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被窝
2018-12-24赵福武
赵福武
我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我没有被“计划”——那时的我已经长成一个小少年。为此我庆幸、感恩、敬佩父母的英明神武。假如父母不是急于传承家族香火,那么赵家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弟弟,只有我的姐。
我是幸福的。上有姐,下有弟,居中的我从小体弱多病,在家似乎更得“宠”。糖果、饼干、麻花等这些二十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稀有食品,我常独享或多享。当然,天上不会掉馅饼。我每次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必须吞下难咽的苦药。这个时候,母亲总会抱起流口水的弟弟,一边安抚说乖,一边轻声叹息。
我出生于公元1968年末,比中国改革开放早了十年。就因为早了十年,我尝到了挨饿的滋味。我曾想,假如改革开放再早点,我的身体便不会这么瘦小,最起码脑袋会大点,身材比例更匀称些。我甚至相信,改革开放真要是提前那么几年,我的智商肯定会比现在的我高许多,我就不会像如今这样,一深入思考,脑力就跟不上趟。
我的老家在湖北沔阳沙湖一带,地处江汉平原,位于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改革开放之前,沔阳沙湖一带水患严重,百姓生活贫穷。有谚语曰:“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得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据母亲说,我出生那年适逢涝灾,收成极不好。母亲怀我也填不饱肚子,我出生时“喵咪”一样瘦小。我只吃了一个多月的奶,母亲就没有奶水供应了,自此我靠吃“米糊糊”活下来。“米糊糊”就是将大米磨成粉,用水搅拌后放锅里煮成浆糊状即可,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没有多少营养。当然,要比若干年前假冒伪劣的“毒奶粉”强许多。我没有长成大头娃娃,便可为证。
因为我的先天不足,母亲格外疼爱。而在哪个缺衣短粮的计划经济年代,母亲疼爱孩子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想方设法弄到填饱肚皮的东西,少让孩子受饿;二是千方百计地搞到棉花布料,避免孩子挨冻。这两点如今看来很简单,但那个年代老百姓日子都过得紧巴,解决温饱问题很是不易。
儿时的记忆里,冬季最难熬。饭每天只吃两顿,主食是红薯粥、南瓜粥或者面疙瘩,且定量,总感觉饿。吃不饱饭,伴随的便是寒冷。我身子骨单薄,抗不住饿,更抵挡不过冷,经常感冒发烧。母亲说,在我三岁前好多次因感冒高烧出现抽搐,而几乎性命不保。母亲便请来村里的算命先生张瞎子,来给我面相,看我能否养活。
张瞎子懂阴阳八卦五行之类的玄学,算命很准,人称半仙。有老辈人说,张瞎子年轻时眼睛可明亮着呢,只因泄露了太多天机才瞎眼的。张瞎子要了我的生辰八字,细摸了我的手和头,尔后低头掐指,片刻,面露喜色,嘴里念念有词:“放下竹筷端金碗,脱下草鞋穿皮鞋。”母亲大喜过望,兴奋地煮了三个荷包蛋招待张瞎子。
吃人嘴短的张瞎子临行前又面授机宜,叮嘱母亲务必注意给小孩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十岁后一切皆平安!母亲对此深信不疑,事后专门为我缝制了一条大红色的花被窝,既保暖,又辟邪。据母亲描述,那是一条大红底色的花被窝,被面印有凤凰和太阳图案,寓意“丹凤朝阳”。那条花被窝是母亲用满满两篮子鸡蛋换回来的棉花和布料,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遗憾的是,那时我还不记事,无法忆起母亲在寒冬腊月为我缝制人生第一条花被窝的情景。
冥冥中人生似乎自有定数,又或许正应验了张瞎子的“真言”。我十岁那年(1978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举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自此老百姓的日子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再挨饿了,好吃的东西多了起来,如桃酥、棉花糖、爆米花、麦乳精等;逢年过节,还少不了一道“红烧肉”,那袅袅的肉香,一直在我记忆里飘荡。生活好了,我也茁壮成长起来。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武汉铁路司机学校,当时在村子里算是一件大事,意味著我跳出“农门”,即将“脱下草鞋穿皮鞋”。为此,母亲十分感念张瞎子的“吉言”,以致张瞎子仙逝多年后,她还常念叨:“真是活神仙啊!”
村里人得知我考上了铁路学校,纷纷前来道贺,说了许多羡慕和恭维话,不外乎“祖上积德,烧了高香”之类。母亲有点迷信,但她从不烧香拜佛,只崇尚多做善事,善有善报。
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离家求学前夕,母亲很是忙乎了一阵子,衣服、毛巾、脸盆、洗漱物品等塞了满满一个大帆布包。临行当天,母亲从里屋抱出一条崭新的被窝,铺展开来,喜气扑面,红彤彤的被面光芒闪现,上印有数朵大花,数只色彩斑斓的鸟儿或盘旋或飞落于枝头状。“喜鹊登枝,前程似锦。”母亲将厚实的花被窝递上我的双肩,倏忽间我感到沉甸甸,我深知母亲的期盼。
入学安置妥当后,同宿舍的同学都挤在我的床前围观,惊诧我的花被窝“豪华”:“只怕这被窝有十斤吧,太牛啦!”在同学们“啧啧”声中,我呆愣愣站在门口,一时不知所措。
就读铁路司机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铁路子弟,我能以高分考上,也实属幸运。那个时期,国企还处于子承父业“接班制”的尾期,且当时铁路有“铁老大”“铁饭碗”之称,是很吃香的行业。铁路员工的生活待遇普遍较高,那些有铁路子弟身份的同学条件比我优越许多。他们的被窝大多绸缎或蚕丝被面,随手掀起甚是轻盈。不像我的被子,纯棉布和棉花缝制的,十分厚重。他们被窝的花色普遍淡雅清丽,而我的被窝厚得像发了酵的大面包,大被窝上的图案是大红花、大喜鹊,配上雪白的棉絮,真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
因为我的花被窝“与众不同”,我也成了老师重点“帮扶”的对象,几乎每个学期快结束时,班主任都会亲自将一笔30元或50元不等的“困补金”交到我手中。当时,我以为这是铁路学校特有的待遇,每一名同学都有。于是便懵懂地收下钱,又懵懂地按照班主任的指点填表。毕业后,我才知道只有少数来自农村或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才有“困补金”。
唉!没想到母亲缝制的一条花被窝,让我在铁路学校这个“大家庭”,又格外享受了三年的“特殊津贴”。多年后,我问母亲,为何给我缝制那么大的花被窝。母亲笑着说暖和、吉祥!
从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我没有成为一名驰骋千里铁道线上的火车司机,而被分配到铁路沿线一个名叫金家墩的小工区,当了一名养路工。自此,我便整天与师傅们一起挥大锤、挖洋镐、换枕木、挖翻浆……繁重的体力劳动,令“先天不足”的我一度吃不消,而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寂寞。工区地处偏远城郊外,远离集市,交通不便,购物、买书、看电影要步行三四公里。工区职工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上过小学或初中,业余生活十分单调,到了晚上就是喝酒、吹牛、睡觉。
当时,金家墩工区的工长姓赵,与我是“家门”,对我关照有加。他得知我喜欢写作,便鼓励我多写,“小伙子,你要‘有板眼的话,就写出名堂来,也为工区争光!”赵工长一席话犹如给我“打鸡血”。此后,我白天“挖洋镐”,晚上挑灯学习写作,一方面排遣生活的孤寂,同时也梦想成为一名大作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铁路沿线养路工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住的是红砖平瓦房。我刚分配金家墩工区时,工长安排给我一间单身宿舍,屋里的木制窗户上两块玻璃呈“半月”状。工长找了两张塑料纸,用铆钉蒙了“破口”,拍拍手说,小伙子先将就一下吧!
这一“将就”就是近半年。记得我刚到工区时还是盛夏,天很热。而转眼间就进入了深冬,郊外荒野空旷,昼夜温差大,白天还暖洋洋的,到了夜里便寒冷刺骨。加上宿舍是透风的瓦房,塑料纸遮蔽的窗户在寒风里“呼啦”作响。这样的夜晚,不免让人倍感凄凉。而如此境况下,我俨然是个例外。在我上班之前,母亲为我缝制的那条宽大、厚实的花被窝,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成了温暖的源泉。那是一条绸缎面的花被窝,被面依旧是大红底色,上面印有一条金丝龙和云朵图案,寓意“巨龙腾飞”。我深知母亲的心思,期盼我在铁路上干出名堂。
多少个寒夜,我就是披着母亲的花被窝在孤灯下读书、写作。付出就有回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就在路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二十余篇。一次,上级一名专职宣传干部来工区检查,看到了我写在黑板报上的诗歌,又聽了赵工长的介绍,十分意外。不久,我就被借调到党委办公室,协助对外宣传报道。我的业余爱好有了用武之地,我的人生自此也有了新转折,入党、提干,一路顺风顺水!
我一直觉得,母亲是最疼爱我的。我二十六岁结婚时,母亲又专门为我缝制了八床大花被窝,那些被窝的被面依旧是“清一色”的大红底色,图案有龙凤、牡丹、喜鹊等吉祥物,洋溢着无限喜庆。按照中国传统风俗,被窝是新娘的陪嫁品。母亲多此一举,令我和爱人不解。为此,我询问姐姐,方知母亲的一片“苦心”:“我的爱人是城市姑娘,我是农村娃,母亲担心我成家后受老婆欺负,便特地为我准备了八床花被窝,说是万一吵架了,我不会没有被窝睡觉,也不怕冻着了!”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如今,年逾古稀的母亲,已无力亲手为儿子缝制花被窝,亦无需亲手缝制——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的生活全面步入小康。只是,远行的游子沐浴在幸福的时光里,依旧能够感受到来自故乡、来自母亲温暖如斯的爱!
——选自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文联《飞驰》2018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