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字教学“学材”的构建与实施
2018-12-22赵航顾益军
赵航 顾益军
[摘 要] 校本课程“学材”的开发过程中容易忽视学习者真实内需和现实适应,从而引发功利化、空心化、碎片化等价值变异。开发者需要真正基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重新审视,并紧扣关键点,把好“学材”建设的价值“向度”、内容的结构“维度”、实施的行动“尺度”,按“需”按“规”按“法”构建活化的“学材”,真正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小学写字;学材;向度;维度;尺度
在越来越重视写字的今天,对照新课标,“教”与“学”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正本清源,回归小学写字教学的本真,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构建与实施好“学材”是一剂良方。
一、克服写字“学材”偏差的三种“向度”
从当下校本课程开发的视角反思,小学写字教学似乎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1.功利化倾向。在写字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成人化对待学生,过分注重技法“规则”。或追求“人人一手好字”的效果,或过分讲求写字“泛艺术化”。功利化会不利于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
2.空心化倾向。在写字教学中,常常视汉字为一种符号,把写字完全当成一种纯粹的技法训练,高度重视汉字的笔画与间架结构,忽略汉字、写字背后的东西,如汉字的源头、演变等文化元素,间架结构与布局的美学元素等,以及重要的隐性知识。
3.碎片化倾向。写字教学中,许多师生把写字当成“完成任务”,厚此薄彼,写字教学的过程与成效皆成碎片。写字绝不是技法的操练,实乃人生成长的第一功课。
二、把握写字“学材”内容的三个“维度”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需要师生更深入地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开发课程,通过更开放的文本尝试填补“课标—教材—教学—学生”之间的“落差”。因此,对于写字“学材”的内容建构,不能仅仅是从“教”的视角“图方便”“拿现成”,而是更多地要从“学”的视角“摸规律”“供内需”,真正把“教材”轉化为“学材”,构建更符合生本学习的“知识系”。
1.按“需”——统构课型
学习需要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动力源”和“风向标”。因此,“学材”文本要“自圆其说”地体现学校意志和发展需求、回应教师对问题解决的关切、顺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刚性需求”。写字必须以现行语文教材为纲,纲举目张,以当前“随课文识字”需要,写好“刚需字”。现用语文教材,头绪简化,结构简化,能够为教师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法提供方便。“识写结合、描仿入手”的写字教学编排体系,训练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既便于教师的教,也利用学生的学。
“共性需求”。围绕教科书上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作为写字教学的主要内容,有选择地利用语文配套写字练习册上好每天20分钟写字课,让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
“弹性需求”。面向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兴趣爱好,配套中高年级练字册中安排颜、柳、欧、赵等其他字体的欣赏与训练,并应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各体书法社团,解决“千篇一律”“千字一律”的问题。
2.按“规”——解构课标
“规”,即规则与规律。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从解构课标着手,既要“遵规”,更要“寻规”,逐步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系统。一方面指导儿童观察、比较、再现字体的形态结构,帮助儿童由无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有意识记。另一方面,编排每个学段(年级)的写字训练重点,清晰三个学段的写字目标。
3.按“法”——重构教材
“法”,即法则与方法。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的重心是“普适的”教材改造成“我适的”“学材”,也就是要根据校情和学情作校本化重构。内容上体现系统性,方法上体现规律性,方式上体现儿童性和动态性,不断完善方式方法,让“学材”更贴近学习现实。
针对汉字构造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写字的主要问题和一般规律,学校梳理制定了各年级写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如选定每学期学生必练的100个常用字,12个学期共1200个常用汉字,编印给各年级使用。三年级是写字教学和练字的一个转折点,学生所用的本子由一、二年级的田字格、方格换成了横线本,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已不能满足学生在横线条中的练字量。用笔也由铅笔改成了钢笔,为顺利过渡,学校针对性地编写了《三年级钢笔字楷书字帖》。
三、把握写字“学材”实施的三把“尺度”
课程实施需要有合适的方式与方法作保障。“学材”实施的根本价值不是以忠实执行课程方案为评估标准,而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与发展为宗旨。因此,好“学材”是通过学生个体的学习与发展来检视,而适合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行动“尺度”把握往往又是决定“学材”实施优劣的关键。
1.“趣”——多样方式
表面上看,写字枯燥乏味,需要长期训练。实质上,当前写字教学忽略了汉字构造的“文趣”和小学生学习的“童趣”两个关键要因的作用。如通过“归因”“寻法”“实证”等多样方式,能够抓住文化的“根”,明白问题的“因”,把握书写的“法”,生出学习的“趣”。
如“两姿”教学,尽管老师和家长反复提醒纠正,学生写字作业时普遍存在着歪头、曲背、执笔不当等现象,并屡讲难改。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正两姿”小课题研究,使枯燥的“两姿”教学问题迎刃而解。
“童眼”观察。经学生对同伴的广泛调查,各班归纳出“两姿”问题。
“童心”求正。师生共同采取对策:a.学生自拍自制《正两姿》教育专题片,通过校园电视台栏目明确两姿规范,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对照、自觉改正;b.学校也针对性提出“两姿”刚性要求,除“三个一”以外,明确“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的“十字”坐姿要求,向教学提出要求:“先练姿势后写字,练好姿势再写字,姿势不对不写字。”
“童谣”校行。就此,创编直白形象的《握笔歌》:“笔杆靠虎口,手腕要伸直,老大老二在上头,老五靠纸头,笔尖伸出头。”
2.“教”——多案预设
无疑,课堂是写字教学的主战场。认识与情感融通,学会与会学统一,共性与个性協调,是衡量是否适合“教”的三原则。我们摸索提炼了多种教学样式:
“入境式”:激情导入—讲解要领—分解示范—临摹练习—个别矫正—展评反馈—课堂小结。导入这一环就是要把学生调整到最佳的写字“状态”。二至五这四个环节也遵循古人摸索出的写字规律,先大后小,先少后多,先慢后快,先仿后临,从基本笔画、基本结构练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仿临式”:读帖—临帖—辨析—习字。写字及书法应从描仿入手,处理好摹与临的关系。低年级以描摹(描红、仿影、双沟填墨、单色搭架)为主,对临为辅,使学生的练字更接近范字;中年级以对临为主,描摹为辅,摹后再临,临中再摹;高年级以对临为主,背临为辅。
“意会式”:观察—示范—比较—归纳。写字教学中,一些“规矩”往往存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现象,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能意会、能言传,能懂得观察,理解示范,明白比较,善于归纳,会用语言描述表达、讨论。
诚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做到:教学思路新,训练目标明,学生兴趣浓,指导能到位,设计板书好。教给学生方法,逐步形成技能。
3.“学”——多元评价
评价是“学材”的关键要素。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更合适地学,有利于把教材教活、知识学活、方法用活,真正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共需。
例如,我们参照新课标的写字要求,制订了《写字九级段位评定标准》。按照标准,每学期对学生的写字技能技巧和写字水平进行评估,颁发相应的段位证。同时,明文规定三好学生、品学兼优学生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段位;试卷上设2—5分的写字分;开辟 “写字长廊”,收藏和展览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作业;每年一次省级写字考级举行“千人写字大比武”等。
“学材”有效沟通“教”与“学”,我们唯有紧跟时代潮流,紧扣“以生为本”,牢牢把握其建设的价值“向度”、结构“维度”、行动“尺度”,小学写字教学才会实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学校个性、文化传承与校本课程[J].江苏教育,2016,(4).
[2]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3).
[3]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邓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