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临床研究
2018-12-20林苏进支英豪金永喜
林苏进,支英豪,金永喜
(温州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深入导致脑卒中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医疗技术的完善和对脑卒中发病机制了解程度加深,当前对脑卒中患者生命抢救已经得到保障,但存活患者中有超过80%比例存在痉挛后遗症,限制患者的肢体活动范围且可能引发关节强直、僵硬情况,上肢痉挛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以往给予药物和康复训练干预,但效果不佳,本院在此基础上联合艾灸,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取本院收治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80例,诊疗时间为2016年2月-2018年1月。患者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57-79岁,平均(64.61±8.75)岁;有34例患者为出血性脑卒中,46例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体征等符合西医诊断以及中医中风相关诊断内容;(2)生命体征保持在平稳状态;(3)与痉挛诊断内容相符合;(4)在本研究前单纯接受脑卒中后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并发症;(2)合并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难以正常沟通交流情况;(3)皮肤难以耐受艾灸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常规组、联合组,各组有40例,基线数据如性别、年龄等分布情况在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无明显差异(P>0.05),可做对比。
2.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痉挛药物治疗,给予巴氯酚,给药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10mg,每天服用3次。如患者痉挛情况严重的可适当增加剂量,每天最高服用不得超过75mg。(1)常规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具体包括如下:①良姿位摆放。帮助患者上肢患侧进行如下动作:外旋、外展、前臂旋后、伸肘、拇指外展。②Bobath握手康复训练。将手臂上伸并确认过头,在意念引导下双侧用力,每天举臂6组,每次需要举臂10下。③运动疗法。通过持续牵拉手法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刺激,如有必要可对患者进行关节松动术。对痉挛肌肉达到松弛效果后,可根据情况给予诱导分离运动。每次运动疗法时间持续45min,每天1次,每周需要运动5次。(2)联合组。在上述常规组药物、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艾灸。选择穴位如下:合谷、手三里、曲池、外关、肩骨禺,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在对应穴位上粘贴上百笑灸灸筒,点燃艾柱,在灸筒上面扣合。为患者进行艾灸的过程中要适当对灸盖进行升降以及左右旋转,以此通过气孔大小的变化达到调整艾灸温度的效果。每个穴位每天需要艾灸艾柱2壮。所有患者1个疗程均为5天,需要连续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2天。
3.观察指标。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后三个时间段对患者以下指标进行检测并统计学处理:(1)四肢简化Fugl-Meyer。该量表中有33个选项,每个选项下方有评分标准,在0-2分间,判定的等级有三个。分数越高提示患者四肢功能包括协同运动、关节角度、肢体反射等恢复程度越好[1]。(2)临床结局量表(PRO)。该量表包括症状性、描述性功能的指标,生存质量指标,心理状态指标,同步评定患者症状体征还有心理状态,分数在0-4分间,分数越低提示患者临床结局情况越好[2]。
4.统计学方法。需统计学处理数据输入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1.四肢简化Fugl-Meyer。干预后联合组患者指标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案干预前后患者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2.PRO量表。干预后联合组患者指标所得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方案干预前后患者PRO评分比较
三、讨 论
上肢痉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上肢痉挛并改善病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深刻影响,甚至使其不能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艾灸自身存在“温通”“温补”的效应[3],能够疏通经络,驱逐寒湿,配合康复训练具备以下优势:(1)补充了单纯康复训练中疗程较长的缺陷,在康复训练中得到患者正确的运动模式,在被动、主动康复结合基础上进行“动作定型”的强化,相辅相成。(2)艾灸能够补虚助阳,一定程度刺激神经元存在的兴奋性,通过强化中枢可塑性来达到提升疗效作用,而艾灸在缓解上肢痉挛程度后患者能够配合做出更多康复训练动作。在研究对比所得数据可知,相对于常规干预,康复训练和艾灸结合干预下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更具优越性。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针对性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中医艾灸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其上肢痉挛情况,提升生活质量,坚定康复的信心,对患者顺利回归社会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