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现状初探

2018-12-20宁艳红

学术交流 2018年11期
关键词:远东地区移民俄罗斯

宁艳红

(黑河学院 科研处,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俄罗斯远东地广人稀,即使在人口达到高峰的1991年,这片六百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人口总量仅达到800万。[1]苏联解体后,远东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人口更是持续减少,2008年降至646万人,增长率为-0.4%,有劳动能力年龄人口为65万;[2]2015年人口降至622万人,较1991年人口净减少23%。人口危机已成为阻碍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市场萧条成为制约俄罗斯远东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方面优势凸显,尤其是人口优势。20世纪末,东北三省人口总量已突破1亿,是俄远东地区人口的16倍。为了搭乘中国改革发展的顺风车,俄罗斯实施新时期远东大开发战略,扩大中俄贸易,以拉动远东地区经济。

1987—2017年的三十年间,以中国黑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以下简称“布市”)两座城市重启双边贸易为标志,开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时期”。大批中国人再次跨越界河,移居毗邻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并迅速辐射至俄罗斯远东其他地区和城市,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建设,形成远东地区历史上第二个中国移民高峰期。

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研究,代表性论著有强晓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非传统安全视角的分析》,亚·格·拉林《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状》,王辉耀、苗绿《中国的国际移民:现状、对策及社会应对》等。强晓云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对中国移民在中俄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俄罗斯的移民观、移民政策以及中国移民向俄罗斯的人口迁移;亚·格·拉林则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历史进行全面梳理,通过调查问卷及比对分析的方式,对中国商人、游客、留学生、务工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王辉耀、苗绿着重分析新形势下全球移民趋势和国际人才竞争的现状,阐述中国国际移民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上述学者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历史研究较为充分,但从学术视野探究、透视新时期远东地区中国人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且大多属于平面叙述、单体分析,对远东地区中国人的数量、业态、华人社会以及俄罗斯移民政策对中国移民的影响等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近年来,笔者多次赴俄远东地区调研,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现状展开多维度的走访。2017年1月,笔者再赴布市、伊万诺夫卡、别罗格尔斯克(简称“白山市”)、坦波夫卡、新不列亚市、犹太自治州首府——比罗比詹市等远东6个城市,深入当地“中国大市场”(Китайский Базар)进行田野调查,调研100余人,深度访谈30余人。通过对新时期旅居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进行实地深度走访调查并结合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最新资料研究认识到,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生存状况、业态发展等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困境;但是,他们以血缘、亲缘或业缘为纽带,在俄罗斯顽强地生存着,在与俄罗斯人交融过程中初步形成相互依赖的消费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一些较大的华侨华人移民网络、微型华人社区正悄然形成。他们为俄罗斯远东的开发、为中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贡献。

一、1987—2017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状况及数量分析

1987—2017年俄远东地区中国人按其迁入历史和发展特点,可以划分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前后两个时期。

(一)20世纪末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状况

1987—2000年十余年间,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波动很大,又可分为由初始的迅猛增长到大幅回落再到缓慢回升三个阶段。

1. 1987—1993年间中国人数量的迅猛增长

1987年中俄边境旅游贸易的开启,远东地区中国人数量迅速攀升。1988年整个远东地区中国人总量为1 742人,两年后(1990年)达到1.5万人,较1988年增长8.61倍。1992年12月18日,中俄政府签订《关于旅游团体互免签证的政府间协定》后,中国东北三省大批富余劳动力抓住两国经济发展互补性契机,抢先抓早,涌入俄远东地区从事经商、建筑、务农、伐木、采矿等工作。 1993年12月16日 ,俄罗斯颁布主席团《关于俄罗斯联邦吸收和使用外国劳工的命令》,规定联邦移民局从其他国家吸收劳工的定额。1993年12月29日,签署了俄罗斯与中国两国政府间关于公民旅行签证的协议。受这些政策的影响,我国赴俄人数逐年增加。当时,中国人多集中在与中国毗邻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和阿穆尔州。我们从黑河口岸出境中国人统计数据图表即可略见一斑,1987年从黑河海关过境中国人仅421人,第二年就猛增至5 542人,增长13.14倍;1989年达到44 283人,是1987年的105.16倍。1991—1993年逐年递增,依次为134 804人、279 545人、360 289人,分别是1987年的320.19倍、664倍、855.79倍。[注]黑河口岸出入境客货统计表(1987—2016)。

高额利润使当时的中俄贸易异常火爆。如华人商贩在布市出售中国化妆品、服装鞋帽,日利润达几百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国内一名普通教师的月工资。在布市,露天中国大市场甚至一铺难求。据笔者统计,布市居住商品批发零售的中国业户:少先队大街51号2栋三层小楼房近百名,曙光宾馆200余名,体育场公寓100多名。另外,在布市大金龙、小金龙市场及周边,在劳动大街47号,都住满做生意的中国业户。[注]2015年12月、2017年1月、2017年6月6日分别采访曾经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经商10余年的W女士、F女士、G先生的谈话。

图1 1987—1999年黑河口岸出入境人次[注]③黑河口岸出入境客货统计表(1987-2016)

总之,受地缘因素、巨大的人口剪刀差、俄罗斯经济转型以及输出国推力和输入国拉力等因素的影响,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与日俱增。截至1993 年,俄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就业人数不少于10 万人。我们调研的百余位商贩业主、企业家中,70%是这一时期进入俄罗斯远东市场的。

2. 1994年中国人数量迅速回落

由于大量中国人涌入俄罗斯,其中有的商人受利益驱使,出口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俄罗斯市场,引起俄罗斯消费者的不满,开始抵制中国假冒伪劣商品,加上边境城市面对日益繁荣的边境贸易,还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措施,缺少利于外商投资的空间和环境,地方政府在亲商、融商等方面缺少有效措施,无法有效保护投资商的利益,对俄贸易额及出国人数出现拐点,1993年远东地区中国人口达到最高点,1994年开始出现回落。

3.中国人数量逐年回升(1995—2000)

1995—2000年间,中国人赴俄人数逐年增多,呈不断攀升态势。据黑河海关统计,1995—2000年过境人数依次为143 367人、189 032人、204 259人、239 028人、246 871人、332 012人。③这些赴俄远东地区的华商、华工大多持旅游护照,分布广、投资少、利润大,受利益驱使,大批中国人赴俄淘金,形成20世纪末新一轮中国人赴俄远东高峰期。

(二)21世纪初期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状况

进入21世纪,俄远东地区中国人数量经历了由“持续减少—小反弹—再下滑—逐年回升—小幅下降—逐年攀升—直至历史最高点”的发展历程。

1. 持续减少(2001—2003)

2000年,远东地区总人口为720万,常住的中国人口约为25万,占远东总人口的3.3%。2001年,远东地区的中国常住人口为23.7万人。2002年黑河海关过境人数为239 941人。2003年5月,俄罗斯以中国非典疫情为由,组织卫生防疫部门突击检查中国人聚居的宿舍楼,以不符合卫生条件为由,查封关闭19处中国商人聚居宿舍楼,并限期两天内全部搬走清空。[3]同一时间俄罗斯临时关闭多个边境口岸,赴俄中国人数量骤减,2003年黑河海关过境人数为191 092人。

2. 小幅反弹(2004)

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俄罗斯陆续开通边境口岸,从2004年开始,不少中国人重返俄罗斯,俄远东地区中国人数开始增多,仅从黑河海关过境人数为240 526人。

3. 再次下滑(2005—2007)

从2005年开始,远东地区中国人数再度回落。2006年,俄罗斯官方数字统计,曾使用中国合法劳务人员201 835人,其中20%在移民局合法登记。俄罗斯学者拉林对远东地区中国人进行统计:2006年为18 168人, 2007年较上一年人数下降15.3%,其中78%的中国人住在俄罗斯的城市或小城镇。[注]拉林.《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移民》,转引自强晓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时事出版社。

4.逐年回升(2007—2012)

笔者在远东地区调研得知,2007—2012年是华商在远东地区淘金的黄金期,高额利润驱动中国人赴俄。2008—2012年,黑河海关过境人数依次为266 557、274 428、275 935、298 864、335 518人,[注]③黑河口岸出入境客货统计表(1987—2016)。呈现新的逐年上升趋势。

5.小幅下降(2013—2014)

2014年俄罗斯经济严重萎靡,秋季人民币与卢布兑换比例为1∶6.5,年底降到1∶12。2014年以前在布市经营水果年净利润30—5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按人民币计算),友谊库一天能批发出价值20万元货物,从黑河市直接过货一车利润达5万元人民币,如今批发一车水果仅挣3 000元人民币。因卢布贬值、利润剧减,华商很难获利而纷纷回国,远东地区中国人再度出现短暂下降趋势。

6.逐年攀升直至历史最高点(2015—2016)

据塔斯社2017年5月17日报道,新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部统计的数字显示,2016年新西伯利亚共接待2万多名中国游客,这几乎是2015年接待游客量的4倍,是2014年的10倍。[4]2014—2016年,从黑河出入境人数重新回升到30万人以上的高位,依次为:326 518、391 619、371 427人。③2015年俄罗斯远东经济探底回升以来,中国向远东地区的劳务输出以及商务输出日见起色,远东地区的经济开始回暖升温,移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说明新一轮赴俄人数的高峰已经来临。

(三)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波动原因分析

新时期俄远东地区人口数量增减,主要由其业态及社会生活状况所决定。因俄远东地区对中国商品和劳务依赖度极高,而高额利润对中国劳务输出者和商贩产生极大吸引力,中国人数不断攀升。一方面是适应俄远东地区开发需求,抓住对俄贸易契机;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利益大、效益好及高额利润驱动。以布市为例,2003年前后人民币和卢布的兑换比率为1∶3.5,经营水果日营业额为2万卢布,出售一个冰柜净赚1 000元人民币。[注]2017年1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大市场采访在俄经商14年L先生的谈话。2007年布市新建7层中国大市场巴扎勒,住有千余名中国业户,大约花费12万元人民币可以买下摊床的5年使用权,如经营化妆品日营业额高达1万多元、最低也有几百元人民币。一名普通俄罗斯服务员日销售提成为600—1300元人民币。[注]2015年10月采访曾经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经商多年的W女士母子的谈话。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中国人纷纷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淘金。但是,受俄经济危机影响,以及俄远东地区移民政策的更迭变换,使中国人出境人数增减大起大落。经过调查得知,21世纪初,尤其是2013—2014年间,中俄边境出入境中国人数锐减主要是由于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美国家纷纷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措施,俄罗斯经济危机、卢布贬值,导致远东经济环境极度恶化、社会购买力大幅下降,中国商贩处于微利甚至亏损边缘,远东生存和贸易环境突然恶化引发大批中国人员的归国潮。

(四)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需求与当地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表1 中国工人在远东地区统计表(单位:人)

俄罗斯学者拉林对1993—2006年间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中国工人数量进行过统计(见表1)。

通过该表并结合笔者调查,21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口的数量有一定的波动,从高到低,探底后缓慢回升,出现不同时期的峰值。其间虽有大幅回落及下滑,小幅短暂下降,但总的趋势是向上、向高、向多发展,呈现攀升和增长态势。

1.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需求与中国移动就业人口发挥的效应及影响

20世纪末以来,俄罗斯制定了新一轮远东大开发战略,有意识地引进中国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参与远东开发。俄远东地方政府有效地组织、利用外来移民,尤其是中国移民参与开发,作为解决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的主要手段。正如曾经担任俄总统驻远东地区代表的伊斯哈科夫所言:“俄远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外国劳动力,否则无法生存。”[5]

中国移动就业人口是远东大开发的重要生力军,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产生的经济、文化效应主要表现为:(1)活跃地区劳动力市场,增加俄罗斯人就业机会。华商解决俄罗斯人就业难问题,提高远东地区就业率。由于雇佣同胞费用高,华商大多选择雇佣工资低的俄罗斯员工,以减少投资成本、增加利润。从事体力劳动的俄罗斯服务员日工资大多在350—740卢布之间,且无需负责食宿,在俄经商90%以上的中国人都雇佣俄罗斯员工,少则一二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2)促进地区建筑业、第三产业进步。由中国人承建的房屋质量优、工期短,促进了俄罗斯建筑业的繁荣,俄远东大型工程80%由中国人建造。如,建筑商何文安在俄开发建筑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境外资产总额已达17亿元人民币,成为布市前五位纳税大户。(3)发展地区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增加税收。华商是远东地区的主要纳税者,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远东地区的大市场,如比罗比詹市“中央百货商场”等大市场,经济危机后由于华商的有力支撑才没倒闭,华商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在比罗比詹市平均一个华商每月纳税4 000卢布、每2名华商养活1名俄国人;[注]根据2017年1月在比罗比詹市中央百货商场采访在俄经商10余年同江的F先生谈话。2000年布市每名华商日缴500元人民币利税,上缴的税收用于支付远东地区俄罗斯公务员的工资。(4)物资丰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华商不仅带去物美价廉的商品,还为俄罗斯人的衣食住行提供保证,琳琅满目的商品、鳞次栉比的中国餐馆、款式新颖的中国服装,极大满足了俄罗斯人的物质生活需求。(5)影响地区居民观念及生活方式转变,活跃文化生活。中国人遍布远东地区各个角落,他们在各行各业扮演重要角色,由于中餐馆、中国商品的繁荣及中国文化的传播,相应改变部分俄罗斯居民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远东地区中国人口将呈稳定增长趋势

图2 2000—2016年黑河口岸中国人出入境人次

(1)中国与俄远东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远东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他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满足远东大开发的生产劳动及技术智力需求,需要更多中国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这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都不能替代的。随着远东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规模逐渐扩大,预计将有更多的中国生产技术人员进入远东劳动力市场。

(2)中俄共同开发远东的战略构想需要中国人帮助实施。俄总统普京制定《2025年前远东及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几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取得可喜成绩。实践证明,中俄作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俄罗斯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参与远东开发战略的实施。

(3)中方在建桥、修路、机场建设等方面为中国人在远东工作创业提供后备条件。黑河作为对俄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积极参与对俄经济建设,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阿穆尔河)大桥正在建设中,这将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新通道,也将成为中国移动就业人口赴俄主要通道和入口。黑河积极建设黑龙江大桥、瑷珲机场、哈黑公路,为远东经济发展创造内通外联的有利环境。

(4)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定为地区相对稳定打下基础,为在俄中国人口增长趋势提供保障。中俄本着互惠互利、相互理解的原则,围绕中俄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为中国人赴俄参与远东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二、1987—2017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业态及社区生活

根据笔者对远东部分城市的调查,远东中国移动就业人口大多从事建筑、餐饮、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和蔬菜、水果批发与零售、农业种植等行业。围绕以上行业又形成许多配套的服务产业,如租赁土地种粮食、蔬菜,做粉条、豆腐、生豆芽、养蘑菇等副业产品。有学者统计,中国蔬菜和水果在阿穆尔市场所占比例达98%,服装、针织制品、各种纺织品和鞋类分别占80%到95%。[6]此外,他们还经营超市、房地产、中介公司、运输公司、旅游公司等,在远东地区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镇都有华商经营,主要活跃在笔者走访过的布市、白山市、比罗比詹市等主要城市,主要从事商业、餐饮、建筑、工业等行业,同时也从事与上述行业相关的附属业。俄罗斯学者拉林曾对2002年、2005年远东地区中国人从事的五种职业做过一个简要统计:

(一)中国人职业分布及现状

1.水果批发零售业

在阿穆尔州布市的“扎巴”“华府”“劳动大街47号”“友谊水果批发市场”等大型商场、超市中,有许多华商从事水果批发业,布市友谊水果批发市场有40—50个华商业户、大市场出口处马路边平房有近10个华商摊床;白山市库杰尼信尼科水果批发市场有5个华商摊床;比罗比詹有3家华商经营的蔬菜水果批发店,规模最大的是哈尔滨菜库。

调研得知,按人民币计算:一名普通华商每年的房屋租金12万元(含税),支付雇佣乌兹别克人日工资90元,年毛利润约250万元,扣除房租、工人工资等,年净利润约20万元。[注]根据2017年1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中国大市场采访大庆L先生谈话。华商在布列亚城经营水果的利润比其他城市要高,年利润达到30—40万元,生意兴隆时年利润50—60万元。华商在俄罗斯经营水果批发时间少则五六年,多则十余年、二十年。华商在布列亚、比罗比詹的经营状况及年利润好于布市,这是因为布市中国人数量多、竞争力大,利润较低,赊账、欠账现象严重,一些中国人批发给阿塞拜疆人的货款无法回收,而白山市中国人较少,经营水果利润较大。

2.服装批发零售业

在布市“三条金鱼”大市场,4平方米摊床年租金约18万元,保守年利润最低8—10万;在白山市服装批发市场中有10多名中国业户,业户的房租每月1 000元,支付俄服务员日工资350卢布,利润下滑年份也可收入20多万元,生意兴隆时年利润30—40万元。白山市经营服装批发的业户幸福指数较高、经商环境较宽松,由当地市场统一负责雇佣员工、签订劳务合同,简化华商办签证的手续。比罗比詹市从事建筑、服装、餐饮的中国业主2 000—3 000人,在比罗比詹露天大市场有70—80个中国摊床,经营服装、鞋帽、汽车配件等。比罗比詹的华商效益较好,淡季每天零售三四件,效益好的时候每天销售二十多件。[注]根据2017年1月在比罗比詹市中央百货商场采访经商10余年的W先生谈话。中国业户最少拥有一个摊床,经营状况好的拥有三四个摊床,他们大多从哈巴罗夫斯克批发商品。来自辽宁省的Y女士在比罗比詹生活十余年,拥有3个室外摊床,每月租金6 000元人民币,她出资50万元人民币购买近100平方米的门市,支付每名俄籍佣工日工资60元人民币。[注]根据2017年1月在比罗比詹中国露天大市场采访在俄经商10余年辽宁Y女士谈话。

通过调研得知,服装批发业户大多来自东北三省下岗工人,文化层次不高,以经营羽绒服、运动服、鞋帽为主,少则在俄罗斯经商五六年,多则十余年,他们仅会使用简单俄语进行贸易,营业时间大多为中国时间早8时至下午5时。

3.餐饮业

远东地区有许多中餐馆,不仅为中国人提供餐饮便利条件,还丰富了俄罗斯人的饮食业,获得俄罗斯人的青睐。布市有“三亚”“海南”“五一”“北京”“泰山”“东方”等中国饭店;白山市有8万人口,其中200多名华商,有“北京”“风车”等四五家华商经营的饭店,规模最大的是“亚洲饭店”;新布列亚镇有2万人口,现有20多名华商,有“北京饭店”和“哈尔滨饭店”;在比罗比詹有“火烈鸟饭店”等。

通过调研得知,中国人开办的餐饮业工资分为两类:一类是厨师,月工资8 000元人民币;一类从事代管业务,负责采买、收银,管吃管住月工资4 000多元人民币。中国人不再从事又苦又累的工作,诸如洗碗、配菜、搬运、保洁等杂活、重活都由俄国佣工承担,俄罗斯服务员日工资800卢布;处于普通地段的饭店年租金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水电费平均每月1.6万卢布,利润在20—50万之间。经营餐饮中30%的中国业主购买房屋的产权,只有个别人承租,从中看出中国人在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实力。中国人在俄罗斯经营的饭店生意很红火,经营时间少则3—5年,多则十几年。

4.农副业

俄罗斯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其农业区气候适宜,阿穆尔州平原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非常适合于机械化作业。苏联解体至今,农产品玉米、大豆产量下降,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不足,劳动力资源短缺难以满足经济与市场的开发需要,这为华农赴俄提供了发展空间。黑龙江省富余劳动力利用地缘和资源优势,推动对俄农业开发合作,从事开垦荒地、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他们勤劳务实,采用先进耕种栽培法,提高农产品产量,受到俄罗斯人的赞誉。齐齐哈尔市L女士的丈夫在比罗比詹租种400垧黄豆,每垧土地租金1 000、800、500元人民币不等,效益好时年收益50万元人民币;来自逊克县45岁的H先生已在俄罗斯生活25年,是阿州远近闻名的农业大户,在阿穆尔州的“十月区”“远东村”“布列亚区”“罗姆区”租种土地1万垧,他摒弃凯斯210拖拉机、东方红-300拖拉机等落后生产工具,购买使用先进的欧美大型机器设备凯斯翰迪尔,日工作8小时可开垦80垧地,开垦速度快、收益高。[注]根据2017年3月在黑河市参访H先生的谈话。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得知,远东地区有1 000多万公顷土地,其中600多万公顷土地分布在与黑龙江接壤的俄远东各州区境内。自1990—2006年,俄村民纷纷离开远东地区,土地闲置,为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人们提供耕种条件,除了种粮食,还大面积种蔬菜,截至2006年,中国农民已经掌控远东90%的蔬菜市场,[7]一些租地面积少的中国农业户因俄罗斯经济危机影响纷纷回国,而一些种粮大户,则购置大批土地,粮食蔬菜产量高、质地优,大大降低了远东地区蔬菜价格。

5.建筑业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中国南方建筑商带领工人凭借能吃苦、技术新、质量高等优势,在俄罗斯建筑业占领一席之地。如,1989年福建省的何文安带领150人的建筑装饰队伍跻身阿穆尔州建筑市场,承建8.5万平方米的阿穆尔州医院内部装修工程,从此开始在俄罗斯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何文安自己成立了华富商业建筑有限公司, 20多年来他承建布市的旅游宾馆、友谊宾馆、话剧院、阿穆尔州立医院等品牌工程。2011年,他再次投资7.3亿元人民币,全力打造由中俄两国领导人见证签约的项目——俄远东地区最大建材市场。他承建的工程项目得到阿穆尔州质量监督局和布市市民的好评,如今在位于布市亚州宾馆后面质量优、地理位置佳、销路好的45区、170高层住宅、大华富、小华富以及亚洲宾馆旁边的三个商场都由华富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曾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2015年末,华富集团在布市经营4个商场、一家五星级宾馆,在俄开发建筑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境外资产总额已达17亿元人民币。2016年他启动“威尼斯项目”,占地4公顷,计划5年完工,这是俄罗斯联邦第二大工程项目,是俄重点项目。通过调研得知,在远东地区从事建筑的中国人大多是体力劳动者,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成为建筑商,有的在俄罗斯投资高达十几亿元人民币,建筑资金大多为建筑商投资垫付。近年来由于俄罗斯经济低迷,他们很难回笼资金,利润大多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经济持续下滑,一旦投资方资金断裂,或俄罗斯政策发生变化,他们的利益无法受到保护,将有倾家荡产的危险。华商在俄开发建筑业虽然利润比较丰厚,但也是高投资、高风险产业,这已引起相关业主及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微型华人社区的初步形成

1.远东地区中国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中国的文化、语言、饮食备受俄罗斯人热崇,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工资有保障,生存环境、工作条件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在远东地区不再从事又苦又累的工作,而是从事俄罗斯人艳羡的职业,出手阔绰,在俄罗斯购房、购车并置业,经常往返于中俄两国边境地区。

许多中国人在俄罗斯收入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小Z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布市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和化妆品代购,由于适应能力强、地形和业务比较熟悉,经常往返于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2015年,人民币与卢布汇率在1∶11时,他花费7万卢布/每平方米在布市购买一套小户型公寓(合6 363元人民币/每平方米),并花费5万元人民币购买一辆二手日本车,方便联系业务,两年后更换新车辆。[注]根据2017年1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采访小W的谈话。在俄罗斯闯荡二十余年经营“哈尔滨饭店”的W女士,与丈夫在距离布列亚镇80公里外的巴拉干购买一套门市,用于经营饭店。[注]根据2017年1月在阿穆尔州布列亚镇采访经商10余年W女士的谈话。白山市W先生,购买一套300平方米的二层楼用于经营饭店,其在布市还经营2家中国饭店,并购买私家车。在比罗比詹的J女士已打拼近20年,花费200多万元人民币购买770平方米的二层楼门市房,由于业务量大,雇佣许多中俄工人,并购买私家车。[注]根据2017年1月在比罗比詹市哈尔滨菜库采访经商20余年J女士的谈话。

无论是从事服装批发业,还是从事农副业、餐饮业的华商大多雇佣俄罗斯人完成脏、累、杂的具体工作,而自己只负责联系业务,早已完成由雇工到雇主身份的转变,成为令人艳羡的老板和经理。在俄经商的中国人大多已达5年以上,他们生活富裕、经济实力强,在俄罗斯挣钱,回中国消费。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华商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业余时间与中俄朋友一起滑雪、游泳、旅游、观看演出。如今远东地区一些80后、90后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融入俄罗斯社会。

2.微型华人社区的初步形成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活跃在远东地区各个行业的中国人,已经成为俄罗斯远东社会,尤其是经济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新时期远东地区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并且微型华人社区已悄然出现。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宾馆或者中国社区内,黄皮肤、汉语、汉族服饰是他们典型特征。虽然中国人在俄罗斯没有形成唐人街、中国城,但是他们以亲属链为基础形成微型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形成坚固的抗拒外来文化的“防波堤”。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在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依旧沿袭国内的风俗习惯,他们除工作外,很少与俄罗斯人交流,大多喜欢和本民族人群居。

移民网络指先行移民与故乡的后来者所形成的各种裙带关系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亲人、朋友以及基于亲情、友情所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8]在俄罗斯打拼的中国人,大多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亲属或者同乡同行一起。刚刚在俄罗斯站稳脚跟、有一定经济基础,便以移民网络为基础把亲属朋友带过来共同创业打拼,互相照应和依靠,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一些华商举家迁往俄罗斯,子女就地上学,并购买了房屋、汽车。他们大多数人都从摆地摊,批发零售服装、小百货、食品、蔬菜水果等小本生意开始,待积累财富后,投资扩大产业或转型其他产业。

在采访中发现,远东地区95%以上的华商和亲属朋友共同生活在华人宾馆或者华人大市场,月租金在1 500—2 000元人民币,他们组成大大小小不同群体,这些群体不断补充和更新,逐渐扩大规模,他们既是单独的个体,又通过移民就业网络,组成不同的华人群体,形成微型华人社区来应对社会排斥。这些华人社区自成一体,以此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他们除业务上与俄罗斯人打交道外,其余时间很少和俄罗斯人接触,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华商个体独立处理在异国的法律纠纷、商业事务、与俄罗斯海关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自行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

3.跨民族跨社区的中俄通婚

在远东地区一些家境殷实、勤劳善良、责任感强、不酗酒的中国男人赢得俄罗斯女人的青睐,双方在工作、学习中互生情愫,结为连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俄通婚家庭。

由于中国人加入俄罗斯国籍的主观愿望不强烈,赚钱回国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加上俄罗斯社会缺乏安全感,俄方并未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接纳中国人入籍,所以只有少数华人获得俄罗斯国籍,原因是中俄通婚。

据阿穆尔州婚姻登记情况显示,[9]1997—1999年华人婚姻登记总数为17对,2000年为11对,2001年为7对,2002年华人婚姻登记总数为7对;2003华人婚姻登记总数为9对,2004年为12对,2005年为5对,2006年为8对,2007年为5对,2008年为5对,2009年为8对,2010年为7对,2011年为7对,1997—2011年,15年总计108对。中俄通婚人数仅是俄罗斯婚姻登记总数的千分之一。黑龙江省逊克县的H先生在俄罗斯阿穆尔州生活25年,1992年到距离阿穆尔州5 000公里的阿巴干大学学习俄语时与同班同学娜达莎相识并结婚;在布市亚洲宾馆任财务总监的X先生,在北京某高校毕业,2008年到布市学习俄语,后在当地中学教授汉语,结识了比他小8岁的俄罗斯少女娜斯佳,两人相恋5年后结合。[注]2017年1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采访高级白领X先生谈话。现年38岁的大庆张先生曾于2000年在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经商,结识比他小4岁学习财务管理的俄罗斯大学生达莎, 2011年他们一家三口回国在黑河市定居。

这些中国人的俄罗斯妻子大多具有高学历,不仅年轻漂亮,还是他们事业上的帮手,利用熟悉俄罗斯法律和国情的有利条件,与俄罗斯政府及其他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丈夫在俄罗斯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大多数中国人在俄罗斯打拼一段时间、积累一定钱财、拓宽生意渠道后,便寻求机遇偕妻带子回到国内发展。

三、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融入问题

中国人为实现淘金目的主动适应俄罗斯的经济社会环境,采取本土化的调试与融入尝试进入当地社会。知名学者庄国土认为:华人将作为次主体而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这种趋同的过程,即表现为同化、认同、整合的过程。[10]而笔者在远东地区调查,尤其是在与俄罗斯远东中国人密切接触访谈的过程中深深感觉到,新时期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还普遍面临着难以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的诸多困境。现实证明,虽然已经形成微型华人社区,但大多数人仅仅掌握一些日常商业俄语,对生活用语掌握得不全面,无法与俄罗斯人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在文化、生活上很难沟通和产生碰撞,无法被俄罗斯人同化;中国人大多文化层次低,不熟悉俄罗斯法律和财税制度,由此经常出现违反俄罗斯法律和相关规定的事情,造成在俄经商、务工受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难和麻烦。虽然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他们无法进入俄罗斯的主流社会,没有社会话语权、没有安全感,无法扎根俄罗斯,加之华人社团组织缺少凝聚力,使大批中国人无法融入俄罗斯社会。俄罗斯多变的移民政策、排外的民族特性、诸多不安全因素,使中国人无法在俄罗斯落地生根。同时有落叶归根观念,他们到俄罗斯淘金,积累一定财富后大多选择归国。笔者以为,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难以充分融入当地社会,既有复杂的客观因素,也有深层次的主观原因。

(一)中国人难以融入俄罗斯社会的客观因素

1.俄罗斯移民政策的变更

大量中国人的涌入,引起俄罗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注意及部分极端主义者的恐慌。俄罗斯一家咖啡馆提供的咖啡砂糖袋上用俄语写着:“这里的一切都是俄罗斯的,这里的一切都属于我们,从莫斯科到俄罗斯的尽头。”这句话实际上是庆祝哈巴罗夫斯克建市150周年的口号[11],也说明了俄罗斯社会对历史上原属于中国的远东地区的归属一直深怀戒备心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治变迁带来的族群地理重构趋向平静之后,俄罗斯为解决本国劳动力人口短缺问题而出台的移民政策,依然显示出鲜明的族群偏好,对外来移民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12]俄罗斯开发远东需要大量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时,就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人到俄罗斯务工淘金;一旦中国人数增加并在当地产生影响之后,俄罗斯政府就开始极度恐慌,这种矛盾心理决定俄罗斯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两面性。

1991—2003年,关于移民政策,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了37个联邦法律、10项总统令、62个联邦级法规、26个部级法规以及9个国际协议。[注]拉林.《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移民》,转引自强晓云.移民对当代中俄关系的影响[J].时事出版社。俄罗斯联邦于新时期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移民政策,明显表现出以同族、同源、同文为选择标准的移民偏好。[12]

2002年2月20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国籍法草案》。新法律规定,获得俄罗斯国籍需具备的首要条件是在俄罗斯境内居住5年以上 , 其中每年出境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申请者在申请加入俄罗斯国籍时必须放弃原有国籍;申请加入俄罗斯国籍的外国公民必须掌握俄语。俄罗斯国籍对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资料表明,想在俄罗斯定居的中国人并不多。在沿海边疆区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仅为37人,[13]1991—1996年间在阿穆尔州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为99人,获得俄罗斯国籍的中国移民为15人。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较多些,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为170人。[14]2007年1月15日通过《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法律地位法》《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移民登记法》,对中国移民的数据更加明朗化,规范了外国人在俄罗斯的登记、生活和工作的程序,完成了许可登记制向通知登记制的改变。从2001年开始,俄罗斯对外国移民实行配额制度。几年来,移民配额一直在减少。2014年,俄罗斯面向外籍和无国籍人员发放暂住许可证配额仅为9.58万个,比上年缩减近万个,仅为2008年的2/3。[15]2012年,俄罗斯拟立法强制在俄临时打工的外来移民和打算在俄罗斯长期定居并获得俄罗斯公民身份的移民学习俄语,并进行语言测试。

2015年1月1日起,俄罗斯新移民法生效,对于与俄罗斯实行免签证的国家取消移民配额,代之以个人或者法人工作许可制度。《俄罗斯2020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俄转向创新发展道路需要高技能的劳动移民。这些移民政策的更迭,把从事对俄商品贸易的中国人拒之门外。

《俄罗斯联邦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移民登记法》第6条规定,对于违反移民登记规定的外国公民,俄罗斯将依法处以2 000—5 000卢布罚款。严重违反规定者将依照法院判决予以遣返,签证过期仍滞留俄罗斯的外国人,将被俄移民管理局在护照上加盖黑章,而且在一定年限内不能进入俄境内。[16]许多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人由于护照被俄罗斯移民局盖上黑章而无法入境,只好在中俄边境地区中国黑河市的俄罗斯商品一条街经营俄罗斯商品。由于俄罗斯移民政策的调整与民族的排外性,中国人很难取得当地的移民身份,无法融入俄罗斯的主流社会,而是游离俄罗斯主流社会之外与国内保持着紧密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尤其是俄罗斯移民政策的不断调整,令华商无法久居俄罗斯。近年来,俄大幅度收紧移民政策。俄联邦移民局局长罗曼达诺夫斯基曾在2006年年底表示,俄坚决禁止在其境内出现“中国城”那样的外国移民聚居区。俄移民局副局长帕斯塔夫宁也曾表示:“根据一些学术调查研究结果,如果外国移民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地区的数量超过当地居民人数的20%,特别是当这些外国移民拥有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时,那么,这将会造成族群紧张,让俄当地居民感到非常不舒服。”[17]

总之,由于一百多年前,远东地区曾经属于中国,受俄罗斯民族的排他性及其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人在远东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俄罗斯远东社会对中国人的接受度有限,持排斥与戒备心理,这种状况一直无法真正改变。虽然中国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社会贡献是明显的,得到俄罗斯人的认可和尊重,但是俄罗斯政府和人民一直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让中国人无法久居和安心创业。

2.俄罗斯经济危机的深度影响

1998年俄罗斯经济陷入多重危机,1—10月中俄两国贸易额仅为44.7亿美元,其中俄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5.1亿美元。卢布兑换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6.9∶1。据俄报刊社透漏,8月17日以后的1个月内,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提高了98%,卢布贬值48%。[18]据曾在布市做服装批发经历1998年经济危机的F女士回忆:“由于卢布贬值,当年卖货越多,赔钱越多,一夜之间华商到手的货款缩水了4倍,有的中国业主赔光上千万元。”经历那场经济危机,80%的中国业户归国。经济危机后,华商不再留存卢布,把销售款尽快兑换成人民币带回国内,以减少经济损失。

2014—2015年俄罗斯经济严重萎靡,秋季人民币与卢布兑换比例为1∶6.5,年底降到1∶12,在布市经营水果的L先生说,2014年以前年净利润30—50万元人民币,在布市的友谊库一天能批发出去价值20万人民币的货物,雇车从黑河市直接过货一车能挣5万元人民币,如今批发一车水果只挣3 000元人民币。在布市“三条金鱼”大市场,2004—2005年、2008—2009年有几千个中国摊床,曾出现一铺难求的现象,经济萎靡期间只剩下几百个摊床,闲置一半。在阿穆尔州白山市服装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有100多个华侨业户,如今进货价位高,商品卖不上价,只剩下十多个业户。比罗比詹市的工厂效益差,俄罗斯人找不到工作,华侨经营的木材厂、沙发厂、投资的建筑均无利润、风险大。在比罗比詹经营水果的J女士,每天的流动资金200—300万卢布,当天人民币和卢布的汇率跌幅大,每天换购卢布,心理压力大,一天就赔70—80万卢布,许多华侨辛苦挣的钱一夜赔光。

20多年来,俄罗斯经济跌宕起伏,尤其是2014年,俄罗斯遭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创下卢布汇率15年来的最大跌幅,卢布对美元的汇率暴跌85%。华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经济危机和俄罗斯移民政策的调整,面对俄罗斯苛刻的移民政策及俄罗斯经济萎靡、卢布贬值,大批中国人无法继续留居,放弃在俄罗斯继续发展的机会,归国谋生,远东地区中国人数量锐减。留下来的中国人大多数是在俄经商时间长,原始积累较丰富,熟悉俄罗斯政策和法律,具有抵抗经济危机等风险的能力,还有一部分人是因没有特长,不具备适应国内市场变换的能力和水平,很难做到经济转型,只好留居俄罗斯。

3.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治安环境

俄罗斯社会治安差,光头党暴力伤害、抢劫和杀戮华商事件时常发生。1997年10月,在哈巴罗夫斯克中国大市场经商的W先生遭到俄罗斯人入室抢劫,在激烈的反抗中被穷凶极恶的歹徒开枪打中左侧肋骨,子弹从后背穿出,所幸没打中心脏。[注]2015年在采访W先生同学M女士的谈话。1999年的一个清晨,阿塞拜疆人闯入布市54楼华侨居住区,将华商叔侄二人枪杀,并抢劫几十万人民币和卢布。[注]2015年10月采访W女士的谈话。2004年10月14日,在赤塔州一名中国男子被两名俄罗斯“光头党”醉酒少年用刀刺死。2002年夏,铁力市的郭先生在阿穆尔州白山市经商,十多个“阿蒙”端着枪直闯进来,进行搜查,第二天心有余悸的郭先生带着妻子回到布市,不敢留在白山市做生意。[注]2017年6月在黑河采访曾经在布经商14年的郭先生谈话。青冈县高先生在布市开辟第一个手机卖场,生意火爆,一年内遭警察盘查勒索8次,身心疲惫,无奈在俄经商12年后返回国内。[注]2017年在黑河采访曾在布市经商12年的高先生谈话。中国人为淘金在异国谋生,撇家舍业、命悬一线,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2017年5月4日,俄罗斯联邦电信信息和大众传媒监管局消息,即时通信工具wechat(微信)于5月4日被列入黑名单,近日即出现大规模封停状态。为应对俄罗斯劳动配额政策,在俄华商大多持旅游照、商务照经商,不符合俄罗斯法律,俄罗斯海关及警察局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进行罚款、驱逐。为获得更多在俄经商机会,大多数华商不得不“打点”,俄罗斯警察也借机勒索华商。俄罗斯海关等部门官僚腐败,黑社会猖獗,国家管理调控社会的能力较弱,行政服务体系较差,卢布汇率跌宕起伏,企业倒闭停产,老百姓购买力低下,俄罗斯贸易、投资环境恶劣, 许多中国人公司、企业很难同俄罗斯做正规贸易。

(二)中国人难以融入俄罗斯社会的主观原因

1.华人社团缺乏凝聚力,难以组织中国人有规模的集体融入

远东地区华人大多以亲属链为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独自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承担各种风险。由于对峙和分裂状态,海外华人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影响华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潜力的发挥。笔者调查布市、白山市、比罗比詹市的中国人,均未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只有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组织小范围聚会。如,每年春节在布列亚镇经营饭店的W女士和比罗比詹经营饭店的J女士,召集同胞到饭店里聚餐、叙旧,算是一次中国人聚会,平时大家各自忙碌,彼此很少联系。比罗比詹市成立400余人的微信群,仅发一些用车、购物、商业信息、广告等,方便华商们沟通联系及生活所需。

由于俄罗斯政府的打击和限制,加上俄罗斯民族的排他性,远东地区很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国社团组织,即使个别地方的中国人成立了社团组织,但独立性差、封闭性强、精英人物少,也是有名无实,尚不具备自组织、自管理功能,主导作用较弱,很难发挥示范作用,很难开展实质性活动,不能实行维权保护、市场管理救护、文化普及与传播、搜集商业信息、看病就医、提供就业门路等功能,更无法行使华人代言人的权利,难以帮助华人解决法律纠纷、法律诉讼、商品价格调整、担保、证明等实际问题,更无法解决中国人内部与外部的纠纷。

2.无序竞争导致内耗,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力量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危机、购买力下降,对俄贸易利润低,许多华商只能从事小规模、低层次经营。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华商互相提防、打压,形成无序竞争,把价格压到最低点。俄罗斯人熟悉华人经营心理和方式,压低价格,致使一些中国小企业无法获得最低利润,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出售商品,造成亏损或倒闭。在相互厮杀中,华商企业无法扩大规模致使俄罗斯人从中获利,个别人甚至勾结俄罗斯黑社会打击同胞。华人群体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缺少凝聚力,加上同行业缺少有序竞争,小企业经营规模无法扩大,难以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至今大多数仍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

3.语言障碍、文化层次较低,中国人游离主流社会之外

经调查,俄远东地区中国移民大多是我国东北地区下岗工人和珲春、鸡西、海伦、绥化等地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他们中90%只有初高中文化,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由于他们俄语水平低、沟通能力弱,大都游离于俄罗斯主流文化乃至主流社会之外。为减少与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的麻烦,纷纷聘请俄罗斯人作代理,负责生意上的沟通协调。如,在布列亚经营饭店的W女士雇用有管理经验的俄罗斯老夫妇作代理,每月支付工资18 000卢布,凡涉及与当地税务等部门打交道的事情均由俄罗斯夫妇出面负责打理;在布市经营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何先生雇佣俄罗斯人为商业顾问,遇到麻烦由俄罗斯顾问出面沟通协调。

四、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的基本认知和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认知:第一,经过三十年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微型社区已初步形成,但人数并不稳定,人口波动较大,除业务联系外与俄罗斯人沟通较少;第二,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多为赴俄务工人员,大多是出于经济目的移入,中短期较多,定居及加入俄罗斯国籍的主观意愿不强;第三,中国人在远东地区开发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中国人还很难融入俄罗斯远东社会,社会地位不高,几乎没有话语权。一些务工经商人员由于文化层次较低,俄语沟通能力弱,出现违反了俄罗斯法律现象,目前这种现状很难改变。针对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规范赴俄签证手续,减少持旅游签证在俄务工人数

近年来,为了控制和减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数量,俄罗斯逐年减少劳务配额,使中国人很难获取在俄务工经商的机会。受利益驱使,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节省办劳务签证的费用,一些中国人持旅游护照在俄务工或者经商,违反了俄罗斯法律,这为俄罗斯政府、警察提供勒索中国人的机会,也有失中国人的形象。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规范办理旅游签证手续,建立相关制度,各领事馆严格限定一年内多次申请办理三个月或者半年旅游签证和劳务签证的人数。

(二)加强赴俄务工人员法律知识培训

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尤其是俄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大多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从事商品批发和劳务工作,他们文化层次较低,俄语沟通能力较弱,在经商、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不熟悉俄罗斯的法律知识,经常违反俄罗斯税务、海关等部门制度被罚款和罚没,不仅给个人带来损失,也有失在俄罗斯中国人的形象。为了普及俄罗斯法律知识,提高中国人的法律地位,在办理签证前,外事部门要开展必要的俄罗斯法律知识培训,获取培训合格证书,方可办理签证,提高中国人对俄罗斯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使其知法、懂法、守法,减少在俄违法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人社团组织建设

随着中俄贸易额的不断加大,赴俄罗斯的中国人不断增多,远东地区中国人大多以亲属链为基础,形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他们独自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承担各种风险。由于对峙和分裂状态,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俄罗斯政府的打击和限制,加上俄罗斯民族的排他性,远东地区很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国人社团组织,即使个别地方成立了中国人联合会、华商会等社团组织,但其独立性差、封闭性强、精英人物较少,亦有名无实,尚不具备组织、管理功能,主导作用较弱,很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实质性活动,更不能实行维权保护、市场救护、文化普及与传播、搜集商业信息、看病就医、提供就业门路等功能,更无法行使中国人代言人的权利,难以帮助中国人解决法律纠纷、法律诉讼、商品价格调整、担保、证明等实际问题,更无法解决中国人内部之间以及与俄罗斯相关部门的纠纷。因此,加强在俄罗斯中国人的社团组织建设是利国惠民的工程,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经济活动,提高在俄中国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俄罗斯人对中国社团组织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其接受和认可。

(四)做好侨情统计和华侨身份的认证工作

国内确定华侨身份或者亲属办理侨眷证,需由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其国外亲属在国外长期居留(获得绿卡、入外国籍或连续住满3年)证明,他们在俄罗斯生活或者经商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很难获得永久居住证或入籍,中国驻俄使领馆一般不出具证明,这就很难认定其华侨身份,其国内亲属无法办理侨眷证。

由于俄罗斯移民政策的不断变更及为外国人发放劳动配额数量逐年减少,出国人员无法获得长期居留证,致使这部分人大多持三个月、半年的旅游签证或者短期的劳务签证,短期商务照赴俄,因而无法确定其华侨身份。据统计,仅在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有几万中国人。由于侨情统计不在册,难以开展华侨的文化经济活动,给管理部门和引资聚智工作带来困难。各地应认真执行“中国公民虽未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但已取得住在国连续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资格,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视为华侨”政策,确定其为旅俄华侨身份。因此,要制定特殊的侨情统计数据库,各地侨务部门与公安局和海关等部门联合起来,以护照出境时间为基,按5年内在住在国累计居留不少于30个月为准,做好侨情统计和分析工作,这样既真实记录旅俄华侨人数,又能为国家侨务部门制定政策做好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远东地区移民俄罗斯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体育资源互补性合作可行性研究
签证移民
Immigration移民
俄罗斯远东林业产业集群:俄中合作的现实与潜力
另辟蹊径
当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俄汉洋泾浜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