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乡村
——乡村小学阅读课程的思与行
2018-12-21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丁雄鹰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丁雄鹰
一所农村单立小学——宋剑湖小学在10年的时间里坚持开展“大阅读”,即每天中午全校学生阅读20分钟。一种十年的坚持,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种阅读课程,既使教师深刻地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至关重要性,同时又敏锐地察觉到“大阅读”还只是阅读课程的初级形态。阅读内容的散漫性、阅读指导的匮乏性、阅读所得的随意性使得“大阅读”仅仅完成了字面的解读“读书”而已。所以在“大阅读”经历了时间的淬炼之后,学校全面开始了阅读课程的升级版——“阅读者”课程的思与行。
一、基于“乡村小学”的阅读课程指向何处
当我们追寻一个课程的方向时,不得不先找到它的起点。
“乡村小学”的概念早已在颠覆中,不再是信息闭塞、书籍缺乏的“落后”代名词,而是开放度大、兼容性强、生长力盛的“美丽乡村”。那么,经济形态、社会样态的改变又给学校的阅读推广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是“生均图书量”与“生均阅读量”的反差。统计数据显示,即使是最小的农村单立小学,生均图书量也达到了33本,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古今中外应有尽有,每年还有固定的购书资金的投入。可是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学生每年的阅读量在5本左右。数据背后说明了“有书”不等于“读书”。
二是“书籍的伟大光辉”与“阅读者缺位”的沟壑。经典文集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叙,而是中国文化的记载,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智慧,深厚而博大,因此闪耀着伟大的光辉,能照耀心灵。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来说,思想的缺位令人担忧。他们的阅读更关注好玩的情节,好玩的人物,随心所读,书籍蕴含的德性、情怀、视野、审美的熏陶浸染微乎其微,使得书籍与心灵形成了一道沟壑,并未通联。
三是“学校阅读”与“家庭阅读”的失联。我们对全校家庭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87.5%的家长为外来务工者,工作时间长达10~12小时,家长根本没有精力、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家长一年的读书量不到一本,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举步维艰。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学生的读书意识淡薄。
四是“课程意识”与“课程落实”的不匹配。很多乡村小学都有阅读课程,说明了学校对“阅读”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很多学校也都有课时落实,但是没有课程目标,规定时间里学生在读书即可;有书籍提供,但没有阅读体系,学生每天、每个学段、每个不同个体读什么书都是随意为之;有“阅读”看班老师,但没有“阅读”指导老师,学生阅读方法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较为缓慢。
面对今天的 “乡村小学”,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阅读”课程的一些基础保障,基于实情的思考与研究,“阅读者”课程应运而生。
“阅读者”课程有自己的明确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营造“书香童年”为根本目标,以构建阅读文化生态为落脚点,守护童年生态,关注生命成长,以阅读开启学生幸福的人生。其具体目标表现为:
一是“阅读者”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生基础。课程的阅读内容都属于文学、艺术范畴,有助于确立道义观、输入历史意识、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通过有效的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是“阅读者”课程的学科目标在于尊重和理解中国文化,吸取悠远文化的智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学习,养成阅读习惯,加强语言积累,学会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是“阅读者”课程也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以学校课程为原点,进行全角度的射线式传播,推动家庭阅读,辐射社区阅读,让阅读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遥观镇每个人的日常所需,“阅读者”课程将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
“阅读者”课程,参与的人是“者”,即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架构,在目标、内容、策略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螺旋式上升设计。目前“阅读者”课程属于第一阶段的开发研究,主要定向于学校课程,指向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乡村”小学的阅读课程意在何为
我们首先来看“阅读者”阅读图谱(如下图)。
我们进行几个追问:
1.为什么要读“史”
历史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记载,而是一个“民族”的记载,一种“文化”的记载。一个学生,当他从历史的记载中看到国家文脉的源远流长,看到国家精神的伟大光辉,自然激发了他内心爱国的火焰,热爱这个民族,才会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学,读书才有了“根”的意义。所以“阅读者”课程里的“史”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分年段精读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三到六年级,通读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上下五千年》为母本,又配以生动有趣的辅助书籍《讲给孩子听的历史故事》,书中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和形象彩色的插图,用严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时代背景,介绍历史常识,直观地展现社会风俗和历史面貌,让学生们走进祖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史。更要强调的是课程里的“史”不是一个人的“孤”读,而是配以央视《百家讲坛》《历史》和网络“评书”资源,是一种能“听”、能“说”、能“读”、能“写”的历史。
年级 史 诗 画 文(现代)《上下五千年》唐代篇三唐诗20首(送别诗、山水诗)画:仕女为主《步辇图》等作品年级 唐唐诗唐国外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的中国历史故事·隋唐五代》唐诗20首(咏史诗、言志诗)孙幼军作品书法:颜直卿、柳公权作品年级 宋四《上下五千年》宋代篇《讲给孩子听的中国历史故事·宋朝》宋词豪放派精选15首婉约派精选15首宋画:写实与神韵《清明上河图》等书法:宋四大家《苕溪诗帖》等郑渊洁作品国外推理小说元曲四大家作品(郑光祖、关汉卿)五年级 元《上下五千年》元代篇《讲给孩子听的中国历史故事·辽西夏金元》元曲元国外科幻小说元曲四大家作品(白朴、马致远)画:山水为主《富春山居图》等“元四家”作品书法:赵孟頫、鲜于枢等作品秦文君作品《上下五千年》明、清篇四大名著国外历险六年级 明、清明清曹文轩作品 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画:写意为主《孤禽图 》等书法:董其昌《琵琶行》等作品
2.为什么要读“诗”
“诗”在这里是一个“自定义”的广义概念,包括诗、词、曲、小说等具有诗一样美学价值的文学体裁。将“诗”选入学生的“阅读库”,一是因为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南怀瑾先生说:“教材中的古诗,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晶,所以后人都很尊敬它,称它为经典。”它具有永恒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魅力。二是因为古诗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古诗词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增强其表达效果。语言表达运用在修辞手法方面常用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在构思方面常用咏物言志、借物说理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隐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或深入浅出地折射人生哲理。因此,鉴赏古诗词,就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阅读者”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其独特之处是我们根据年代,分别汲取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体裁作品,三年级的唐诗40首,分别是送别、山水、咏史、言志四大主题;四年级的宋词30首,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五年级的元曲,选取了元曲四大家的优秀作品;六年级的明清小说,以四大名著为主。从单一的“诗”,到多元的词、曲、小说,既让学生认识、领略不同文学体裁的各具魅力、各领风骚,同时又精选“主题”,多而不杂,广而不乱,浸润其香。
3.为什么要读“书画”
阅读课程中有“书画”是极为少见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宋剑湖小学是一所有18年底蕴的“常州市书画特色学校”。走廊、楼梯、教室、食堂、过道的装饰品都是学生们自己的“书画”作品,课程表中每个年级每周有一节“书画”课。学生们学习书画,再来“阅读”书画,显得自然而然,而且书画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国粹。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阅读”书画,就是让学生学会鉴赏,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用书画之美,净化心灵,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能力。一个会欣赏美的人,必定懂得美,热爱美,自己也就变成美的了。以三年级为例,主要鉴赏唐代书画。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有记载的著名画家就有200多人。人物画越来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和水墨淡彩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我们选取了《步辇图》《六尊者像》《辋川图》《照夜白图》等名画作为学生欣赏的作品。唐代书法在书法发展史上,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即楷书,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我们选取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九成宫醴泉铭》。
三、基于“乡村”小学的阅读课程操作
1.课时落实,提供课程保障
既然是课程,就要纳入课程监控体系,做到“四落实”,即落实课时、落实任课教师、落实教案和课程目标。 每天中午11:50~12:20为阅读时间,每个学生参与,每班语文教师为阅读指导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设计阅读指导教案并个性化实施,在教案的制订过程中,“阅读者”课程开发组成员进行蹲点指导。教导处每天轮流督查,保证课程的每天落实和推进。
2.合纵连横,形成阅读体系网
三到六年级的阅读内容实现了“合纵连横”,形成了一张彼此相连、相互浸润、层层递进的“网”。所谓 “横”,一是指在学生一个阶段的横向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朝代的“通联”,三年级以“唐”为横轴,四年级以“宋”为横轴;二是指在一个年代的“横轴”上,阅读内容又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横向连接。例如:五年级学生读元史、听元曲、赏元画;六年级学生读明清史、读明清小说、赏明清画,将一个朝代的“史”“诗”“画”连成一线。 所谓的“纵”,一是指学生在三至六年级的纵向学习过程中,以“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的时间为线索,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纵深学习,彼此相扣相连。二是指在这个纵向时间段里,各种典型的文学形式的巧妙连接,读过唐诗读宋词,读过宋词读元曲,读过元曲读明清小说,形成了一个纵向“通联”。这样,学生就构建了一张合纵连横的学习图谱。
3.感官联动,打通阅读神经元
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阅读,既可以是一个静态的表象,更多的是眼、口、耳、脑协同的动态过程。学生在阅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心里所领悟的感受,口里所传达的见解,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输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阅读的效果。因此,“阅读者”课程遵循这样的阅读规律,调动学生感官,立体式增强阅读效果。每一个年级的阅读都是一种感官联合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百家讲坛》让学生“听”历史,使原本乏味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借助央视吟唱节目《经典永流传》,让学生吟“唱”经典诗词,可视可感的肢体语言、声色鲜明的吟诵示范,适时恰当的平仄节奏,使阅读充满了音乐的质感;通过书画作品的真实呈现让学生“赏”名画,通过视觉的审美达成心灵的美化;借助“跟着古诗游中国”项目,“游”名胜古迹,饱览大好河山;组成“四方馆”,“论”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方式等,表明见解,传达思想……每个学生在三至六年级都可以通过 “听”“赏”“游”“唱”“说”等多角度进行感受、表现与创造。
4.项目推进,打造精品课程
在三四年级学习唐诗宋词时,着重打造了“跟着古诗游中国”的阅读项目。以“游”为线索,开发了“古城”“灵水”“名山”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又以“地点”为线索设六个主题,如“灵水”单元选取了“黄河”“长江”“西湖”“瀑布”“小池”“大海”,每个主题精选4~6首典型诗词,通过学习一首首古诗带领学生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山川名城。项目借鉴“游”的概念,打开学生视野之界,将祖国融入眼中;打开学生学科之界,将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融入课堂之中;打开思维之界,将思维的宽度、深度、向度融入脑中。在“游”中“学”,学古诗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积经典文化的内涵与素养,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祖国文化的悠远,中国胸怀的宽广等,从而滋生浓郁的家国情怀。
5.融合特色,标注学校特识
宋剑湖小学作为书画特色学校已有十多年之久,一直注重抓好书画教学,促进学生良好的书画习惯、技能和品质,营造墨香校园。将书画融合到“阅读者”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烙印“宋小”标识,成为“独特”。学校聘请全国著名农民画家王玉伦,国画家德明、贾桂林,全国著名儿童水墨画教育家刘荫祥,全国著名书法家王日曦、陈海良,省书法协会会员章哲诚,书法家、市少年宫主任卢海州等定期来校指导,充分发挥这些书画名家的力量,梳理书画各朝各派的经典之作,构成“书画”内容体系。在每幅名书画后均配有鉴赏文字,对作者、背景、主题、内涵、意境等,以文释画、画文结合、相得益彰。书法方面,让学生感受唐代中正淳厚、大气雄浑之美;宋代以意代法的“尚意”书风;元代书法作品的随心而写、随心而发;明清作品狂放书风的豪放之美。绘画方面,让学生感受唐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点;宋代山水画真实的景物描写,优美如诗一般的意境;元代花鸟画的主客融合,追求精神之美;明清写意山水画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特聘书画名家也会定期走进课堂,为学生讲学。
四、基于“乡村”小学的阅读课程展示
“阅读者”课程特意设计了每个年级的主要展示方式,这既是学生学习与表达的一种转换机制,也是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提升密码,更是思想如阳光般传播的一种途径。从另一个维度看,我们更认为它是课程评价的一种动态形式。除了量化的定性评价之外,我们更希望学生以展示的方式诉说成长,使阅读焕发生动活泼的生命光芒。
1.三年级“吟唱汇”
三年级是小学中段的起始年级,其年段目标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其中“积累”是关键。阅读课程中的内容相对直观性比较强的三年级而言,稍显乏趣。针对这样的年段要求和特征,我们确定了三年级课程的展示方式为“吟唱汇”:对所读的唐诗进行吟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或吟诵,或歌唱。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对唐诗进行诵读积累。这就打破了日常枯燥的背诵模式。既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美妙,激发了学生们诵读古诗的兴趣,又对学生的经典古诗进行了积累,学生乐在其中。
2.四年级“说书台”
说书,说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曲艺,大约起源于宋代。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经过三年级时的大量阅读,在一定积累与运用的基础上,四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对很多事物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学生们阅读之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理解中的语言,展现自己阅读所得,我们为学生们搭建了“说书台”。学生们将自己阅读中感兴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透过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逻辑整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说给别人听。这既是学生阅读成果的一个展示,又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提升。
3.五年级“书画展”
五年级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明曲,欣赏了中国的名书名画,领略了中华的悠久历史,感受了文化魅力,学生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此时的学生们不限制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将自我习得进行展现。基于这样的心理基础,我们为学生们搭建了“书画展”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临摹历代大家书画,可以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自我创作书画……我们把它们的书画作品进行展示,既是对学生创作的肯定和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发。
4.六年级“四方馆”
“四方馆”的创意来自秦国的一种名士辩论形式,秦惠文王为了广纳贤良,便设了一个专让饱学之士辩论的场所,聚四方能人贤士,听八面文韬武略。六年级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为此,我们将为六年级学生设立“四方馆”论坛,让阅读量大、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起论坛话题,其他学生针对他的发言,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可以是对他观点的补充、反驳……在激烈的争论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们获取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开阔学生们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等。
阅读之风广开,必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