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8-12-25赵贵玉郭娜田露
赵贵玉 郭娜 田露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日趋频繁。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国际流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许多高校面临的挑战。然而农业类院校受自身因素和专业设置因素等的限制,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备受困扰。因此提升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业类高校 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课程体系
一、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背景
(一)国内外高等农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近些年,国内的农业类高校,特别是重点农业院校不断与国外院校在沟通合作,互相学习借鉴教学管理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实验基地、科研机构等,从而推动了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中外合作办学
国内的部分农业类高校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将国内外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相结合,创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外合作办学在加快农业类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农业类高校一些薄弱学科的发展建设,让许多农业类高校向更全面、更权威的方向发展。
(三)国内农业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农业国际化发展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增加了农业资金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中国农业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国外科技技术,增强了国内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及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了农业出口,提高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农业国际化的大前提下,农业类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就要与时俱进才能与农业国际化发展对接,才能为农业发展建设培育更优秀的人才。
二、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成效较佳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专业化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农业类高校的办学规模得到显著扩展。中国农业大学于1994年组建国际交流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组建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农业大学于2012年组建国际教育学院,四川、吉林、沈阳等地农业类高校也均设置了国际交流处,促使农业类高校国际化稳步提速。
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先后和美国、德国等四十多个国家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还跟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大学合作设立了科研机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还拥有六大类国际化项目,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培养、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出国交流、国家公派研究生、短期交流、暑期实习。这些项目的开展意味着中国农业大学在逐渐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的培养,不断加快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为我国其他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农业类高校国际化整体发展潜力较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高等教育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农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农业类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类高校以农林、园艺、资源和环境,生态文化为特色和优势,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三)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方向清晰
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农业两个方面,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精心培育全球知名品牌。二是科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科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四是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加强农业常识教育。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方向应与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基本一致,发展现代化教育,培养出更多应用于现代农业的人才,达到能够辅助农业国际化快速发展的目的。
(四)农业类高校学生缺乏国际化发展意识
农业类高校受招生生源的限制,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缺少优良的教育资源,并且长期以来受内陆思想和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缺少对国际文化的接触,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无法了解对国外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内容,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意识不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
(五)参与海外交流的学生较少
农业类高校有很大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生源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国际交流或者出国留学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走出国门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此外家庭经济状况不够负担学费、生活费也是一大问题。综合来讲农业类高校的学生对国际事务的框架不够了解,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农业类高校参与海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数量较少。
(六)学生对国际化发展理解较为片面
面对许多国际化发展机会,许多农业类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实力与其他院校的学生实力悬殊较大,例如英语口语水平欠缺,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丧失机会。此外,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国际化发展,对其理解较为片面,学校对国际化交流学习的普及程度较弱,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参加各类的访学交流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认为自身条件不足而放弃,对学校资助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丝毫不了解。
三、促进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对策
(一)宣傳国际化发展,培育国际化管理人员
农业类院校要加强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调动学生参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身国际化观念。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培育通晓国际
*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JX2017D34)成果。
规则、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交往能力的管理人员。农业类高校还应通过多方渠道手段,如国际交流、暑期赴外实习以及邀请国外专家赴华讲座等,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化模式下自身发展的必要,从根本上推动了农业类高校教育迈向国际化。
(二)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农业特色专业的国际化课程建设
合作办学可以更好地促成国际间教育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我国农业类高校要积极争取与国外一流高校开展合作,进口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形式可以采取全面合作,或是联合开办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等。通过多样的合作办学形式,可以增加双学位和双专业的学生人数,让国外高品质教育资源可为我国农业类高校使用。在本土合作办学,能使农业类高校加速探索掌握适合我国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对我国认同度较高的国际化人才。
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发展意识、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国际政法、经济、历史、文化等课程,讲解不同国家发展状况、民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深入把握国际社会动态。
(三)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力
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做到资源共享。农业了类高校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跨国研究合作,参与行业国际性峰会等形式实现。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学校的过程。农业类高校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活跃可以使其他各国逐渐关注并认同我国高校的发展。
鼓励教师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和工作,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让教师有出国留学、讲学、访学的机会。积极合作组织各类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通过教师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既展现了我国农业类高校的风采,也带回了大量先进的知识,接触到最新的设备技术,了解到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农业类高校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毅,袁俊榆.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7):87-88.
[2]韩阿伟.“985”高校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B):119-120.
[3]刘志民,童维春.重点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管理[J].中国农业教,2002(4):13-15.
[4]丰蓉,张红生.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14(1):16-19.
[5]杨梅,陈月红,刘红梅,魏蔽.农林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3(6):88-91.
[6]吴洋.农林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學院学报,2010,27(8):9-10.
作者简介
赵贵玉(1975—),女,朝鲜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
通讯作者:田露(1982—),女,汉族,籍贯:吉林长春,管理学博士,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畜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