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端取穴埋针对预防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效果

2018-12-25向清华杨海江张瑶瑶

上海护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鸣音排气肌瘤

向清华,杨海江,张瑶瑶

(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70)

腹腔镜手术因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妇科手术。腹胀是腹腔镜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发生率为81%~92%[2]。中医理论认为,术后腹胀属于机体气血虚损、腑气不通致脾胃气机紊乱,气滞中焦而致[3]。西医认为术后腹胀的主要原因为腹腔镜手术前肠道准备使消化液量减少、术中CO2气腹造成胃肠道静脉高碳酸血症、术后疼痛呻吟咽下大量气体有关,而药物麻醉、术中肠系膜损伤、腹腔内炎症刺激均可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4]。腹胀严重时可使腹内压升高、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手术后迅速恢复肠蠕动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措施[6]。本研究使用埋藏揿针于腧穴皮内或皮下,以探讨穴位埋针法在预防术后腹胀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6年10月—2017年5月,选取广东省东莞康华医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样本量参照ɑ取值0.025(单侧),β取0.2,有效率为70%,计算得出样本量为94,考虑研究样本脱落情况等,最终确定样本量为100。纳入标准:年龄17~70岁;符合腹腔镜下子宫部位手术指征,并常规完成全麻下二氧化碳气腹腹腔镜手术者;同意接受揿针穴位埋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送患者入手术室前听诊肠鸣音4~5次/min,术前大便1~2次/d,无腹胀。排除标准:进针部位有明显炎症、湿疹、破溃等情况;严重心脏病患者;无法配合治疗者;中转开腹手术者;手术后48 h出现腹胀者;腹腔镜下Ⅳ手术;术后留置一次性微电脑镇痛泵或使用其他方式镇痛者。剔除和脱落标准:病例入选后未能按研究方案完成预期治疗,治疗中途放弃;疗效模糊无法判定护理效果及资料不全,如治疗记录不完整、排气及大便时间不确定、治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其他治疗方法。采用随机化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由临床研究人员通过SAS软件得出随机数字,并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合格病例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对照组中子宫肌瘤21例、子宫多发肌瘤13例、子宫平滑肌瘤12例、子宫浆膜下肌瘤2例、巨大子宫肌瘤2例,平均年龄(35.8±14.5)岁,平均体质量(53.8±7.67)kg,病程(9.37±1.9)月,手术时间(35.7±12.5)min。观察组中子宫肌瘤22例、子宫多发肌瘤15例、子宫平滑肌瘤11例、子宫浆膜下肌瘤1例、巨大子宫肌瘤1例,平均年龄(34.57±13.32)岁,平均体质量(55.5±6.81)kg,病程(8.86±3.3)月,手术时间(30.5±14.6)min。两组患者疾病种类、年龄、体质量、病程、手术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腹腔镜手术后常规护理,包括术后心电监护6 h;低流量吸氧2 h;禁食6 h后进食流质饮食,通气后进食软食,排便后进食普食;肛门排气前禁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留置尿管6 h;鼓励患者早期床上运动,术后6 h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揿针穴位埋针,患者术毕回病房后立即进行揿针穴位埋针,①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②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在选定穴位处用0.5%的安尔碘消毒针刺部位皮肤后待干,核对揿针型号及有效期(揿针选用日本清铃株式会社生产的清铃揿针,直径为0.2 mm×1.5 mm的单片胶布型产品,国械注进2016227159),撕开外包装,拆下密封纸,将塑料容器向后屈折,用拇指及食指夹紧一半剥离纸和胶布,将其一并从另一半剥离纸分开,从塑料容器中取出。带着剥离纸刺入已经消毒的穴位皮肤上,按压胶布使其与皮肤紧密贴好,除去另外一半剥离纸。留针期间每隔4小时按压揿针5~6次。患者48 h内自解大便后立即取出揿针;48 h内未自解大便者,在埋针48 h后及时取出。取出揿针后消毒局部皮肤,再用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

1.2.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统一在手术6 h后,由责任护士每2小时听诊并记录肠鸣音1次,在每次听诊肠鸣音后询问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并记录,同时询问患者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①肠鸣音恢复时间为术后6 h至患者肠鸣音恢复4~5次/min所用的时间[9];②术后排气时间为手术结束至首次排气的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为手术结束至首次排便的时间[10];③评估术后6 h至患者自解大便时间段内腹胀症状出现的时间及程度[8],其中无腹胀为胃脘部及腹部无不适感觉(0分),轻度腹胀为患者自述胃部及腹部轻度胀气、没有明显阳性腹部体征(1分),中度腹胀为患者自述腹胀、明显不适、腹围增大、腹部隆起(2分),重度腹胀为患者诉腹胀不能忍受、伴有呕吐、腹部明显膨隆(3分);④伴随症状包括嗳气、肠鸣、排气增多、腹痛等,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伴随1项症状,2分为伴随2项症状,3分为伴随≥ 3项症状[11]。

1.2.4 统计学方法 由2名研究人员使用Epidate 3.1软件独立录入数据,经一致性检验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率/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伴随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伴随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术后远端取穴埋针能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黄帝内经》记载:“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江勇等[12]使用耳穴穴位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取得94.3%的有效率;郑蔚[13]使用内关穴穴位埋针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术后恶心、呕吐,取得满意疗效。主治术后腹胀的腧穴在下肢分布较多,本研究遵循远端取穴原则,所取三穴均位于膝关节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伴随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远端取穴能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减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等伴随症状。

3.2 远端取穴埋针有和胃、降逆、改善胃肠功能之效 中医理论认为腹部手术损伤血络,导致血瘀气滞及腑气不通,从而引起脾胃通降失司。因此,腹胀治疗应以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为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合治内府”,指治六腑病应取其下合穴[14],本研究所取三穴均属足阳明胃经[15]。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针刺足三里具有行气导滞、调理脾胃的功效[16];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取之可使胃与大肠共调,腑气下行;下巨虚为小肠经下合穴[17],具通肠腑气功能,诸穴配合共奏理气、通腑之效。

3.3 皮内针治疗术后腹胀依据充分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记载:“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状态。本研究所使用的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为名中医承淡安发明,是以特制小型针具固定在腧穴皮内或者皮下,进行长时间埋藏,通过对皮肤长时间的持续稳定刺激,激发机体卫外功能,对脏腑功能调节从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神经节段将体表皮肤和内脏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生理、病理、治疗信息可以相互表达。本研究埋针于皮部腧穴后,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作用解除深部病灶痉挛,增加内脏器官血液循环而改善脏器功能,减轻腹胀并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18]。

3.4 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远端取穴埋针适应证广、使用方便 现阶段治疗腹胀常用的西医方法有胃肠减压、小量不保留灌肠、肛管排气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多在出现腹胀后进行,因其疗效不确定常影响患者康复。侵入性操作给术后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对术后有严格体位要求的患者也带来诸多不便。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患者腹部有3~4个伤口,近端取穴部位常被敷料覆盖影响取穴,且后期伤口换药难度增加。因此,腹部术后即使“近端取穴”有效,但不宜选用[19]。远端穴位埋针治疗简便易行,不受患者术后饮食、体位影响,适合各年龄段和体质的患者,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埋针基本无痛,皮内针仅留在皮下,不伤及深层组织及内脏,安全性高。

4 小结

远端取穴埋针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使用,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减轻术后腹胀、恶心呕吐和疼痛,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鸣音排气肌瘤
肚子总是“咕噜噜”叫是怎么回事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