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重塑文本解读

2018-12-25张成红刘鸿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张成红 刘鸿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小语界的重要议题之一,并从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变为今天的“素养课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认知、理解、想象、拓展,最终转化为思维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生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

教育专家崔峦说:“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只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为此,本文聚焦核心素养,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探索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质疑,聚焦文本亮度

大学问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是依靠教参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令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文本的解读不深入,不深刻。因此,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可以设置前置性学习,即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教学中,笔者先布置了“先学”任务,让学生提前朗读课文,并提出一些问题。上课伊始,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整理问题,将提出的问题列在“预习清单”上:(1)中尉和少校是什么样的军衔?(2)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都没有将蜡烛成功转移,杰奎琳是怎样成功做到的?(3)以“半截蜡烛”做题目,妙在哪里?可以换成“不能说的秘密”吗?(4)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中的“似乎”有什么样深刻的含义?(5)文章的结尾处“蜡烛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熄灭了”,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接下来,笔者根据学生的问题快速地调整了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儿童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的潜力,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问、互问中学会质疑,懂得梳理。

二、发展语用,拓展文本广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离不开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文本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学生语言习得的梯子,是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媒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发挥教材的语用功能,激励学生多说,培养学生多写,以此稳步提升其语文的应用能力。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教学中,笔者以读为切入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珍珠鸟的可爱、漂亮,体会“我”对它的倍加关心、呵护。在朗读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问题引路“这时,我不理睬小珍珠鸟,而它却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一点也不陌生,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热烈的响应。“朋友,我口渴了,可以喝点你的茶吗?”“主人,你不要这么忙着写文章了,可以陪我玩一会儿吗?”“朋友,你拿的是什么东西,我可以用用吗?”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饱含着真挚的童心,盎然的童趣。课堂上演绎的不再是一篇文本的解读,更像一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纯真、自然、和谐,像春天奏响的一曲婉转无比的乐章。

语文,是呼唤智慧的学科;课堂,是滋养灵魂的场所。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不动声色,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和个性化解读,水到渠成地实现了语用训练,拓展了文本的广度。

三、开放探究,提升文本高度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一个国家来说,创新思维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对一篇文章来说,创新思维是有效解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搭建开放自主的探究平台,激励学生自由讨论,提升文本解读的高度。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该文以“船长”这一角色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意志和信念,传递了一份生命的担当和责任,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船长”这一角色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以引领学生把握文本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并由此展开辩论,创设辩题——轮船不断下沉,哈尔威船长害怕吗?认为船长害怕的为正方,不害怕的为反方,双方进行辩论。学生在一轮又一轮的辩论后,人物的精神面貌越来越清晰。在思维的交锋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对人物的把握越来越全面。一个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明明自己很害怕,但为了更多人的不害怕,从而镇定、勇敢、果断,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而这正是本文传达和渗透出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充分挖掘文本价值,紧扣文本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思辨。以思辨为途径,加强了学生的多元思考,进行了思维的创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任何一种高尚的品质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具备的,也会经历苦痛挣扎,而最后做到了忠于职守,冷静指挥,这才是人性最光辉的地方,有效地提高了文本的高度。

四、创设情境,挖掘文本深度

真切的体验永远是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是文本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环境的适宜构建,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丰富学生体验,进而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和热情。

在蘇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中,笔者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与剪纸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收集整理,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与剪纸相关的资料信息,同时利用投影设备展示学生的剪纸作品。通过这样的环节,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一个个小脑袋认真地盯着大屏幕,思考着,欣赏着,到底是用什么方法剪出如此精致的作品呢?剪纸艺术与文中的姥姥又有什么关系呢?情境的创设为学生们走进文本搭建了桥梁,让他们迫不及待地闯进了文本,读得热情洋溢,读得酣畅淋漓。另外,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孙浓厚的情感语句时,让其找出相应的文本,结合课前搜集信息,反复对照朗读,对文章传达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深刻的体会。在不断的朗读、品味、琢磨中,剪纸凝聚的浓浓情意也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同样,培养核心素养的本质不在于学生接受多少知识,而在于拥有多少真正的体验,获取多少习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在上述案例中,笔者注重创设情境,还原文本的面目,丰富学生切身体验,激励学生撑一支长篙,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文本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构建多元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审视文本解读方向,巧妙进行教学设计,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在黄金般的小学阶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钱海萍.对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再思考[J].吉林教育.2011(11).

[2]朱庆华.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J].语文学刊.2015(20).

[3]祁华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的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5(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