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外固定器微创治疗的效果*
2018-12-20李连欣
王 磊,李连欣
骨盆为全身骨骼系统中机体承上启下部位,具有韧带、周围肌肉等组织较为丰富的特点,承担保护盆腔的重要脏器任务[1]。骨盆骨折为临床一种较少见骨折类型,约为骨关节骨折8%左右,属于严重创伤的一种,多是因高能创伤导致,具有较高致残率[2]。大部分骨盆骨折患者多伴随骨盆环骨折与关节破坏造成的不稳定情况,而对于多发伤患者而言,其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致残、致死率更高。目前,针对骨盆骨折,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而骨盆骨折尤其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其复位、固定属于临床一个难题,患者预后一般较差。随着医疗技术水平进步,损伤控制以及骨科治疗技术发展,微创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骨盆骨折中,且骨盆外固定架的使用愈加广泛。为明确经皮撬拨复位及外固定器微创治疗后的疗效,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性选取106例患者资料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06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经影像学诊断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纳入,将稳定型骨盆骨折、极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者排除。对照组53例,男女比例 33∶20,年龄26~61岁,平均(46.21±5.16)岁;骨折分类:TileA2型 10 例,B1型 25例,B2型15例,B3型以上3例。研究组53例,男女比例 32∶21,年龄 27~62 岁,平均(46.38±5.25)岁;骨折分类:TileA2型 11例,B1型 24例,B2型 14例,B3型以上4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内固定钢板手术:术前行骨盆三维重建分析,对骨折结构原理、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择适当手术时机治疗;全身麻醉,取仰卧体位,依据术前CT、X线定位的骨折位置,在耻骨联合上方约2 cm处行一横弧形切口,并沿髂嵴行一弧形切口,将皮下组织切开后进行神经、韧带游离,直到骨折断端;利用复位钳对骨折端进行复位直至满意,在其上方置重建钢板,固定之后进行逐层缝合。研究组予以经皮撬拨复位联合外固定器治疗:麻醉方式及体位同对照组,术前经CT机及C臂机辅助定位骨折处,局限性小切口切开表浅骨折断端处,使骨折断段暴露,利用骨剥撬拨将骨折断端进行复位;然后在髂嵴内外侧的骨板中点处行一1.0 cm皮肤切口,实行逐层切开,直到骨膜暴露,通过3.5 mm钻头进行开孔,至皮质穿破;在矢状面形成25~40°夹角,将外固定螺钉拧入,两侧对称;之后再髂嵴最高点择外固定螺钉的入点,于C臂机下进行骨折位置调整直至满意,将连接杆旋紧,是骨盆骨折位置固定;依据骨折部位不同,选取相应复位点实行体外小切口撬拨复位,于C臂机、CT机协助下进行定位复位,并行体外固定。两组术后均常规予以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分别有组织损伤范围、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外固定钉周围软组织感染、骶髂关节处疼痛等;随访6个月后,比对两组Majeed术后骨盆功能[3],主要分为疼痛、行走、站立、坐等方面,满分100分,分值愈高则恢复愈好。
1.4 统计学方法 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
2.3 两组Majeed术后骨盆功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Majeed术后骨盆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1),见表 3。
表3 两组Majeed术后骨盆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Majeed术后骨盆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
3 讨论
近些年,交通行业迅猛发展,导致车祸发生率逐年上升,骨盆骨折人数不断增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骨盆骨折属于严重外伤的一种,多伴随并发症或者多发伤,具较高致残率,而其中最严重一种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与盆腔脏器合并伤,病死率较高[4]。骨盆骨折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疼痛、脐棘距增大或减小,临床多采取X线片、CT等方式对骨折损伤机制进行判定,然后予以有效治疗。有研究[5]指出,经皮撬拨复位与外固定器微创治疗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术后患者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组织损伤范围 (5.72±1.78)cm、输血量(100.11±4.26)ml等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88%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研究组疼痛(21.34±0.16)分、行走(20.68±0.21)分等Majeed术后骨盆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此次研究结果与王林[6]相似,表明骨盆骨折患者在经皮撬拨复位及外固定器治疗后能够有效复位骨折断端,且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骨盆功能恢复佳。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特征主要为骶髂关节、骶骨及髂骨组成的骨盆受到严重损伤或移位,临床主要予以手术治疗,且手术方法较为多样,其中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固定器微创治疗结合经皮撬拨复位治疗等[7]。随着医疗器械更新发展,CT机三维重建、C臂及G臂X线机的应用推广,为骨科微创技术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骨盆骨折治疗的重点在于促进患者畸形矫正,使其早期活动,并且对晚期骨盆不稳、骨不连等情况进行预防,争取达到无痛及功能满意[8,9]。内固定钢板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但该治疗方式通过切开复位方式进行骨折断端复位,易造成组织损伤范围增大,且内置物易引起相应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疗效受到影响[10]。经皮撬拨复位手术治疗骨盆骨折,可对软组织进行保护,且可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11]。该术式无须暴露骨折周围组织,可对骨块血供及周围软组织进行保护,因而可有效减少组织损伤范围及出血量[12]。撬拨器经皮撬拨复位过程,能够保证骨折块周围的软组织与骨膜剥离过程中,可同时经撬拨通道有效植骨,从而有利于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3]。同时,经皮撬拨复位治疗于C臂机透视下进行复位,无须对骨折断进行暴露、游离,可降低对骨折块血供的损害,从而利于关节面复位良好,减少不必要的软组织剥离操作,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术后骨盆功能恢复[14,15]。 此外,外固定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患者骨折移位情况,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术中出血量少。外固定器结合经皮撬拨复位微创治疗,有助于骨折端功能复位,对软组织进行保护,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此次研究尚未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作详尽分析,需行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骨盆骨折患者通过外固定器与经皮撬拨复位治疗后,能够在进行功能性治疗的同时,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住院时间缩短、骨盆功能恢复,从而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