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
2018-12-21张晨曦
张晨曦
【摘要】幼儿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发展幼儿手、眼、脑密切联系的艺术活动。幼儿美术教育是语言的先导,是美感的良知,不仅展现了幼儿的心理状况,而且表达了幼儿的思想情感与喜怒哀乐,还可以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萌发绘画的兴趣,善于观察生活,感受创造美,体验绘画的快乐,促进心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儿童心理健康;促进
一、绪论
(一)背景探究
从本质上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为幼儿以后的个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的政策改革下,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知不断提升,幼儿美术教育应用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不断的推进,上升到一个有效的高度。因此,怎样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促进幼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形成,一时间成了大家热议的对象。这个时候,就需要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在“自然发展”的规律下,探究美术教学的新思路,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理解自然,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为学前美术教育创造生机与活力。近几年来,为了有效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中主要包含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愉快的情绪、协调的动作、基本生活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主要内容。而艺术教育展现了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才属于心理健康?美术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幼儿在正常的智力影响中,应该怎么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怎么样才能保持积极客观的心态?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幼儿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尊重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美术教育主要分为美术绘画与美术手工、美术欣赏三种类型。美术教育是幼儿造型艺术活动的基础,可以直观地反映儿童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美术教育更加偏向于实践教育,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幼儿对实践的感知能力。从本质上看,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只有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实践当中,才能对外界事物产生一个情感感知,并在内外相互作用下,激发情感,塑造形象,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相关调查显示,美术心理学教育是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教育的结合体,在发展的时候,引导幼儿,发现美感,欣赏美感,创造美感,评价美感,识别美感,最终培养出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绘画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心理状况,还以描绘出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对主体的体验程度。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幼儿更愿意利用美术活动表达自身的情绪与想法,但是在表达的时候,由于时期不同,看到的情景也就不尽相同,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不一样。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幼儿绘画的情景,跟踪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早发现问题,纠正幼儿的不良情绪。
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不少幼儿园美术教师受到专业的限制,可能在技术上具备一定的知识技巧,但是在心理学的构建过程中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将美术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出未来合格的接班人而奋斗。
二、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的干预性
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促进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换句话说,由于现在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家长或者学校对幼儿的“定位”就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如果“定位”过高,幼儿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再加不能及时疏导,久而久之,心理压力就会转变为心理疾病。还有部分家长一味纵容幼儿,其实纵容并不等同于压力的宣泄与释放,这样更容易产生极端行为。
艺术教育恰恰就是治疗与净化心灵的乐土。在心理学领域,艺术治疗法不仅可以实现心理疾病的干预治疗,而且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不管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艺术教育都可以对人的心理活动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干预治疗。
三、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
(一)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从形式上看,不少幼儿是在“4+2+1”的模式下成长的,换句话说,就是在父母与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教育下成长的。但是祖孙的溺爱会与父母的爱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那么就会给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过于放纵,幼儿就会在性格上过于骄横。一旦出现问题,幼儿就会在心理上感觉受到挫折与失败,各种心理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幼儿美术在形式上变化多端,不仅有绘画功能,还有手工制作功能,在操作的时候灵活性较强。这个时候,幼儿可能就会以绘画的形式释放自身的压力。幼儿教师在观察中如果发现幼儿存在一些过激的行为,就需要及时消除幼儿的心理障碍,以鼓励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失败。
(二)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良好性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科学的构建可以改善幼儿一定的人格缺陷。例如:线条类的美术教育,可以提升幼儿的忍耐力、做事情的信心与耐心;手工类的美术教育,可以训练幼儿心灵手巧的耐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因此,长期的美术教育培养,不仅可以让幼儿的性格变得更加阳光,而且还可以减少幼儿心理上的问题,促进幼儿互相之间的认可和友谊。
(三)顺应“自然发展”教学规律,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
俗话说:“教育是育人的前提,育人要育心。”因此,幼儿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有效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幼儿成为画家,而是把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载体,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美,表达美,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例如:在绘画《美丽的小鸟》的时候,美术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动物园或者花鸟市场,让幼儿对鸟的外形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鼓励幼儿大胆地绘画,画出自己喜爱的鸟儿来,促进感知能力的创新。
(四)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从本质上看,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从形式上看,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会用到油画棒、水彩笔、国画颜料、拼贴、拓印等形式多样的绘画工具,从而实现了美术教育多元化的创新项目构建。这些美术教育的创新对幼儿的人格培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接着,幼儿美术教育在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促进过程中,需要按照幼儿的心理特征进行创新实践。在课程工具材料的选择上,各种材料均可利用。在随意创新的构建过程中,让孩子根据纸张的形式,随意创新,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参见图1。创新,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问,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還可以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审美层面的需求。
四、总结
在新常态背景下,幼儿对于绘画的兴趣最为浓厚,并且画面的内容相对丰富,可以按照自身的认知与情感进行构建,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思维、创新能力等。不仅如此,幼儿还可以在绘画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家庭与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幼儿教师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特长,为幼儿的思维插上一双翅膀,让幼儿幸福地描绘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范卓.如何推进家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J].汉字文化,2018(03):15-16.
[2]于春晓.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111-112.
[3]李程.美术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6(07):163-164.
[4]张艳红.家庭美术教育中家长认识问题的探讨[J].美与时代(下),2014(06):99-100.
[5]刘自主.家庭教育中的生态美术教育引导[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4(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