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育
2018-12-20刘晓素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在办学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一特色的存在使得其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中明显不同于普通高校。“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广大高职院校青睐,该模式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培育为重点,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在熟知学生需求及特点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鉴于此,文章在全面解读职业素质重要性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研究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水平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职业素质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中基础性组成部分,应认真贯彻执行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服务”的理念及原则,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向产学结合的转型升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结合传统课堂和企业岗位实践两个方面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相关教育手段对院校与企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以实际锻炼与操作的形式应用于企业岗位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工学结合模式,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相关指导作用,并与本院校实际情况相联系,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计划性、步骤性及层次性。从职业素质培育的核心目的来看,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使其未来参与社会时间中有能力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岗位的积极性,并且企图通过以此改善当前奋战于一线岗位人员整体职业素养水平。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新形势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应充分结合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与目标。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
一方面,员工意识。工学结合作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下主要实行双主体育人,对于学校而言,学生是其主要身份,而在企业中学生则承担员工角色。因而,需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员工意识,从具体培养角度来看,应重点突出对学生责任及合作两种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基本置业要求。其中,所谓责任意识主要指的是员工对待自身岗位及职责的态度,严格遵照具体工作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而合作强调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并共同完成同一目标任务。整体来说,学生对合作和责任的认识程度与企业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存在直接关系,并涉及企业最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另一方面,职业技能。高职院校以特色教育培养德技双馨的职业人才,也是广大企业对高职学生从业的基本要求。学生应与自身专业特点及该行业人才要求,考取相应资质认证。与此同时,院校应将培养重心集中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从业过程中的持续性,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未来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稳定性及连续性。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从范围上来看,教学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活动、绿化雕塑、建筑布局等均属于校园文化涵盖范围,系统性文化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行的培养。随着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不断深入,校园文化中逐渐充斥新的优秀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企业和校园两个角度出发,促使两种不同维度文化高度融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校园德育功能和企业文化智能等特殊作用。企业在长时间社会实践中,在内部所形成的一种专属于企业的价值观念,统称为企业文化,企业一切经营活动、职业规范、发展目标均以此为标准。若要使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可在校园设立专门的企业文化展厅,还原企业生产现场,以企业流程、制度及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创造具有浓烈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践基地”,进而对学生职业态度进行纠正,帮助學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意识。
(二)职业道德素养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第一,从性质上来看,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基本规范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第二,对于各行业职业素质培养规范,由于岗位及职责的差异性,使得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与学生专业和未来所从事职业实施不同教学手段及方法;第三,着重强调对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后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信用意识等现代职业素养意识进行培养;第四,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化特征,为学生制定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和方向。
(三)职业素养显性和隐性教育相融合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所传授职业素质理论应与企业实际要求相一致,并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其完成向现实职业行为的成功转型,向学生传输正确的职业信念,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容易受老员工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表现的影响,吸取其中优秀品质形成专属于自己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在学生思想品德塑造过程中良好的企业环境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时,直接影响其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否。对于学生而言应深入企业文化、企业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自身情感体验。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及道德素质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教育实施中学生就业的导向以服务为主,院校主要职责是培养具有较高道德素质、较强工作能力的学生。且随着日益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压力,无形中增加了对学生各方面要求,除具备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外,该应从实践入手,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旌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07):252-254.
[2] 刘晓哲.职业教育新形势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及应对策略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9(01):249-251.
[3] 尹春芬,易继培,王宗云论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13):432-435.
作者简介:
刘晓素,1983.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