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几条途径
2018-12-26郑从勇
郑从勇
摘 要:当前,如何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化,如何确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此着笔,从课堂教学入手,从优化课堂教学着力,实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同时使自身素质得以积极的发展。具体而言,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二是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情感上,促使学生对数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就教师而言,则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一、切近实际,以生活化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一样,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因此,数学的教与学一定不能拘囿于课本,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以课本为依据,结合现实生活,选择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事物,为教学活动创设现实情境。这样,不仅变抽象为具体,变未知为已知,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课堂实例表明,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已经接触过的事物,而且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与银行存款本金、利息、年利率等问题有关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一个情景,由教师充当银行职员,学生充当存取款的顾客,由教师充当的职员为学生解释清楚什么事本金、利息和年利率等,然后让学生扮演的顾客去计算一定本金、一定年限应得的利息。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类似于现实的环境中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结合题目要求以及现实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去讨论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和年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掌握这些之后教师可以变化题目要求,比如说存五年之后取出一部分再存入一定时间,利息应该怎么计算等,这样一步步深入,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二、调动参与,以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活动,如果课堂上只是教师单纯的教肯定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获得结论。如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两个长方形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大家举出的例子却不一样。如果换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那么再问他们的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问题里牵扯到三角形的高,比刚才的长方形复杂,于是学生们就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学生从易到难,逐步理解并接受这些知识点。这样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授之以法,以学会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如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些知识点、某些题的解题步骤,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而不至于同一个知识点换个方式出现就不会做了。因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务必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初中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因材施教,让学生学的懂、学得会、学的透彻,做到运用自如。学法指导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好示范工作,要让学生明确从哪里入手寻找疑点。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要改变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定式,把自己所掌握的学法简易明了地传递给学生,是学生学会思考和质疑,而不是钻牛角尖,胡乱提问。在传授教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度,因为理解力的差异,一开始提的问题可能不得要领,也许是只言片语,也许会浅显幼稚,这时候决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该循循善诱,引导为主,使学生逐步掌握思考、质疑和提问的要领。
四、积极评价,以学生积极向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激励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项。初中生正处于性格叛逆期,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恰当的评价与激励,这样使学生或得积极信息,可激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更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闪光点,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言语激励、眼神肯定、物质奖励等。如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把学生分为不同的数学小组,给出同样的题目,答对的越多积分越多,得分多的数学小组可以被评为优秀数学小组。
五、渗透思想,以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映射于人的意识,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的本质认识。在初中阶段,学生需了解的数学思想有: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隐含于数学知识中,伴随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以知识、例题为载体,向学生有机渗透数学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可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在已有知识上迁移,在主动参与、探索交流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直观而明了。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要有高远的目标,要有勇敢的担当,才能大步走在教书育人的大道上!
参考文献:
[1]林响堂.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培养学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4.9.
[2]滕茹.如何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