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蚤属1新种和狭蚤属1新亚种的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2018-12-21白学礼张映梅吴向林马汉荣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种亚种背板

白学礼 张映梅 吴向林 魏 浩 马汉荣

(1.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银川 750004; 2.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北京 100071; 3.泾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夏泾源 756400)

古蚤属Palaeopsylla系Wagner于1903建立,迄今全世界共发现60种(亚种),我国记录29种,隶属于4个种团;即钝刺古蚤种团obtuspina-group (1种),鼩鼱古蚤种团soricis-group (2种),偏远古蚤种团remota-group (18种),短额古蚤种团brevifrontata-group (8种)。我国古蚤属的种类数量已达该属已知种的近一半。狭蚤属StenoponiaJordanetRothschild, 1911,全世界共发现27种,我国记录13种,宿主为多种啮齿动物,多属巢蚤型种类。主要分布在古北界。2006年10月和2014年2月间,在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小兽及其体外寄生虫调查中, 发现古蚤属PalaeopsyllaWagner, 1903的1新种和狭蚤属StenoponiaJordanetRothschild, 1911的1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1 刘氏古蚤,新种Palaeopsylla liuquani Bai, Zhang et Wei, sp. nov.(图1~3)

鉴别特征新种(雌性未发现)以其额突下内骨化带较宽,颊栉第2刺似剑状,第3栉刺最长,端部呈细针状与偏远古蚤种团remota-group的偏远古蚤PalaeopsyllaremotaJordan, 1929近似,但具下列特征可资区别:(1)新种♂第8腹板后缘宽大钝圆,腹缘平直;第9腹板后臂较宽,腹缘有小鬃8~12根,其中近端2根粗长,背缘有小鬃13~15根,偏远古蚤♂第8腹板后臂宽大端方,腹缘内凹;第9腹板后臂自基至端渐细,腹缘有小鬃7根,其中近端2根最长,背缘有小鬃4根左右;(2)新种阳茎端部如图3,钩突端内凹,腹缘几呈近直角状弯曲,后侧突同内管相连处也呈直角,端中骨片端部宽大呈短喙状,后种钩突端亦内凹,形成二个指状突起,腹缘则呈深而窄的U字型弯曲,后侧突与内管相连处呈弧形,端中骨片端部狭长呈指状。

种的记述头(图1)额突位于额缘上2/3,额突之下额内增厚区较宽。额鬃1列4根,第2根最长。眼退化,但留有痕迹。颊栉4根,其中第1刺端钝,第2刺似剑状,第3刺最宽处位于中点之前,其后渐变窄,狭窄的背缘内凹。第4颊栉的背缘略凹。后头鬃3列,为2,2,4根;在触角窝背缘具1列小鬃9(9~11)根。下唇须5节,长约达前足基节的2/3处。

胸前胸背刺16根,末端尖,背缘平直,背方栉刺明显长于其前之背板。背板鬃1列4(5)根,其间有小鬃。中胸背板鬃2列,颈片内2侧共有假鬃6根。后胸背板鬃2列,后胸后侧片鬃2列4根,其气门宽度略小于长度。前足基节外侧鬃17根。后足基节下半段有鬃16~18根。后足胫节外侧有1列鬃6根。后足第2跗节端长鬃超过第3跗节末端。各足第5跗节具侧蹠鬃5对,第1对着生与第2对之间;各足具亚端蹠鬃1对。

图1~3 刘氏古蚤 新种Figs.1~3 Palaeopsylla liuquani Bai, Zhang et Wei, sp. nov. ♂ 1.头及前胸 (head and prothorax of male, holotype); 2. 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male, holotype); 3.阳茎端 (terminal portion of aedeagus, holotype).

腹第1~5背板具鬃2列,第6~7背板具鬃1列,第2~7主鬃列在气门下具鬃1根,气门较大而圆。第1~5背板端小刺数依次为2、2(1-3)、2(1)、1(2)和0。臀前鬃3根,中位者最长,下位者次之,其长不达长鬃的1/2。

变形节♂第8腹板背缘中部宽展略凹,后缘几呈对称的圆凸状,腹缘近平直,外侧具3(2)长鬃和2(1)根短鬃。抱器不动突近鼠耳状,端部钝圆,基部线纹区明显;背部亚缘及内侧具小鬃9~12根,端后缘有2根长鬃,下位者粗长(图2), 端背缘有3根亚长鬃。可动突指状,高于不动突,长约为最宽处的5倍。基节臼位于柄突基部,其外侧具放射状纹。第9腹板后臂略长于前臂,基部较宽,有中段向端部变细,外侧及端部具鬃8~12根,端部具2根较长鬃,背侧具小鬃13~15根。阳茎钩突端内凹,具1个指状突起,腹缘几呈近直角状弯曲;后侧突同内管相连处也呈直角,端中骨片端部宽大呈短喙状,骨化较深如图3。

词源新种以我国著名蚤目分类学家刘泉教授名字命名,以纪念他在中国蚤类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标本记录正模 1♂,体长2.49 mm, 副模2♂♂,白学礼于2006年10月20、24日。副模1♂,马汉荣于2013年9月25日,均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106°11'E,35°45'N)(2 000~2 400 m)的短尾鼩Anourosorexsquamipes体上。副模体长1.80~2.09 mm。正模1♂,副模2♂♂保存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副模1♂保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大巴山狭蚤六盘山亚种,新亚种Stenoponia dabashanensis liupanshanensis Bai, Zhang et Wu, ssp. nov.(图4~8)

鉴别特征新亚种与大巴山狭蚤指名亚种StenoponiadabashanensisdabashanensisZhangetYu, 1991的区别为: (1)新亚种♂可动突指状,端部宽于基部,高于不动突,后亚种可动突端部与基部等宽,非高于不动突;(2)新亚种第9腹板后臂腹缘中部内凹 端部逐渐膨大,呈棒状,其上有23根散在的短鬃和4根间距不等的长鬃,前3根粗壮,后亚种第9腹板后臂腹缘近平直 端部无膨大,呈棒状,其上有10余根散在的短鬃和4根间距相等的长鬃,鬃常态;(3)新亚种♀第7腹板后缘近平直,后亚种♀第7腹板后缘有微小内凹。

种的记述头颊栉10(9)根栉刺,末端钝圆,第1栉刺和最后1栉刺约等长,其长度是口角至第1栉刺基部长的3/4。颊栉刺列垂直长约为口角至第1栉刺距离的2.6倍。第4、5刺最长,前额鬃列6~7根鬃。眼鬃列4根,在2列鬃间触角窝前缘处另具2根长鬃。后头鬃3列,依次为6~7、8~9、11~12根鬃,。下唇须1节,达前足基节的1/2处。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采用层叠隐马尔可夫模型识别中文命名实体,系统设计了三级模型,低层粗切分,高层在低层结果的基础上精切分,每层都以隐马尔可夫模型作为基本算法,采用N-Nest 策略,将低层产生的最好结果送到高层,并为高层提供参数估计支持[3]。ICTCLAS 在2003 年5 月SIGHAN 举办的第一届汉语分词大赛中名列前茅。

胸前胸栉刺♂34、♀36根,大部分栉刺长约为其前背板长的2/3。前胸背板鬃3列。前胸背板(不含栉)与后胸背板约等长。后胸后侧片有鬃4列,共19~21根鬃。后足胫节后缘♂具6个切刻,♀8个切刻。后足第2跗节端长鬃♂几达第3跗节末端,♀不达第3跗节末端。各足第5跗节具5对侧蹠鬃。

腹第1背板具栉刺♂30~32、♀34根,第3~6腹节背板端小刺数依次为♂7(8)、6(5~8)、2(3~6)和3(1~4)根, ♀9(8)、6(5~7)、4(3~5)和3(2~4)根。第2~7腹节背板气门之下鬃数依次为♂2(4)、2、2、1(2)、1(0)和1(0)根, ♀4(3)、3、2(3)、2、1(2)和1根。臀前鬃♂3根, 下位者最长, ♀ 4根, 近等长。

图4~8 大巴山狭蚤六盘山亚种,新亚种Figs.4-8 Stenoponia dabashanensis liupanshanensis Bai, Zhang et Wu, ssp. nov.4.♂ 变形节Modified segments of male, holotype; 5. 阳茎端 Terminal portion of aedeagus, holotype; 6.♀变形节 Modified segments of female, paratype; 7.♀第7腹板变异Variations of st. VII of female, holotype; 8.♀肛锥 Anal stylet of female, paratype.

变形节♂第8腹板后缘近圆凸,近腹侧有4根长鬃和5~7根短鬃。可动突指状,端部宽于基部,高于不动突,其长约为最宽处的4倍。第9腹板后臂背缘近平直,腹缘中部内凹 端部渐膨大,呈棒状,其上有23根散在的短鬃和4根间距不等的长鬃,前3根粗壮,内侧约有11根短鬃和4根粗长鬃。腹缘中部有6~9根细鬃。阳茎端部形态如图6。♀第7腹板后缘平直或略凹,有变异。腹板有长鬃5根,其前有短鬃8-13根。受精囊头部较大,尾部末端钝圆,尾细长,其基部嵌入头颈部,交配囊管骨化弱。肛锥细桶状,长为宽的4倍,端鬃3根,背鬃粗长如图9。

词源新种以模式标本的产地而命名。

标本记录正模 1♂,体长3.2 mm,副模1♂3.0 mm,1♀ 3.2 mm,白学礼等于2006年10月25日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纪念亭 (106°11'E, 35°45'N)(2 700~2 800 m),宿主为短尾鼩AnourosorexsquamipesMilne-Edwards, 1870体;副模3♂♂(3.0~3.2 mm),8♀♀(3.2~3.5 mm),于2006年10月25日采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纪念亭(2 720 ~ 2 800 m);副模1♂,于2006年10月15日采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中山点(2 340 m);副模1♂,于2006年10月20日采六盘山自然保护区麻地湾(2 400 m),宿主均为洮州绒鼠CaryomysevaThomas体。标本:正模 1♂,副模5♂♂,6♀♀保存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其余副模存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猜你喜欢

新种亚种背板
一株分离自四川温泉的嗜热鞘丝藻新种鉴定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订正研究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荞麦属新种
盘羊新亚种
——和田盘羊
西藏发现植物新种
乐凯太阳能电池背板:强劲支持光伏产业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光伏含氟背板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