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2018-12-26,
,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乏力等。原明忠教授为全国第一、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滋潜通脉汤是原明忠教授的有效经验方。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病人,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山西大医院住院及门诊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岁~79岁(63.51岁±3.55岁)。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1岁~76岁(67.26岁±3.57岁)。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命名及标准》制定[1]。中医阴虚血瘀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胸痛、胸闷、心悸、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唇色紫暗、舌红少苔、脉沉细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及中医阴虚血瘀证型辨证标准者。
1.3.2 排除标准 经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心、肝、肾等疾患不宜参加研究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精神异常及不能配合服药者;对本次使用药物有禁忌证或过敏者;中医辨证不属于阴虚血瘀证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禁酒,避免劳累。高血压病人给予降血压,高血糖病人给予降血糖,高脂血症病人给予调脂等对症处理。两组病人均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30 mg,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10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组方:豨莶草15 g,何首乌15 g,地黄15 g,川芎10 g,女贞子10 g,红花10 g,丹参15 g,芍药10 g,菊花10 g,郁金10 g,木香10 g。功效:滋补肝肾,调和气血。统一选用江苏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由山西大医院药剂科配备,每日1剂,分早晚2次餐前服用,8周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心电图、心绞痛中医临床症候积分。中医临床症候积分评价,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按轻度到重度分为无、轻、中、重4 个等级,分别计为0分、2分、4分、6分;次要症状:腰膝酸软、心悸、口干,计分方式分为无、轻、中、重4 个等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
1.6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电图恢复至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3]拟定,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有效:ST段降低,以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绞痛症状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s)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s) 分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由于心肌负荷增加或粥样斑块不稳定继发病理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4],常见于中老年人。单硝酸异山梨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耗氧平衡、增加心肌收缩及加快心率等作用[5],从而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但在临床中发现,单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病人的症状完全缓解尚难满意,尤其在改善病人胸闷乏力、口干、腰膝酸软等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中医药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上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且随着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6]。现在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赵国定教授认为胸痹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心气虚、心阴虚)是本病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治疗方法主要有培土之本,以养心颐;心病用药,贵在宣通;益气养阴,贯彻始终[7]。路志正教授认为胸痹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均与脾胃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8]。邓铁涛教授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有“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痰瘀相关,以痰为主”“五脏相通,心脾相关”[9]。常用治法有活血化瘀、豁痰泄浊、益气养阴、益气通络等[10]。有学者依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肾阴亏虚,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引起心阴内耗,心阳不振,使气血运行失畅,形成血瘀,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从而认为本病的病机为阴虚血瘀。治疗应滋补肾阴,调和气血。
滋潜通脉汤为全国名老中医原明忠先生的经验方,源于《景岳全书》的豨莶丸和《医宗金鉴》的桃红四物汤等合方,先生多用于治疗阴虚血瘀型眩晕、胸痹等,疗效显著,滋潜通脉汤方中豨莶草酒蒸制后性味甘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豨莶草抗血栓活性组分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11]。豨莶草提取物具有内皮一氧化氮(NO)依赖性舒张血管作用[12]。何首乌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肾精之功效,主治津血亏虚。《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女贞子性甘、苦,凉,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主治阴虚血瘀之证[13],女贞子与何首乌相配伍,共凑滋补肝肾之功效。地黄滋阴补血,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使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14],增强了活血养血的功能。红花、丹参等活血药相配,研究表明可明显扩张血管,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抗血栓作用,对微循环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消除胸痛症状[15]。与木香、郁金等气药相配,增强了行气的功能。气药与血药相配,气血调和,百病不生[16]。菊花,性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具有疏风平肝的功效。《本草便读》记载:“考菊花之性,入肝之用为长,以其甘寒能清金壮水,水壮则木有所生,金清则木有所制,故肝风可熄,肝火能平,一切肝病皆治”[17]。全方共奏滋补肾阴,调和气血之功。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滋潜通脉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心电图、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滋潜通脉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阴虚血瘀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