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多层性

2018-12-25娄金兰

江西教育C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选材习作笔者

娄金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对写作文也存在畏难心理,怕写作文。这些都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内容的统一性

统一性,即将同一类型的作文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现在小学阶段一般规定写作教学分为“写话”和“习作”,一、二年级主要以“写话”为主,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习作”练习。到高年级时,学生基本上接触过生活中的写作对象,对每种写作对象的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为每类作文建立档案,大概确定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记录好。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题材和同一类的作文,学生在写作方法上,就可把以前的方法灵活应用到写作中,教师则重点强调作文中不同的内容和新的要求。如记事作文,学生如果以前写过“记一件事、记一次活动”等题材,那么以后碰到类似的作文,学生就自然会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如“帮妈妈洗菜”和“帮爸爸洗脚”两篇作文题。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这两种题材之间的区别,学生写起来便得心应手。当然,在课外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安排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简单写出来,这就是作文教学的进步。

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还体现在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统一,古人曾用“文质彬彬”来表现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作文内容要尽量表现出他们对美好事物、先进思想的褒扬,对丑陋、落后事物的鞭挞。

二、选材的多样性

大多数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作文基本上是千人一面,写一个题材展现出的内容大致也相同。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学生接触到的人和物也决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作文内容为什么会如此雷同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没有突破“选材关”。选材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前奏,一篇作文,如果没有选好与主题相关的材料,那么整篇文章就如一池枯水,没有活力。反之,如果学生紧紧围绕作文的主题,安排好素材,那么寫起来自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例如,笔者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作文题:“我喜爱的一件物品”。这篇作文,有三个同学进行了这样的选材:(甲)姑妈送给“我”一个“大熊猫”储蓄罐,作为“我”的生日礼物;(乙)放暑假了,爸爸送给“我”一个小足球,鼓励“我”好好锻炼身体;(丙)实验课上,老师和“我”共同制作的飞机模型,让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非常喜欢。初一看,似乎这三个同学的选材都无可厚非,但如果我要说,这次习作是以《我的“小鹿”储蓄罐》这篇作文作为范文指导习作的话,那么以上三位同学的选材能力便可见一斑了。甲同学选材距离最近,乙同学次之,丙同学思维更丰富,选材的视野更广阔。如果学生的求异思维打开了,作文内容就更广泛了。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选材时,要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优秀作品中的语言应用到写作中。

三、讲评过程的灵活性

一个注重作文教学的教师一定会注重作文讲评。作文讲评要深入、灵活,抓住共性,突出个性。在讲评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比较,认识自己作文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需要向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讲评时,既要表扬先进,更要鼓励后进,尽可能挖掘后进生身上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往往走向极端,对于作文能力强的同学,每次都要表扬。而对于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往往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对两类学生都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作文能力强的学生自我感觉在班上没有谁能超越,所以写作进步的空间有限;而后进生觉得自己作文,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取得进步,自暴自弃,写作水平更难提高。

笔者班上曾有个学生,每次写作都是文不对题。有一次要求全班学生写一种小动物,而她想到了“青年之家”的老虎。她先写进门时看到了什么,接着写看到了飞机,然后过了九折桥,最后看到了老虎。当时笔者灵机一动,马上想到她的这篇作文虽然与本次作文要求不符,但不正是另一篇习作“记一次游览活动”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吗?于是笔者将她作文中的游览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评议,使学生都明白写作的重点。这样的讲评,似乎有点顾此失彼,但正是因为由此及彼,学生不但明白了这两篇作文的异同,更为下一次写好游记类的作文打好了基础。

写作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把作文内容和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课堂作文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选材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