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分析
2018-12-27李昊彭静
李昊 彭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54.3%。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青年成为现代社会中使用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年网民约占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网络舆论出现时,这些高校青年也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倘若没有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和对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正面网络教育,易使某些负面事件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中持续发酵,激发出许多不实信息所引起的热烈讨论,最终演变为线下荒诞的群体事件。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领着社会舆情的走向与发展。因此,正确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现如今的互联网思维,强调“民主”、“开放”、“参与”,因此在大量网络应用、网络游戏及网络功能里,均加入了“社交”这一功能。人们在使用不同的网络应用、网络服务时,都可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圈子”,网民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内,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与想法。但由于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言论中不乏精彩新奇的想法,但也充斥着某些“负能量”、“低气压”随意煽动群众制造负面舆论。要想将舆论导向正确的价值方向,离不开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尚浅的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引导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导向,指导同学们自觉摒弃负能量,积极主动靠近正能量。高校舆情引导队伍要做到及时掌握、有效引导,在第一时间针对负面舆情做出梳理与解决方案,争取将负面危险指数降到最低。遇到正面舆情事件也要积极推广,引起高校学生的关注,提供“好舆情、同关注、共谈论”的和谐舆论平台,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的长治久安。
1 网络舆情概念及特点
舆论是公众针对社会现实或社会问题提出的大体一致的想法,情感和行为意向反映了公众的利益诉求、信念、情感和价值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已经从互联网时代过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里,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微信(WeChat)、微博、新闻APP等应用的广泛使用,使得突发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使全国各地的人们在了解事件发展动态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而汇聚成网络舆情。
表1 样本人员基本构成统计表
网络舆情则是指公众或者各种社会群体通过网络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者社会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而大学生网络舆情,具体地划定了人群范围,舆情的主体就是在校的高校学生。这是伴随着我国的互联网崛起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思想大都比较前卫,且个性独立,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社会经验不足和喜欢冲动,很容易受到网上的一些带有指向性的消极言论的干扰,从而被别人利用。因此,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采取积极主动的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1.1 高校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因为互联网极具开放性,可以使身处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人群在网络这张大网中相互联系起来。而在传统的社交媒介下,对于政府或者学校的上层管理者,很难接触到学生群体的内部,因而两者之间的沟通尚少,必须经过双方主动的联系沟通才可能进行一些对话交流。现在的互联网则提供了较好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互联网这个具有更大开放性的平台,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可以及时对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论、转发。通过网络,学生们也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政府或者学校在某些方面的工作内容,并且在网络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政府机构,学校管理层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搜集网络舆情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近期的自身诉求,以及判断出他们的真实情绪和态度。这样也可以使政府和高校在政策制定中更加人性化,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某些政策。同时,政府和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新闻,通过正面的网络舆论内容,引导学生去探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2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隐秘性,也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一块难以监管的地方,网络上充斥各种具有负能量的负面新闻,这些新闻,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文明底线,挑战着社会的道德观念,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也成为了人们心里阴暗面的宣泄之处,往往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不实报道,错误地引导了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甚至最后有可能发展为线下的恶性的群体暴力事件。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必备品,网络中大量的负面内容潜伏在我们身边,而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很容易被煽动和接受错误的引导,受到境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中渗透的影响。因此,这也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2 社交网络舆情调查
2.1 数据来源
笔者对内蒙古农业大学不同年级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结果统计,问卷内容包含:上网时长、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对于网上信息主要关注的方面、对于网络言论的态度等内容。本调查通过微信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回收率为99%,问卷涉及各个年级采用随机发放的方式进行收集。被访问者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随机发放保证了问卷的客观性。调查对象中女性与男性的数量基本相同,样本差距不大。从年级分布来看,本次调查的对象中以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占调查比例约75%。(样本人员基本构成如表1。)
2.2 上网时长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有87.16%的人每天上网时长在两个小时以上,这其中有30.28%的人每天上网时长在六个小时以上,占据了一天时间的四分之一还多,还有33.03%的人上网时长在4—6小时,23.85%的人每天上网的时长为2-4个小时,只有不到13%的人每天上网时长在两个小时以下。通过数据来看,网络使用情况基本上可以说是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占据了一定的课余时间。
2.3 上网最常做的事情
通过调查分析,在选择上网最常做的几件事情里,使用社交软件进行聊天的占据了最多的比例,占85.32%,使用社交软件进行网上交友是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也说明同学们具有强烈的交友需求,其余选择比较多的还有看电影、玩游戏、浏览新闻和购物,分别占据比例的69.72%、53.21%、54.13%和42.2%。从这点也可以充分的证明在平时,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软件的使用非常频繁,也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具有指导意义。
2.4 大学生上网关注的范围比较广泛
通过调查,有79.82%的人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42.2%的人比较关注文化类的内容;其他类型的内容,都维持在25%左右。这说明,同学们的素质普遍较高,思维比较活跃,对于社会上的热点新闻,都充满了好奇心与兴趣,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文化类内容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则反映了同学们学习态度认真,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一些其他领域文化知识。
2.5 对于意见发表评论的具体情况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表评论?高达75.23%的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发表意见,有11.01%是为了消遣才进行发表评论,有6.24%的人只对自己擅长的方面发表评论,剩下的有7.34%的人在其他情况下才会发表评论。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热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
发表意见前,有37.61%的人会在略有了解事情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46.79%的人会在基本了解事情的情况下,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有11.01%的人会在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发表意见,这部分人所占比重不大;只有极少数的4.59%的人会在完全不了解事件的情况下发表意见。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同学们的整体素质偏高,大部分人不会在完全不明白的网络舆情中推波助澜,但仍存在略有了解的情况下发表意见,这会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偏差,或稍有不慎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间接地为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推波助澜。所以学校需要做什么,怎么样进行舆情引导,也是学校舆情引导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6 对于网络发表意见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
在对于网络发表意见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上,有81.65%的人认为需要承担责任;有16.51%的人认为,是否承担责任,需要看评论的性质而定;只有极少数1.83%的人认为网络发表意见不需要承担责任。数据说明同学们责任感普遍较高,对于自己言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有一定认知。
2.7 对于网络言论的态度
通过调查分析,只有4.59%的人选择完全相信网上的信息,有27.52%的人选择持怀疑态度,有66.06%的人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态度和其来源有关系。可见同学们在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有超过一半的人很看重信息的来源,来源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对信息的认可程度,因此可以认为,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学校可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发言平台,在出现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学校应第一时间通过平台以官方视角发表权威声明,进行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3 现在校园里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3.1 网络舆情引导难度比较大
现在网络上的社交软件多达几百种,而且传播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以现在的趋势,未来只会有增无减。目前主流的社交软件有微信、QQ、微博、博客等APP或网络服务,这些软件对信息的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文字,也有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并且现在社交软件操作条件的发展趋势基本为“傻瓜式”,分享评论都是简单易行,操作的门槛极低,导致各种信息可以无孔不入,这也给我们的舆情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引导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3.2 目前学校缺乏有效的意见表达机制
在问到是否需要开辟表达意见的渠道,有86.24%的人希望开辟,只有4.59%的人觉得没必要。对于那86.24%希望开辟表达意见渠道的同学,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见。这也从侧面反映,目前学校在畅通的表达意见这方面,还是略有欠缺,我认为这点应该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重视,可以在校园官方网站、官方微信或者官方微博开辟相关的意见渠道,或者放置专门的校长信箱等线下意见表达渠道,以定期处理学校里师生的投诉或者意见反馈,这样也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就可以掌握学校的舆情动态,在问题出现的时候,便于及时处理,做出正确的舆情引导。
3.3 学校对网络舆情引导缺少时效性
现阶段,可能由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方面的不足,造成了现阶段学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还缺乏时效性和某种程度的滞后性。因网络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传播的范围相当广泛,常常在某些问题爆发了之后才会被管理者知道,但此时,可能已经错过了舆情的最佳的引导与处理时间,严重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对于这一点,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将恶性网络舆情事件扼杀在摇篮里。
4 有关建立与引导内农大网络舆情走向的几点对策
4.1 建立专门的舆情引导队伍
通过上述调查及问题分析,可看出建立一支由专人负责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可及时了解学校的网络舆情状况,并及时进行舆情状况的预测与分析。结合工作经验与学校网络管理需要,这支专门的舆情引导队伍,应由学校有关领导和校党委宣传部进行主导,多位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骨干具体实施。这是一支多方面的队伍,不仅要熟悉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还要精通网络技术,且必须具有较强政治意识。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从制度、资金、设备上进行一定的支持。
4.2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建立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之后,还需设有专门的引导机制来保障正常的舆情引导工作。网络舆情的引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引导,另一种是适用于突发情况下加强力度的重点引导。常规引导是围绕农大的网络社交环境进行,如百度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各新闻网站等,舆情引导团队每日可以进行日常的信息甄别,一旦发现某些不实言论或敏感信息,就及时进行上报和引导处理。突发事件的重点引导,是指某些特殊情况,一些网络事件发生突然、传播迅速,需要应急反应,在第一时间集中精力、加大强度的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在第一时间进行引导处理,尽量把对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话题,此引导机制也应助长正面效应,鼓励师生参与其中,发扬我校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精神,为增加正能量话题营造积极氛围。
4.3 建立畅通的意见表达机制
网络不良舆情的发生情况,许多源自意见表达渠道不畅通,当群众对意见的正常表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自然会通过网络这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地方来寻求发泄与表达。在通过对学校的调查与研究后笔者发现,我校意见表达渠道在宣传力度上还有欠缺,部分学生不知道有此渠道,致使自身诉求无法通过学校渠道得到解决。我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自建立以来一直积极收集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给予解决。除此以外,我校还在线下开通校长信箱和师生投诉箱等实体投诉平台,以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广大师生间的直接对话,在第一时间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合理相关政策。
4.4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消息灵通人士的别称,他们的作用是在网络中传播信息、引导舆情走向和设置议题等。由此启发我们,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寻找学生意见领袖。这类学生意见领袖要具有极高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优先选择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影响的学生干部。学生领袖不仅可以提前观察、预判网络舆情的走向,也可以在网络舆情爆发之后,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将舆情走向在学生中引向正确的方向。
5 结语
在当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人人都接触和使用着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大军中的一员。高校作为当代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在互联网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互联网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对建设和谐美丽校园、塑造文明校园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社交网络的合理舆情引导,无论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是监管效果的实时反馈都是对高校网络管理工作者的考验。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全校师生的努力,这需要培养大家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对于网络信息的侦查和辨别能力,共同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