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缝线在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观察
2018-12-20赖筱朱含笑叶丽娅
赖筱 ,王 繁,朱含笑,叶丽娅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 317000;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受到广大妇科医生以及患者的青睐,逐渐替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大肌瘤由于血供丰富且占据盆腔空间,术中操作空间小、出血多且缝合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给妇科腔镜医师行微创治疗带来极大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院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对术中予强生1号鱼骨倒刺线缝合子宫创面的50例患者(实验组),与同期普通强生1号薇乔可吸收缝线缝合的5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治疗效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的大子宫肌瘤患者100例,均经妇检及B超检查证实并要求行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切除术。大子宫肌瘤患者纳入标准:(1)子宫>l2孕周、直径8cm的子宫肌瘤。(2)所有病例均无心、肺、肝、肾等疾病,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恶性病变;阴道不规则流血者诊刮排除子宫内膜病变。(3)合并贫血者术前予抗贫血治疗及输血等处理使血色素达到90g/L以上。两组患者在年龄、肌瘤数目、盆腔手术史、肌瘤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础资料及子宫肌瘤情况如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选择脐孔上方1-4cm处穿刺,CO2气腹压力14mmHg,置镜探查。在脐与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分别置入第2个、3个trocar,右下腹穿刺套管直径5mm,左下腹穿刺套管直径12mm。将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注射于肌瘤包膜及基底部,至肌瘤表面变苍白。子宫体部肌瘤行纵切,颈部及以下行横切,前壁肌瘤行纵切,后壁肌瘤行横切。于肌瘤最隆起处以单极电钩切开浆肌层直达肌核,可见肌核向外翻出,再延长切口至肌瘤直径的2/3长。以剥离棒沿肌瘤假包膜先钝性剥出肌瘤2/3瘤体,用大抓钳钳夹肌瘤,以旋切器边旋切边剥离,至瘤体完全剥出,尽量避免穿透子宫内膜,自trocar内取出送病理检查,实验组予强生1号鱼骨倒刺线棒球缝合法,即采用连续缝合方法,在子宫肌层切口的顶端上方0.5cm处全层缝合第1针,然后在瘤腔的底部进针,尽量垂直于子宫肌壁出针于子宫浆膜面,再将针的方向转向相反的方向,仍从瘤腔的底部进针,出针于对侧子宫浆膜面,针距1-1.5cm,缝合的同时将浆肌层压向瘤腔方向,包埋浆肌层。对照组予普通强生1号薇乔可吸收线先间断8字或连续兜底缝合肌瘤残腔,然后连续缝合肌层,最后连续缝合浆肌层。两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并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3.术后处理。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并记录住院时间、盆腔皮管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等。
二、结 果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实验组手术难度明显降低,且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例数、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三、讨 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对至少一个直径8cm 或子宫>l2 孕周的大子宫肌瘤行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切除术已见报道[2],因腹腔镜下缝合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缝合速度慢或缝合不当常导致术中出血多、操作时间长、术后子宫创面容易形成血肿、继发感染,甚至可能出现术后腹腔内出血,严重时需要二次手术[3]。目前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而言,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切除术缝合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仍是极大的挑战。
强生1号鱼骨倒刺线系新型SXPP1A405免打结缝线,具有独特的倒刺设计沿缝线提供多位点固定,使每一针多固定牢固,无需打结,并且创面闭合期间维持缝线张力,相对于传统缝线,术中更易进行张力管理和吻合效果控制。本研究手术患者出血量、术后发热患者例数、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大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予强生1号鱼骨倒刺线缝合子宫创面,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高了大子宫肌瘤的腹腔镜手术安全性,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值得尝试的一个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