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隐喻理论与日语教学研究

2018-12-21石光

文理导航 2018年28期
关键词:认知日语隐喻

石光

【摘 要】隐喻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能拓宽人们的思维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在日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认知隐喻传递给学生,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使异文化的交流更为顺畅。

【关键词】认知;隐喻;日语;教学

隐喻最初被认为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修饰手段,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对认知观隐喻的研究全面开始。Lakoff & Johnson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把未知的东西变换成人们经验里的已知术语来进行表达与传播,间接地通过一种事项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项。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下面将举例分析这三类隐喻的区别及在日语中的使用情况。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式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例:

1.ビジネスはは戦争である。

“商业是战争”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隐喻实例,“商业”是靶域,“战争”是源域,“商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战争”的模式相对应。人们利用已经事物构建对陌生事物的认知,商人对应参加战争的军人,商业的运营模式对应战争的进展。运用思维的概念转换对派生出的隐喻语言进行分析、抽象、概括,进而揭示出“商业是战争”这一本质属性。

2.時は金なり。

任何非科学的手法都难以解释时间现象,但是人们转而将其隐喻式地概念化为一种物质性的商品,一种我们能够拥有、使用、掌握甚至丢失的物品。因此,时间在我们的概念里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我们达到预期目的的有限资源。

方位隐喻是指同一系统内部参照空间方位组织起来的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将具体的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了大量以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表达。“上/下”类型的方位隐喻是适用范围最广的隐喻之一。通过剖析日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发现不同的语言对上下这个概念隐喻有着相似的理解。日语中有:「嬉しいことは上、悲しいことは下」。表示“上”的事物是积极的,“下”的事物是消极的。这一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语言不是任意的和偶然的,而是具有切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和文化基础。当人们高兴的时候一般脸部朝上或是双手高举、跳起来;而当人们悲伤或沮丧时身体常常呈弯曲状,低头聋拉着肩膀或是坐在地上,这是因为人们有着相似的生理特征和社会活动。

本体隐喻:本体隐喻指人们将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实体,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本体隐喻最典型的是容器隐喻。将目标域中的思想、感情、活动等无形的东西实体化,便于人们的理解、识别、量化等。例如:

3.門を叩く/登门求教。

4.試験の門をくぐる/钻考试的空子。

实则是把门作为实体容器,通过打开门进入,进而产生登门求教、钻空子这样的本体隐喻。再例如:

5.いろいろ集めて幸せいっぱい。

6.頭の中は空っぽだ。

7.敵地から脱する。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语言是隐喻思维和认知的结果。在外语课堂中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的重视,通过隐喻培养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能更好地对外国语言进行学习,以及记忆蕴含在词汇中的隐喻含义,有助于对篇章的理解,能够使人们了解各国文化的异同。

第一,隐喻认知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和正确运用词汇。最初是人们身体直接体验的结果,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由隐喻认知获得的语言词汇占了大多数。词汇教学是日语教学的基础,隐喻的认知功能有助于教师讲授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学习隐喻可以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单词的基本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认识到词汇多层意义的隐喻联系。例如:「腕」一词,原本指臂、胳膊,人体从肩至手腕的部分。但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联想,引申为物体横向突出的部分;例如:扶手、托架、翼手等部分,处理事物的本领、技术、能力等意义。这些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是人们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手段赋予了词的多项涵义,隐喻的认知功能打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下的词汇教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隐喻教学的重要性,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词汇、短语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通过隐喻将词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

第二,隐喻认知有助于阅读教学,能够加深学习者对篇章语义和结构的理解。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遍布文本中的隐喻概念是阅读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与否关乎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程度及意境等诸多问题。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运用隐喻思维可以促进学习者更高效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众多纷繁复杂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归类和总结,直接对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并达到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从注重理解作品内容,转变到领悟语言对象的深层特点及规律;从封闭的阅读范文,转变到开放的生活积累和语言使用经验。既然隐喻是阅读篇章中不可回避的语言现象,隐喻的思维方式又是语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思维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那么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了。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普通表达背后的认知隐喻原则的剖析,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第三,隐喻认知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对中日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理解过程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隐喻是文化在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契合点。不同语言隐喻之间的比较,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的。隐喻的形成不是任意的,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文化体验相关,所以如果日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匮乏,也会妨碍对隐喻的理解。例如:日语单词「そばかす(荞麦皮)」和汉语的“雀斑”均是基于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表示相同的意思,即在脸上的褐色小斑点,即表示相同的目标域。不同的是在日语中,人们将出现在脸上的褐色小斑点形容为“像荞麦皮洒在脸上一般”,采用与植物相关的源域;而在汉语中,却是采用“雀”这一动物相关的源域来表达。也就是说,中日两种语言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源域来表示同一目标域。这些都是基于认知隐喻的不同特点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隐喻作用。

综上所述,在日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和增强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从隐喻的认知性来学习日语,通过隐喻认知这一手段学会推导词语意义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教师应吸取隐喻的研究成果,详尽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使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最后,隐喻对教学的积极作用影响到各个环节,不仅有利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文化理解,还利于写作及翻译教学等,这将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此促进学生驾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4]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张继文.日语隐喻表现及其认知理解[J].扬州大学学报,2009(4)

(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专项项目“现代日语语篇研究”项目编号:16YYD08。2.黑龙江省外语教育学术交流基地研究项目 “動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日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T2017012。3.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正负效用研究”项目编号:QN2018009。)

猜你喜欢

认知日语隐喻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爱的隐喻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