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2018-12-25康世平
康世平
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说明,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教学方法从何而来?可以说,启发式思维是我们初中教学的主要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如果采用我们过去那种强灌式教学,就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执行的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还会让自己身心疲劳,甚至丧失信心。本篇文章我将借助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应用启发式思维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
一、教材内容
多边形内角和的求解公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思维目标: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引导学生学会“转化”思想在幾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这一认识问题的方法。
3.课堂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探索数学结论的趣味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
(一)构造情境,发疑激思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前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给你一个任意的多边形,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十边形等等,你们能快速算出它的内角和吗?
(开门见山,直接说出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
问题: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四边形的内角和在求解前是未知的,而我们的推理过程却总是从已知到未知,就是说,建立已知的东西与未知东西的关系,关系建立了(类比的思想),未知的东西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那么现在已知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要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就需要构建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准确地讲,就是启发学生四边形可以构建成几个三角形。——“转化”的思想,要学会转化!
(提问和启发到此暂时告一段落。)
学生:把四边形折叠成2个三角形,自然就会发现它们的内角和是360o。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
因而可以很快地得出结论:
四边形内角和=360o
(二)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八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62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三)知识总结(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已知到未知”的思想,也即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推理的思想,也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得出归纳性的结论。
四、教学反思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认识多边形的继续,它在几何计算与论证中经常发挥作用,因而具有普适性。而探索和证明这一定理,对学生的能力的发展、个性精神的培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蕴含的类比思想、归纳思想是几何思维的基本思想。目前在“课标”(2011年版)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探索并掌握,但缺少对反思过程的重视,因而需要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它强化并演练出来。
本课程立足于从旧有的经验出发,也就是从已知的东西出发,去获得新的经验或未知的东西,这是符合人的思维发展过程的,因而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思维才能得到训练,他们的能力才能获得充实的发展。在“回忆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唤起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记忆,进而激发了探讨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内角和的好奇,并自发地想象三角形和多边形内角和的关系。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启发就是提问的代名词。所以引导学生学习,就是向他们正确地提问(掌握提问的节奏和方法,循序渐进)。学生在被发问后,自然会开动他们的脑筋,自己努力去寻求答案。即使这个过程遇到了困难,但至少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让学生的脑子变得灵活起来。等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加强,而老师的教学压力就会越来越小,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教的轻松。随轻松而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改变。
问答式的教学法是知识的助产婆。教师应该自觉地成为这种助产婆,而不是怀“知识”的孕妇,想方设法地在学生面前生“知识”。教育家波莉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吧,我们只在旁边引导、启发就行了。从发问开始,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探讨知识的“对话”和“讨论”,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和价值。
当然,在提问和引导时,教师要有耐心,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不是均化的。指出这点也很重要,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时的循循善诱,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并一次次地尝试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就不再因错误而焦虑,心理自由将会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