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高考(机械理论)教学策略研究
2018-12-21刘敏
文/刘敏
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是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加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机械理论考试每年4月进行,技能操作考试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
一、精研大纲,准确把脉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明确机械理论知识考试分值分配:机械识图60分、机械基础60分、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3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考题类型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分析计算题。2018年考题中,选择题30题,每题3分;判断题10题,每题2分;作图、分析计算题3题,共40分。涉及考纲考点62个,其中能力要求为掌握的33个、理解的15个、了解的14个。试题共11页,难度维持较难水平。从近三年的考题看,考纲中简答题实际为两道作图题,即补画第三视图和补画剖视图。
考虑到中职学生总体能力水平,试题中三门学科题目仍相对独立,学科交叉的综合题型较少。2014年技能高考改革以来,试题难度逐步提升,题量从8页到12页,对考生的阅题、答题速度有了新要求。近两年的作图题,补画视图题难度提升明显,要求考生制图基础扎实,空间想象力强;分析计算题基本上就是考轮系、螺旋传动,但考题灵活性增加。如去年要求考生通过齿轮直观图数出齿轮齿数,题目新颖,多数考生未想到;今年考题增加双联滑移齿轮换位情况,计算量很大,导致很多考生计算错误。总的来说,高考试卷具备较好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及效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拔性质,对职高高职班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脉命题方向,避免复习时的盲目。
二、依靠团队,精准打造教学课题
(一)组建优质教学团队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优秀的教师在自身努力的同时离不开团队的帮助。因此,学校要成立高职年级组,教师集体办公,办公地点靠近教学场所,方便与学生沟通,同时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树立团队威信。
(二)合力打造教学课题
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与年轻老师结对,在省编教材及复习指导基础上,共同开发校本核心知识记忆卡(库),总结往届教学经验、详细阐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调研考试真题,开发模拟训练的试题。如可以将铸铁的分类、含义、用途浓缩成记忆卡片,内容简练,方便学生识记。
(三)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机械学科特点,制定四轮梯度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重广度,全面梳理学科知识,归纳核心知识,时长3个月。通过做单元巩固训练题、默写、月考等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高三的紧张学习中。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智慧教育平台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同时指导学生记笔记、看笔记、整理笔记、编写错题集、收集记忆法,练好基本功。
二轮复习重深度,培养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时长两个月。此轮复习,重学科体系建立,查漏补缺,变式训练,归纳方法,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轮复习重速度,训练学生答题速度与技巧,时长1个月。考试时间60分钟,考生答题时可谓争分夺秒。学生做题要讲究策略,先易后难,注重运算,繁琐不乱。
四轮复习调心态,考前两周,全真模拟高考环境,合理缓解压力,建立高考信心。
三、走近学生,及时开展学法指导
(一)教师应维持对学生的高期望,激励学生迎难而上,指导学生制作成绩图表、收集错题集、使用专门的默写本。教师应走近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及归纳核心知识记忆技巧,从点滴做起建立他们的信心。
(二)分层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机械识图》相贯线知识,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拓展到圆孔与圆孔不贯穿时画法;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学生可借助3D软件详细展示零件结构,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逐步提高补图能力。
(三)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让学生每周留点时间来反思,同伴间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营造良好的学风。如《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里同轴度误差的测量,根据同轴度含义,即被测轴线必须位于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直径为φt的圆柱面内,那么教材中用打表法检测时,百分表指针波动最大读数Mimax与最小读数Mimin的差值之半,作为该截面的同轴度误差是否正确?学生可以通过假设法、几何作图演算推理得出结论:同轴度误差Δ=Δimax=Mimax -Mimin,并不是差值的一半,再查阅多本机械手册,咨询企业质量工程师加以确认。学生在学习中要敢于质疑教材,师生研讨,追求真知。
四、注重反馈,有效促进师生成长
有效的反馈,能够对教学进行修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控学习过程,提高自身成绩。教师要时常告诉学生目标在哪里、需要怎样做才能达到目标,使其实现自我超越。
(一)反馈应集中在核心知识点上,而不是涉及全部知识。比如《机械基础》《零件测量与质量控制技术》中有很多知识是要考生记忆的,但考生不可能一次全部记住,因次,教师要在每次课中提炼出核心知识,浓缩成知识卡片,每周固定时间课堂默写。教师要通过批改,圈出错误地方,及时分发并要求学生根据错误量分层订正;学生收到默写本后,便会关注反馈信息,迅速订正,巩固知识。教师要对每次默写情况在记分册汇总,以便查阅共性问题、调整教学进度,这个过程即形成一个闭环有效反馈。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明白“错误”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和努力程度有直接关系,而非归结到“不聪明”。
(二)反馈应适时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等到考试后。有效的反馈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可以课前让课代表反馈学生上次课困扰的问题,甚至可以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教会学生通过竖大拇指的方式回应是否理解我讲授的知识吗,大拇指向上为听懂,大拇指水平为不完全听懂,向下为完全不懂;在总结学习内容后,给出一道思考性选择题,要求学生写出答案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答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三)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使反馈更加及时、直观。比如在模拟考试后,通过网络阅卷生成考试数据统计汇总表,里面包括每道题平均分、班级失分学生名单、名次累计以及所有学校、所有班级横向比较情况等。信息化手段、大数据分析的运用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工作,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了有效反馈(见表1)。
表1 模拟考试数据统计汇总表、科目答错学生统计表
五、教师应突破自身和教材的局限性,教学应贴近实际应用
例如:(2018年高考题)套筒滚子链偶数链节时,使用开口销连接首末链节,弹簧卡开口方向与主动链轮转动方向应相反。原因是什么呢?教材未提及,教师是否了解呢?即使教师首轮备课时认真研究开口销结构,查阅了相关资料,也未必注意到这个细节。怎么办呢?如果拿一根自行车链条或教具链条亲自拆装下,或许就会发现其中的玄机,亦或会弄明白外链板与销轴、内链板与套筒、套筒与销轴、滚子与套筒之间的配合性质。可谓知识不应停留在书本里,更应活在生活中。
套筒滚子链
因此,教学何不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课堂呢?就像学习驾驶一样,靠听教练讲座学会驾驶技能是绝无可能的。由此,笔者想到以前开的一节班会课,课题是《拆装减速器知识竞赛》,笔者把班级分为六组,每组先比拆的速度,再回答必答题、抢答题,最后比装的速度。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因为笔者在教制图时,发现学生搞不清螺栓与螺钉的区别,即使对着书上的图片,也似懂非懂。回到办公室,笔者看到柜子里有些年份的减速器模型,其端盖与箱体正是螺钉连接,并且实物中还包括了齿轮轴、阶梯轴、齿轮、滚动轴承,涉及到轴承的轴向固定、齿轮轴向固定等知识点,而这些知识一拆即明,胜过PPT教学数倍。课堂中,还有意外的收获:有的小组装不回去了,有的小组多出一些螺钉,这时学生明白了记录拆卸顺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螺钉有长短,螺纹有效长度不一样,放油阀、透视窗设计的巧妙之处。这或许就是专业课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始终了解学生动态,关注考纲信息,保持省联合体间的信息互通,始终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始终把课堂生成的“问题”当“课题”研究,定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为高校输入优质生源,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