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学生写预习型数学日记初探
2018-12-21胡铭
胡铭
【摘要】文章将课前预习和数学日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写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写出预习后不理解的知识点,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搭建起了师生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桥梁,从而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在哪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日记;课前预习;习惯;效率;以学定教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认可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数学也是交流的工具,数学日记是课堂交流的延伸和补充。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写课前预习,让学生在上新课前简单地写一写: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怎么明白或理解的;预习后哪些地方还不明白。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其特点,要了解、触摸学生真实的数学世界,数学日记是一个窗口。借助这个窗口,可以把教学更好地定位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日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看到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的那份对数学问题探索的欲望,它是一种特殊、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预习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体现学习的独立性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写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怎么明白或理解的。这样就避免了有的老师提到的:让小学生预习只是一种形式化或是一种潮流而已,是不切实际的,大部分同学不就是走马观花地翻一遍数学书,不动脑,不思考,会有多少收获呢?况且有没有预习老师们凭眼睛又看不出来,这样的话预习和不预习不是一回事吗?因此需要这样一种形式化的预习方式。
通过学生写的学习日记,我发现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种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很强,学习也更主动、高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识和经验是靠一点点积累的。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掌握更加重要,特别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数学日记的实践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潮流,而是一种学生的自学能力、一种学习习惯。
二、预习日记——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断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课堂;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都能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可是上课之前,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常常导致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得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所以,在写学习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写出预习后不理解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批阅,我可以归纳、总结,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在哪里,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重点去和他们讨论、探究,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这些思维的断点正是我们课堂所需要的。在课堂上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学生的这些思维断点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才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往往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地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年头,很多老师感到极不适应:每一課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一节课40分钟,有时候连做练习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将这些内容深入了。教材出示的例题简单,练习题却比较深;老师如果讲得太多,学生少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如果讲得过少,学生的作业质量就会不如人意……一句话:时间不够。其实归根结底,我认为是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这一关键问题上没下足功夫。上课时如果教师明白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集中在哪里,那么我们的课堂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呢?通过学生的预习日记,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预习日记——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教是为了学,为了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一切的活动都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而展开。因此,先前的以教定学的观念也就慢慢转变成了以学定教。
一切的教学都是从备课开始的,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学科知识,参考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的所知,与教材达到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路优先。以学定教,就是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神坛”。 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以学定教的特色,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学生的知识高度。数学日记为以学定教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服务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写数学日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日记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日记使学生敞开了心扉,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的数学日记,使教师更广泛地、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克里斯顿·纳尔森,贝利.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M].刘坤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46-47.
[3]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