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2018-12-25黄鑫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

黄鑫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如何将德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语文教育教学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笔者也对此进行了尝试,希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德行合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份责任,挑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如何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何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践行“课堂德育,润物无声”的理念,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德育渗透字词教学,细说汉字魅力

汉字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发展演变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就如“人”字,简简单单的两笔,一撇一捺,可在这一撇一捺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撇捺一长一短,就如人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优点和不足,正确认识自己,这就是“人”;撇捺相互支撑,就如独木不成林,必须人与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能美满地生活,这就是“人”。因此,在字词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写,更要充分挖掘汉字所隐藏的故事、意义、道理等,让学生不是为了学字而学,更多的是了解我国汉字文化,将汉字文化融入学生的内心。

汉字书写的指导也是德育渗透的好契机。首先,教师教育学生端端正正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字就如同造房子,布局、搭配等都要考虑清楚。就如“德”字的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双人旁要礼让右边部分,不能抢占位置;右边部分中间的似“四”字的部分要收,最后的“心”字要正。整个“德”的书写要做到端正美观,必须有收有放,有藏有张,有礼有让。这不就是我们人在一个集体中,要懂得谦让、友好吗?再有,汉字的书写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品行。从字的娟秀、挺拔、刚劲、洒脱、飘逸或字的凌乱、无章、潦草等均能看出写字之人是忠厚还是狡猾,是谦谦君子还是自私小人,是刚正不阿还是懦弱无能。借此鼓励学生写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

我国的汉字,字字如画、字字如诗、字字如曲。教师用心教学,将带着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殿堂,去领略汉字无穷的魅力。

二、德育渗透文本解读,力求人文同行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为了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编者还将它们进行主题分类。小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是以“热爱大自然”“人间真情”“爱国情感”“成长的故事”“中外文化”“故事的启示”等为主题。这些主题都与德育息息相关,我们要认真钻研文本,解读文本,要真正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有效地将德育无声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所谓无声渗透,也就是不可一味地灌输德育,否则语文课堂就变成了思想品德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巧妙地迁移课文中的德育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点,促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己领悟到文本中所包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悄无声息地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描写残疾青年、父亲、妹妹和“我”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细细品读,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法后,笔者以文中三次出现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这是一句谎言。然后话锋一转,让学生探讨:“这句谎言里蕴含着什么深意?”有了前面对文中人物言行的了解,学生很快认识到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这谎言里蕴藏着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有残疾青年的不计个人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有父亲的善良,有妹妹的善解人意,也有“我”的感恩之心。最后笔者还以小练笔让学生进行内心独白的表达:将自己最想对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写下来。教学这样一篇思想比较深刻的优美课文,虽然没有道德说教,但培养孩子要有一颗善良之心的思想教育目的已经悄然达成。

三、德育渗透习作教学,做到德润于心

习作,是学生从口语表达转向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俗话说:我手写我心,文如其人。学生的习作就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流露在笔尖,他们笔下所展现的就是他们的思想动态。是善是美、是恶是丑、是真诚还是虚伪、是高尚还是低贱……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崇尚美、弘扬美、展示美的理念,要让学生多传递正能量。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朝好的方面思考,将丑恶最小化。记得在“环境保护”主题的习作教学中,有的学生只是大肆宣扬现在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形,谴责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而对如何保护环境却只有寥寥几句话。面对这种情况,在习作讲评中,笔者先让学生明白习作的主题——环境保护,然后提出疑问:“作为一名小学生,面对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在学生各抒己见后,笔者帮助学生明确:“当环境遭受破坏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助那些破坏环境的人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鼓励他们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习作中不再偏向批评、指责,而是用宽容、仁爱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你看,这样一次小小的习作指导,除了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还让学生明白了要善待他人、传递正能量,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就吗?

四、德育渗透综合活动,促使德行合一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識、培养能力、形成技能,同时,还要将德育渗透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让德育从学生的内心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促使德行合一。

综合性实践活动大都是集体活动,个人的表现影响着团队,团队的力量也影响着个人。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为了完成任务,分工合作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服从大局,关心集体,有团队精神,有集体荣誉感。因此,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会让学生有一个从大局出发的思想,然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按照活动要求逐一落实要做的事情。如果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绝不能半途而废。在展示活动中,笔者鼓励展示的学生自信、大胆,提醒听讲的学生认真配合。评价的时候引导学生优点先行,要首先擅于发现优点,然后再对不足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井然有序、凝心聚力,在交流中团结友好、礼让谦和……可以说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德行合一。

当然,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时时牢记着“德育”的任务,并且将品德教育悄无声息地渗透在语文课堂中,践行着“让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的理念,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我明白,要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还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