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配产业:40年来繁花似锦

2018-12-26陈勇光

茶道 2018年11期
关键词:茶器器物紫砂壶

陈勇光

改革开放40年来,茶产业飞速壮大,以茶器、茶空间为主的茶的配套产业相偕进入繁华期。

茶器的无限可能

器与茶法关联极大,如宋代的点茶法的一些器物到了明代甚至无人能识别了,当明代普遍采用泡茶法时,自然而然与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物完全是两回事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普遍以搪瓷大杯(或粗碗)饮茶,到今天茶道大兴、功夫茶盛行,从而形成的万千种纷繁的茶器,可谓今日昔时的巨大差异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发端进而兴起的茶文化热潮,挟带茶器的创意与个性化的潮流,长盛不衰繁花似锦。只要看看今日展会上琳琅满目的各色金银铜壶、智能化煮水器,个性化手工杯,材质上富于变化与内涵的器物,与外来文化相关联的器物,就能看出这40年来的巨大变化。

泡茶的重器首推紫砂,紫砂壶最能发扬茶的醇厚之味。当茶还是稀缺物品的时候,紫砂壶在国内销售极少,多供出口。上世纪80年代的紫砂壶,不像今天家家户户都能用到,茶人可以人手数把,那时人们对它是陌生的。即使是盛产茶叶的产区,制茶人也没有用上紫砂壶,那个年代的壶要拿来出口创汇。紫砂壶是中国茶器的重要标志,即使在艰难时期,紫砂壶的传承也没有中断,以至于到今天,仍旧有许多秉持传统、传承有序的制壶大师。改革开放初始,紫砂壶“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外很受欢迎,而那时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亦不少,宜兴的紫砂名师出国考察和工艺示范表演也不是稀奇的事,似乎“孟臣罐”的身份与地位并不因那时个年代的形势而受影响。1979年,福建茶叶公司还大量向宜兴紫砂工艺厂订制过紫砂水平壶以供出口,配套小茶船和六个小茶杯。这些都堪称经典之作,以致后期出现大量的仿品。1980年宜兴有了紫砂二厂,但民间流通并不广;上世纪80年代中期紫砂五厂出现;80年代中期后出现名家壶,个人姓名章款落于壶底。80年代的时候,即使当地人其实也不太用壶喝茶,后期商品自由化,再经过90年代茶文化的启蒙与普及,大江南北的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茶壶的使用。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紫砂壶已走入普通大众。2000年后,功夫茶盛行,紫砂行业更为红火,厂家越来越多,数万人从业,人们在市面上能见到更多民间销售的紫砂壶,痴迷于紫砂的人群有更多讲究。

到了2005年,有一段“禁采今”。当时为保护紫砂矿产资源,当地政府颁布实施“禁采令”:暂时冻结对黄龙山等紫砂矿的开采。限采与有序开采成为常态,但这并不说明没有纯正紫砂泥料了,紫砂厂家与艺人屯积的矿料及周边的矿料足够几十年使用了。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口的那段历史,不可否认,正是紫砂壶最质朴的阶段,泥料实在,壶身简单有型。时至今日,紫砂壶型越来越追求“好看”和“严密”,为了让壶盖与壶身密合,壶口会用金刚砂打磨,单孔筛也改为多孔筛,紫砂的工艺与外形更加多样。随着市场的发展,为了短期利益,也出现一些为人诟病的“新工艺”,诸如拉胚、注浆、滚压等等方式。但行业的沉淀、厚重的历史与未曾中断的传承,中国人“壶必孟臣”的讲究都未曾消失。

即使在改革开放前,闽南与潮汕地区仍旧保留着喝工夫茶的习惯;改革开放后,这样的饮茶习惯渐渐传播到全国,人们开始尝试以小壶小杯数人共同品饮的方式来玩味茶。最传统的茶器,其实也还须从闽南与潮汕开始寻找的。潮州手拉胚壶,原来多有几十元的价格,现在的大师手作壶也是好几万的奢侈品了。红泥小炉的风格更加多样,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意境。潮州工夫茶具中的风炉、壶承、蛋壳杯,今天依旧在传承中有创新。炭火煮水的风炉,有着悠久的过往,包括江西陆丰的白泥炉,漳州地区的红泥炉,江浙的竹炉,这些年民间一直在生产,只是更多地区的茶炉淹灭在历史的长河中难见全貌,但谁能说再过几年它们不会再度出现呢?茶文化枝叶繁茂之后,自然会有器物产业的开花结果。

时代快速变迁,手工艺人在“变得稀有”的现实之后更加突显它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今天,通过专门的手工艺的APP程序,用手机就可以与他们更深入链接。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信息与物流高速运转的今天,具备更强大和未知的可能性。在经济困窘年代所欠缺的仪式感、“玩”的精神,也会在这一波兴盛中成为现实图景。村落、庭院、柴火、安放心灵的空间,物质之后的精神,在器物的世界里,手工灵气无疑是高贵的存在。精神的复兴,才是器物背后强大的力量,才是推动这个世界创造性的无限可能。 永远离不开景德镇瓷器,哪怕在困难的年代里,景德镇的地位在全世界也没有人可以撼动的。作为早期重要的外贸创汇产品,诸多的专业精英聚集在一个叫景德镇的城市里,做陶瓷的开发生产传承创新。上世纪80年代的瓷器多供出口,出口創汇金额据说达到全国外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传统出口的产量大,瓷器类别也多。只不过那时候的茶器,多是大壶大杯。90年代中期形成“学院派”,茶器的设计应用现代绘画,当时还是喝绿茶为主,没有过多讲究,壶配几个小杯。

大约十年前,通过台湾和日本茶道的影响,瓷器风格产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茶文化发展热潮,手工瓷器越来越多,一个手工杯可以卖到干元以上,或施用玉粉和各式珍贵的矿料,通过考究的釉料,出现更精美奢华的器物,直追历史上的御用贡品。专业画手或画家的手工青花绘画,加上胎土材质与器物风格的多元,青花瓷器有了新时代更精美的符号,涌现市场上的各式堂号成了人们收藏的目标。当茶器盛行时,景德镇原本做花器的工厂都会转型做茶具。气烧、电烧和柴火烧,各种尝试与复古风格相继出现。不同时期出现的仿官窑、单色釉、花神杯一类,在复古与创新之间轮回。早期供出口的玲珑杯,蓝环白瓷杯,也成为人们因怀旧而追捧的器物。一些以前只能在博物馆见到的器形与胎料釉色的茶器重现于市场,成为人们审美的精品。现在用的器物越来越讲究与泡茶行茶时相应,薄壁衬茶香,厚瓷留醇味,盖碗也更讲究敞口薄壁利于冲泡和隔热。

闽南德化,是有名的佛像制作与瓷器生产的重镇,只是之前一直是产量大价格低的代名词,在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白瓷的发展越来越精致,讲究“猪油白”的釉水与高岭土的瓷胎用于制作精品,将古老器形韵味与现代审美结合,亦不乏有许多高端茶具。

国内各式各样老窑口再度出现,宋代著名的官哥汝定钧瓷器,除了能在景德外镇这样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地方找得到,在各自的原产地也都有自己的发展。人们往往能在市场上一个小众群体发现非常漂亮的瓷器,这其中都有旧窑口的痕迹,比如剔花的定窑,大气的隋白,龙泉青瓷,福建建盏,既有古老的匠人智慧亦有对器物之美的探索。各地老式柴烧、龙窑、阶梯窑、馒头窑,部分也在尝试生产茶器。茶壶中的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窑,流通的范围也渐渐变广,且涌现了不少精品,在其行业背后亦有不少有担当能坚持传统的工匠艺人。

我们也会发现历史上的器物在这个时代重新出现,譬如水注、石磨、点茶的茶碗,与之相生的古老茶法亦在重现,唐代煎茶法,宋代点茶法,明代烹茶法,都在慢慢恢复呈现,从而使器物与茶法呈现出更多迷人的风姿。

工夫茶法的通行,使煮水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普通的电壶到专用“随手泡”,再到智化能的煮水器,讲求保持水在“一沸”状态,且使用医用级的304不锈钢材质等。

煮水壶离不开金银器,古人谓之“富贵汤”,金银铜铁壶的流行正是茶文化的一种追溯。大约十年前,人们对煮水用的铁壶很陌生,偶尔一些场合会有日韩台湾等地的茶人随身携带使用,慢慢大家了解了“南方铁器”、 “京都铁瓶”, “龟文堂”、 “霰弹壶”等等名称。铁壶产业的发展可谓迅猛,不仅厂家多、款式多、工艺多,使用的范围与人群亦广。与晚一时期出现的银壶一样,成为茶产业快速成长的最好注脚。《大观茶论》亦云“瓶宜金银”,煮水或泡茶用的银壶在这些年堪称火爆,日本茶道的影响是不可否认,故煮水的银壶谓之“汤沸”,泡茶的银壶谓之“急须”,美的认知有共通之处。在银壶之上慢慢出现的金壶,更谓奢美,一把四五万元的金壶也是许多追求极致的茶客的喜好。

茶道中使用的火钵、建水、锡制茶器、煤竹等成为人们的另一种选择,审美的体系变得多元。人们会选择不拘一格的茶器材质,甚至是有机玻璃、水晶、废铁,手工的灵气与个性化的存在也得到自由的发展。茶人们会动手制造自己的器物,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个性化与情感的抒发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

在茶道中,除了器物,服饰亦成为重要的亮点。各地盛行的茶会对服饰的影响巨大,以前我们在国际性的茶会中,往往能够看到日、韩茶人的传统华美服饰,今天,国内的茶服亦达到相当高的品质与审美。这两年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人工作室,茶服出现各种品牌,综合利用的丝棉麻布料,在染色、质地、款式、细节上都有很多讲究,质地垂柔密实,色彩清晰稳定,有的一套茶服市价可以达到数万元。布料市场发展之后,也影响到茶巾、茶席布的使用,在吸水性、绵软感、易清洗等方面做得更加到位,人们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大。

茶空间:纵横在美的历程中

茶空间的巨大变迁与这个时代一样,源于被释放的创造力。最初我们想象的茶馆,门口是大红灯笼,一派中国风,空间里是讲究茶艺或在手腕上展示技巧的茶艺师。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茶艺馆风潮,掀起了中国茶文化的新的思潮与实践阵地,在一个清雅的空间品味生活,人们内心有这样的渴求。被市场左右的茶艺馆并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当清茶馆遇到麻将馆,当茶艺馆成为休闲娱乐场所的代名词,人们才知道“世俗化”是多么强大的力量。有两个城市的茶馆最值记录,一个是茶馆遍及大街小巷的成都,一个是生活精致的杭州。盖碗茶、杯泡茶,茶食,最容易与大众接连,在一片自由生长的土壤中,茶空间呈现更宽广的内容与形式。十年前,内地的城市,茶馆总不容易找到功夫茶。到今天,没有功夫茶具的茶馆已难以想象了。爱茶的人总想拥有一块自己的空间,他们很多人投身于茶馆茶室的经营实践,也因此,基于不同的建筑藝术理念和茶事审美,茶空间呈现出万千的变化与风姿。空间为人而存在,是身心休憩的处所,在这里,明晰的风格,移步转换的视角,材质与色块的抉择,光与影的变幻,都越来越讲究。花巨资请设计师打造的空间往往会成为城市里一张名片,名人的会客厅,这些空间动辄要数百万元的投入。

这几年,茶空间的定位更加多元,不再一味强调高大上的奢华,更多人向往“小而美”。于是有日式风格、自然风格、欧美风格、现代风。有的茶空间会用吧台的形式来喝茶,会有更多榻榻米元素的空间,更多样化的枯山水,石灯塔,木格栅,壁龛。

茶空间变成了清新园林,庭院让饮茶变得从容惬意,人们审美更为挑剔。茶馆的功能使用性上也在产生着很大的变化,商业的业态随时代的需求转换,仍旧有人在坚持清茶馆,更多转向为多功能型的茶空间。

2000年后,连锁茶行成为流行趋势,天福茗茶、八马、华祥苑到近些年的正山堂、小罐茶等等,都有清晰的风格、经营业态与目标定位,商业的指向性更为明确。

现在,茶主题民宿与酒店开始在各地涌现,这类的心灵空间,与茶浓厚的香气滋味相得益彰。民宿与茶主题酒店更加追求近自然的作风,打造温馨可人的个性。

在茶中的时光

在茶中的时光,总是惬意而享受的。经济发展越好,就会有更完善的茶文化与热度。人们在茶里可以享受到古人的“四般雅事”。古琴与茶相交融,其实就是艺术与茶的交汇,琵琶、交响乐,未尝不可与茶相融。茶室熏香,有静心与营造氛围之功。茶席用花,或茶室有花,总会有山野的清趣。台湾的中华花艺,日本的小原流、池坊流,与茶离得更近。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台湾茶艺,给内地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国内如江西《农业考古》刊物及陈文华、余悦先生等老茶人对茶艺的贡献巨大,各地开始的茶艺师考级制度,与茶艺的发端与兴旺同步相生。但不仅止于此,从纯粹的茶艺师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从简单喝茶到评茶师,到制茶师,培训师,到各种体系的泡茶者。人们热衷于学习真实的技能,通过茶山游学走进茶山一线,茶叶制作与茶园种植管理亦成为学习的课程。

我们对茶的认知,并不止于在几次课堂当中。探索人与天的关系,是中国人内心更深层的向往与追求,也有着更复杂深刻的体验。茶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在围绕对茶味认知的进程中,我们得以观察世界。

物质化的浪潮,也带动精神化的回归,人们在潮流当中,既博浪又展望,亦会在回顾中追索更有价值的事物。

猜你喜欢

茶器器物紫砂壶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在舞焱柴窑室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乐在紫砂壶
基于我国茶文化谈陶瓷茶器与信阳茶传承开发的关联性研究
泡壶
器物之心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