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芙蓉楼送辛渐》英译的叙事观照
——以陶洁、王大濂、许渊冲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2018-12-27王爽
王爽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叙事分析大多应用于小说文本之中,殊不知,即便是短小的诗歌体裁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叙事要素。即使是抒情诗,也与叙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诗歌进行叙事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代入叙事的语境,从而达到对诗歌主题意义与美学价值的更好的更准确的认知。因此,在对诗歌进行翻译时,自然也少不了叙事方面的观照,使译本尽量达到与原诗同样的叙事效果与目的。
1 叙事学与古诗英译
华莱士·马丁在他的著作《当代叙事学》中以较为通俗的比喻向我们说明了叙事研究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专门研究叙事?正像我们可以通过语法研究而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日常言语和说话一样,对于叙事法则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叙事性的文学话语的活动方式和意义……弗洛伊德及其后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则发现,叙事对于个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方式就是讲一个有关我们自己的有意义的故事,而精神分裂则部分地源于未能把个人的过去组织成一个完整的叙事。” 起初,叙事研究普遍应用于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后逐渐拓展到诗歌领域。“叙事研究的元理论虽在其构建伊始主要是针对小说叙事研究而言的。不过,现在看来,叙述学的基本理念和术语不仅适用于小说叙事研究,而且也适用对诗歌( 抒情诗和叙事诗)及其他叙事文类的研究。就诗歌叙事研究而言,无论是针对抒情诗的叙事研究还是针对叙事诗的叙事研究,其实都需要在叙事研究元理论的观照下进行。”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等,为了使诗人的心中所感更有共情作用,诗歌中往往避免不了对诗人所历之事、所遇之人、所谈之话进行一定的叙述。而由于诗歌短小精炼的体裁与语言特色,使得诗歌中的叙事往往打破叙事的自然顺序,省略一定的叙事背景,这对叙事诗歌英译时的叙事处理提供了一定的挑战。叙事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由来已久,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如故事英译的视角选择、代词符码化、时序与时间语境、叙事翻译补偿等研究。“叙事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叙事作为动态实体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叙事体裁和语式的多样性和宽泛性,使译者在翻译叙事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参与其中,而不是置身于叙事之外。译者本身内嵌于叙事之中,根据不同的叙事角度,促进和传播叙事。”
2 《芙蓉楼送辛渐》的叙事特征与翻译处理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取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为研究对象,从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对三个英译本(陶洁译本、王大濂译本、许渊冲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译文进行考量。
2.1 叙事视角
“由于汉语是一种不太注重主语的语言,古诗中的叙事视点往往是隐涵的,尚需读者去揣摩发掘”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为中国古诗的典型,即省却叙事主体“我”,以不言而喻的行为或其他词指示叙事者。因此,从文本层面的角度找不到叙述者并判断出叙事视角,但从故事层面可以对叙述者进行推测。本文为诗人王昌龄于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回到两人共同的家乡,从“平明送客”一句便可看出,诗歌的叙述主体为诗人本人,“送”的主体为诗人。第二句中的“孤”字,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楚山,以景抒情,真正孤独的是诗人。另外,“洛阳亲友如相问”,此处,“问”的宾语是离别者即辛渐,问话的内容虽在诗中隐含,但根据下句的答语可见,问话的内容是诗人的状况。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像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由此可见,叙事者为诗人即送别者,受话人为辛渐即离别者。
表1 《芙蓉楼送辛渐》的叙事结构示意表
了解到叙述者之后,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将主体符码化便是我们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古诗含蓄、模糊甚至多义是其魅力所在,这给翻译提出了挑战。“当主体隐含时,读者可以无障碍地进入情境,迅速移情。但当我以符码形式出现时,读者会将自己与我区别开,会意识到我只不过是一个特定时间地点的经验者,因此我的符码高频出现会加大 叙事者的自我中心意识,拉大与客体的情感距离。”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陶译)Cold rains reigning the stream last eve,I got in Wu;(王译)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许译)三个译本中,只有许译将主语隐含,与原诗的第一句比较相符。陶译的主语为“We”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将第一人称主语换成有泛化意义的主语代词更能增加其含蓄性。同时,从含义上来看,“我们”更能突显诗人与友人辛渐的同时性及陪伴的状态以此表现两人的友人关系。相比之下,此处王译的处理,将主语“I”明晰化,从形式与意义来看,都与原诗有所出入。“平明送客楚山孤” At daybreak,I bid you farewell(陶译 ).Seeing friend off this dawn,I saw forlorn Mount Chu.(王译)主语依然保留了“I” ;“我”可转换视角不必译出,At dawn you leave …(许译 )主语则转化为“You”也可以将其翻译为: At dawn my guest leave,主语则为第三人称。“该类中的提示语通过其他词语标志推定我与所叙事物的关系及态度,并决定我是否符码化。”笔者认为此处许译的方式则更能让读者移情,联想到自己在与友人践行。
2.2 叙事结构
拉波夫的叙事语篇图示更适用于内容完整的较大的叙事语篇,因此本文选用Hatch改进后的叙事结构分析方式。Hatch认为:“点题”就是叙事语篇或一个故事的一种题目;“指向”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特征;“进展”则改为故事中人物要达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步骤;“结局”,即问题的解决或故事发展的高潮;“评议”是要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值得讲述;至于“回应”,Hatch说它包含着评价故事相关性的潜在寓意。将《芙蓉楼送辛渐》的叙事结构以Hatch的分析方式展现出来,结构如表1所示。
对于点题,原诗的题目中蕴含“送辛渐”,体现送别诗的性质。三个译本中的“see…off/farewell”也都起到了点题的作用。为了对这一结构进行更好的理解,我们采用言语结构剖析的方式,本诗的语篇中应包含一个隐含的完整对话,由“问”来引领,后一句的答话中则隐含了“言”或“答”的含义即“隐性一问,显性一答”原诗可以以下文的形式来体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昌龄的近况如何?)”
(请帮我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第三句的省略部分,陶译的处理是“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将问句的内容以形容词“concerned”来代替,省略“问”的动作,情感上体现了亲友的担忧,但在叙事上缺少了其后译文中“tell”一词的对应。王译“In Luoyang should my folks and friends ask after me”对省略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补充, 许译“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 m all right”则体现了问句内容,使叙事性更为完整。
3 结语
对于翻译标准,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古诗英译也因其语言模糊性、意境特殊性、文化专有性等因素难有确定的衡量标准。但对于叙事诗歌而言,完整地表达叙事内容,准确地还原叙事效果是译者所应该追求的。叙事诗歌的英译,若想要达到这两点,则必须对原文的叙事视角与叙事结构进行准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