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数学之美,培养“美”的内涵

2018-12-20梁伟

赢未来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数学美

梁伟

摘要:生活中有美,数学也处处体现着美,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对于培养小学生美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挖掘数学美与自然科学、社会生活、文学等的有着重要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发现美的意识、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素质。

关键词:数学美;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规律美

数学中处处蕴涵着美:一组精要的数学符号,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条言简深邃的数学定理,一种精彩绝伦的数学构想……,数学的美——一种独特的、兼具震撼力的美。基于此,本文站在哲学平台上,对数学美的本质做进一步的剖析与探讨工作,既有理论的完善意义,又具有数学美育实践的指导与促进意义。

一、引导学生:捕捉灵感的瞬间,感受奇异美。

数学中的奇异性给人以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感觉,在人们想象中诱发出某种乐趣,使人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一种愉悦的新奇,好奇心也得到一定满足。在教学中若能利用数学的奇异美,引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就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學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一课时,我让学生出题全班抢答,其中一学生出了一题:0.444…=/,突然全班沉默了,自己也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是课本和练习中从未出现过的练习呀。这时孩子们的眼睛都盯住我,乍办呢?用课本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否则聪明的学生早答上来了,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胸有成竹,优雅地引导学生思考:(1)师:这是几位小数?生:无法确定,因为是循环小数(无限小数)。(2)师接着加强说:既然是循环小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生:循环节相应的数字不断重复!

我接着引导学生不妨用方程的方法试下,设0.444…=X,然后方程两边同时乘10即:0.444…=X;4.444…=10X;4+0.444…=10X;4+X=10X; X=?

孩子们拍手叫绝,真正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种奇异美的意境!

数学中还存在相当多的蕴含奇异美的知识,比如圆周率、黄金分割率、小明12岁了但只过3个生日等等,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引导,激启孩子们瞬间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他们以后开展科学研究、从事商业、期货和证券等行业提供良好的思维品质训练。

二、恰当点拨,领悟相互依存的美。

大自然中,美是相互影响的,而相互依存也是一种美。在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从更高的视野去点拨,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相互依存的美。比如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因数与质数的关系、互为倒数等等,通过充分预习,举例说明让学生建立一种量与量、数与数的一种互相存在而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在介绍完它们的关系和读法后,我即兴举例:大屏幕显示父子关系的公牛和小牛,指出公牛是小牛的父亲,小牛是公牛的儿子,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的,而不能说公牛是爸爸,小牛是儿子,这样就可能公牛是小狗、小猪的爸爸了……,全班哄堂大笑,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互相依存的思想,感受到了相互依存的美,两者缺一不可,互相存在,而又互相影响。

三、充分挖掘教材,感受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美。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六大平面图形和四大立体图形,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或明或隐蕴含着各种形式的美,让人叹为观止,沁人心脾,不由得赞叹人类文明的杰出创造。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认真探索圆的特征,如何画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求法,感受圆蕴含的美。我从中加以点拨,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柔和、完满、流转之美,被称“一切平面几何中最美的是圆形”。 通过对圆的观察、分析、研究、解答,学生在学习圆的知识的同时,在他们的心中永远留下“圆”满的回忆。

在学习“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植物的根和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时,我设计相同周长的圆和其它平面图形,比较哪个图形面积比较大?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周长相等的条件下,圆的面积最大!我幽默地指出:瞧,植物也是有灵性的,它们也知道圆的特点,把自己的脚和腰变成圆形,吸收更多的水份和养料,长得胖胖的和结实的。其实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它总是以最合理、最聪明的的方式生存发展,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汇报关于圆的诗、词和句及谈对圆的感想时,同学们十分踊跃,争先发言,我再借助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滚滚车轮,冉冉升起的太阳,风驰飞转的足球……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枯燥乏味的概念生动化、形象化,使沉闷单调的数学课艺术化,让圆能真正在学生心灵中产生美的共鸣和震撼。

四、妙搭桥梁,感悟数学与文学的美。

数学和文学。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正比例的中的两个量正好体现了“共同进退”的变化美,反比例则体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美,它们两个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但变化方向正好相同或相反,

学习小数除法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的变化时,我引用了“亦步亦趋”一词来形容它们的变化规律,学生“斐波那契数列”正好体现了力量的迭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学习“无限小数”,认识“直线”和“射线”时,我引用了“接天莲叶无穷碧”、“孤帆远影碧空尽”来体会极限的意境,

在学习“直线”和“正负数的数轴”教学时,我引用“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学习互相平行的关系时,我用了“老死不相往来”,来体会它们的不联系,不交流,永不相交的思想,

观察物体时,我引用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会全局观察事物。

综上所述,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猜你喜欢

数学美
数学美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究
浅议数学文化与素养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分析与收获
探究中学数学的美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一二
寻找数学美,激发幼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