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甲肾上腺素与垂体后叶素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8-12-26龚剑锋黄石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后叶素去甲垂体

龚剑锋 杨 祥 黄石华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监护室二区,广东清远 511500

感染性休克是由多种病原菌及其毒素引起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可导致有效血容量减低、组织缺血缺氧,常见于急危重症患者群体,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1-2]。临床上对感染性休克主要通过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一线血管活性药物,能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脏收缩功能来维持有效微循环灌注压,恢复微循环稳态[3-4]。但在严重感染状态时,人体血管对该药物敏感度下降,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若加大使用剂量可导致病死率显著增加[5]。研究发现,血管加压素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存在密切联系[6]。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血管加压素药物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7]。本次研究将血管加压素药物(垂体后叶素)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并对比其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1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入选标准:(1)符合《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2006)》[9]中相关标准,明确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者;(2)年龄≥18岁;(3)休克时间<6h。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者;(2)生存时间<24h者;(3)妊娠期妇女。

将符合条件的78例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n=35)和B组(n=43)。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6~75岁,平均(56.14±10.23)岁;感染原因:重症肺炎18例,重症胆管炎3例,弥漫性腹膜炎5例,肠道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7例。B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8~73岁,平均(55.07±9.12)岁;感染原因:重症肺炎20例,重症胆管炎4例,弥漫性腹膜炎6例,肠道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感染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征的检测,通过留置静脉、动脉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并给予复苏、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输血等对症治疗。

A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H42021301;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规格:1mL:2mg]进行治疗,剂量为5~20µg/min;将18mg去甲肾上腺素配置成50mL溶液,通过静脉泵注给药。

B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垂体后叶注射液(H32026638;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mL:6单位)进行治疗,剂量为0.017~0.042U/min;将 24U去甲肾上腺素配置成48mL溶液,通过静脉泵注给药,初始速度为2mL/h,逐渐加量至5mL/h。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治疗后血乳酸水平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支持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的差异。

6h内复苏成功率:患者精神状态改善、皮肤颜色恢复;心率下降,血流灌注状况好转;尿量>1mL/(kg·h)、血乳酸水平< 4mmol/L、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s、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0.7,则判定为复苏成功[8]。

血乳酸水平:治疗 12、24、48h后,采用 STAT PROFILE PHOX系列血气分析仪对患者进行动脉乳酸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均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资料,患者血乳酸水平、械通气支持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MODS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MODS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为51.43%,B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为86.05%;B组6h内复苏成功率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48.57%,B组MODS发生率为20.93%;B组MODS发生率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6h内复苏成功率、MODS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12、24、48h,B 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m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2h 治疗后24h 治疗后48h A组 35 5.36±2.41 4.72±1.08 3.39±0.68 2.47±0.58 B组 43 5.52±2.15 3.53±0.61 2.52±0.43 1.95±0.42 t 0.310 6.129 6.874 4.587 P 0.758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

B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 n ICU住院时间 机械通气支持时间A组 35 17.38±4.67 15.04±2.69 B组 43 10.56±2.24 7.01±2.09 t 8.462 14.838 P 0.000 0.000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组危重综合征,常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严重感染引起,感染灶中的病原菌及其毒素、分泌物等入侵机体血液循环,刺激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宿主体内各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大量产生,影响血液正常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病死率较高[10-11]。目前,早期复苏与积极改善患者血流状态是治疗的重要途径[12-13]。

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后,6h内达到复苏是治疗的关键环节,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是改善患者血流状态的重要手段。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首选药物,能通过兴奋α、β受体提高平均动脉压,有效改善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障碍。但有学者指出,在严重感染状态下,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反应较低,应用效果不理想[14]。垂体后叶素是精氨酸加压素和催产素的混合物,催产素对血流动力学无改善作用,故垂体后叶素以精氨酸加压素的作用发作治疗效果,能通过兴奋V1受体收缩血管、恢复血管张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与V2受体、V3受体结合促进水的重吸收,调节血浆渗透压[15-16]。有研究发现,垂体后叶素能够促进儿茶酚胺类药物的血管收缩作用,减少药物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B组6h内复苏成功率比A组高,MODS发生率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垂体后叶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优于去甲肾上腺素,能减轻疾病损伤。乳酸是细胞组织不饱和呼吸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机体组织血氧供应情况,乳酸水平越高表明缺氧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18]。本次研究中,治疗后12、24、48h,B 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比 A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垂体后叶素对于改善组织缺氧具有更好的疗效。B组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均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垂体后叶素对于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加理想,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精神负担与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本组研究认为,垂体后叶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优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有效减轻疾病损伤、改善组织缺氧、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与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后叶素去甲垂体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原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误诊为垂体腺瘤1例
垂体后叶素对咯血患者血钠水平的影响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分析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垂体后叶素对咯血患者内分泌影响的临床分析
成人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拉特克裂囊肿1例
垂体柄阻断综合征MR检查方法及其表现
高效液相法测定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包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