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续性护理在婴儿抚触中的应用效果

2018-12-20邹红梅刘丽芳杨清

医药前沿 2018年36期
关键词:身长头围延续性

邹红梅 刘丽芳 杨清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协和一区) 广东 广州 510080)

延续性护理是对有医疗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继续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是一种由医院向外延伸的模式[1]。可以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在婴儿抚触应用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出院后婴儿抚触执行率,利于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婴儿抚触技术是指在婴儿出生后的最佳时机,通过对新生儿皮肤进行科学、有序、有技巧、有手法的抚摸,使包含有大量温和、良好刺激的感觉由新生儿皮肤感受器传输到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进而起到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睡眠质量及安全感、增进食物消化和吸收等方面的作用。根据研究显示,婴儿抚触能够加快婴儿体重、身长以及头围的增长,抚触的内涵也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并获得了有力的推广[2]。住院期间,虽然医护人员对婴儿家属进行了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但都是处于理性认识阶段,为了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婴儿抚触的效果,我科选取了58例婴儿展开了详细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科出生的58例健康足月新生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25例,出生后第1d开始给予常规婴儿抚触,并给予抚触指导,出院后一周进行电话随访一次;实验组为33例,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纳入标准:胎龄在37~40周之间;出生体重在3000~4000g之间;新生儿Apgar评分均为8~10分;出生以后均进行纯母乳的喂养方式;所有婴儿的母亲都没有妊娠并发症。排除标准:胎吸与产钳助产;新生儿有窒息史,其母亲在孕期有内科或产科合并症;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实验组包含男17例,女16例,对照组包含男13例,女12例。新生儿家属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愿意接受出院后的随访追踪以及出生后42天回院行新生儿保健;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婴儿护理方法 住院期间常规予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健康宣教,抚触护理及抚触指导,出院时进行相关出院宣教及抚触要点、注意事项,教会家属抚触方法,出院后一周内予随访一次,出院后42天常规返院行新生儿保健。

1.2.2 实验组婴儿护理方法 (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出院后继续给予延续性护理;出院后42天常规返院行新生儿保健。

(2)建立新生儿健康档案,将新生儿基本情况、健康问题以及出院后需加强内容详细记录在案。

(3)出院随访,在出院后第3、7、14、21、28天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指导新生儿喂养、护理方法、抚触指导;了解新生儿抚触实行情况,婴儿睡眠及摄奶量等;除此之外,保持微信沟通,通过电话及微信能及时了解并帮助家庭护理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纠正不正确的护理方法。

1.2.3 婴儿抚触方法 (1)抚触前准备:室内温度:25~27℃之间,湿度:55~60%,室内要注意营造一种温馨安静的氛围,选择播放舒缓柔和、节奏比较优美的轻音乐,准备好皮肤身体乳、婴儿专用的洁净无菌的衣服和尿布,确保新生儿及抚触者的舒适度。操作人员保持双手干净清洁、带上甜美的微笑,并尽量保证在抚触时不会受到外界影响或打扰。(2)婴儿抚触的时间:选择在婴儿出生1d之后展开婴儿抚触,婴儿在医院的期间基本上是 1 次/d,每次 20min,婴儿抚触都要通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来进行,出院前由专门培训护士教授婴儿母亲抚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在家继续给新生儿每天进行抚触,坚持至新生儿出生后42天以上,做好新生儿在家抚触的相关记录,再以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资料搜集。(3)婴儿抚触方法:使用国内改良版的简易法(MDST),婴儿在半裸的状态之下展开婴儿抚触,抚触人员保持和婴儿的眼神沟通和交流,注意操作的动作一定要轻柔,抚触的时候操作者的手上要涂上身体乳,轻柔的在婴儿的肌肤上缓缓的滑动,注意手不能离开婴儿肌肤。新生儿抚触秉承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的顺序,具体为:面部-胸部-腹部-手部-腿部-背部。①面部抚触:专业护理人员用干净、柔软、经润滑后的双手,从新生儿的前额处开始缓缓外来推压,画出一个微笑状;②腹部抚触:以顺时针的顺序,连续轻柔按摩新生儿腹部3~5次。③手部抚触;将新生儿双手自然下垂,抚触人员一只手捏住新生儿胳膊由上臂开始,直至到手腕部进行轻轻的挤捏,然后再用手指按摩手腕、手掌以及手指。④腿部抚触:对新生儿的大腿、膝部、小腿按顺序进行抚触,先从大腿部至踝部由上至下进行轻轻挤捏,再轻柔按摩脚踝及足底,捏拿腿趾。⑤背部抚触;抚触人员辅助新生儿以舒适的趴好后,双手平放于新生儿背部,由颈开始,缓缓向下按摩,并用指尖轻轻抚触脊柱两边的肌肉。(4)抚触的注意事项:抚触时间宜选在婴儿刚洗完澡之后或者是两次进餐的中间时间,并且婴儿情绪稳定,不哭不闹没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进行,婴儿饥饿、进食1h之内不宜进行。进行婴儿抚触的时候,医护人员要时刻留意婴儿的反应,一旦婴儿发生哭闹不止、肌张力上升、皮肤颜色产生明显变化等情况的时候,要立刻停止进行婴儿抚触。抚触的整个过程要保持亲切的目光,轻柔的话语来跟婴儿进行沟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婴儿家庭抚触实施率,比较两组婴儿在出生后第42天的体重、头围及身长。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χ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坚持家庭抚触实施率比较

比较两组婴儿家庭42天抚触实施情况,实验组出院后抚触实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出院后抚触实施情况比较

2.2 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头围的比较

比较两组婴儿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的数值,出生1天时,实验组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较对照组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出生42天时,实验组婴儿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头围值比较(±s)

表2 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头围值比较(±s)

身长(cm) 体重(Kg) 头围(cm)出生1天时 出生42天时 出生1天时 出生42天时 出生1天时 出生42天时对照组 25 49.6±3.8 52.1±4.8 3.0±0.9 4.2±1.3 33.1±3.2 35.5±2.8实验组 33 49.1±4.1 55.7±0.3 3.0±0.9 4.9±1.5 33.1±2.8 36.1±2.3 t 值 - 1.942 15.084 1.351 15.154 1.295 15.974 P 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3.讨论

3.1 近年来,延续性护理服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一种人性化服务模式,是住院护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跟踪和护理患者从住院到家庭,提高照顾者的护理能力[3]。本研究表明,实施延续性护理,直接影响产妇家庭婴儿抚触的实施,使新生儿出院后得到了专业的护理指导,对新生儿出院后继续实行抚触技术起到了满意效果,提高了婴儿抚触执行率,从而提高新生儿的躯体发育。

3.2 研究显示:婴儿抚触对增加婴儿体重、身长、头围有很大的帮助,对加快婴儿躯体发育在3个月内效果格外显著[4]。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是身体生长最快的时候,前半年的生长速度比后半年快,生长速度最快的时候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出生后坚持抚触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婴儿抚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仅仅限于院内护理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其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建立起规范、科学、实用的延续性服务,确保新生儿在出院后还可以继续得到专业支持,提高了家属对抚触的依从性、实行率,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服务。

3.3 通过本研究发现,比较两组家庭婴儿抚触实施率,对照组每天坚持抚触执行率则为40%,而实验组的每天坚持抚触执行率达到90.91%(P<0.05);比较两组婴儿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的数值,出生1天时,实验组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较对照组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出生42天时,实验组婴儿的身长、体重以及头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这就说明在患者出院以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婴儿家属的护理能力,提高婴儿抚触执行率,对增强婴儿免疫力、改善婴儿睡眠和加快婴儿躯体发育有较大的帮助响[5]。在出院以后,产妇每天都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依据计划和标准对婴儿展开抚触,要时刻保持和婴儿微笑的注视,语言的鼓舞,轻柔的动作等步骤都会对他们的神经系统以及躯体的产生深远的影响[6]。通过产妇对婴儿的频繁训练,极大地加大了和婴儿接触的时间,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经常和婴儿对话以及温柔的对视,都能够加快婴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躯体发育。因此,为了下一代培育成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优秀人才,应该依据婴儿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身体特征,合理、快速、科学的展开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及身体锻炼[7]。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家长的抚触技术及抚触实行率,能促进婴儿躯体发育,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身长头围延续性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基于更快速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胎儿头围超声图像质量控制
头大的宝宝更聪明?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宝宝小课堂之头围有讲究
洞身长管棚施工工艺新技术
雪豹,你还好吗?
百科全书体例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