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身心特点 合理实施“探索”教学

2018-12-19周小平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板块探索

周小平

【摘 要】“探索”板块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核心部分。针对其“有活動材料,使用效果不佳”“有实验步骤,操作难以实现”“有探究活动,收获价值不高”等共性问题,基于“探索”板块的教材编排特点,教师应利用一年级儿童好胜好奇的“正能量”,发挥正面导向效应;消解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负作用”,助力学习能力提升;发挥一年级儿童善于模仿的优势,注重示范引领作用。由此,让一年级学生在玩中进行科学探索,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身心特点;一年级科学课;“探索”板块

2017年秋季启用的一年级《科学》教材,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即每一课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其中“探索”板块是科学课的核心部分。“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的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呈现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和工具等,具有“活动材料简单有趣”“活动步骤一目了然”的编排特点。

然而“探索”板块在现实教学中,存在“有活动材料,使用效果不佳”“有实验步骤,操作难以实现”“有探究活动,收获价值不高”等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科学教师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理解学生,没有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读透一年级科学“探索”板块的编排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一年级儿童好胜好奇、自我中心、善于模仿等特点来展开教学,以提高教学实效,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目标。

一、利用一年级儿童好胜好奇的“正能量”,发挥正面导向效应

(一)重视材料控制,提升课堂专注力

“探索”板块的教学常常要使用各种活动材料,如树叶、纸带、铅笔、橡皮、小方块等。虽然学生对这些材料并不陌生,教师也会在材料发放前提出要求,但小学生由于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往往忽视观察任务,把材料当玩具。因此,控制实验材料,是引导学生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的教学为例,教材设计的“跳远比赛”,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点”“终点”的概念。由于学生对实验材料“塑料青蛙”非常好奇,教师不妨在实验前,先让学生自由玩一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再提出比赛规则和在纸带上留下痕迹的观察要求。这种“先玩后学”的材料控制方法,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也使“探索”板块的教学更顺利了。

将实验区和材料区分开,也是保证“探索”板块教学顺利实施的有效办法。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请学生从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中选择两种材料测量纸带长度。学生对这四种实验材料都非常感兴趣,难以抉择。教师可以在实验区只提供小立方块,引导学生先用小立方体测量纸带并记录,测量完毕后再去材料区换取其他实验材料,速度快的学生甚至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材料完成纸带测量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实验一旦结束,教师要及时收回实验材料,以避免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干扰。

(二)合理设计活动,增强探究主动性

针对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且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连续性的“探索”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四项具有连续性的挑战活动:了解手指名称,介绍测量单位“一拃”,正确比画“一拃”(见图1);用“一拃”为单位测量桌子的宽度;借助纸带测量桌子的长度;从古人用手的“一拃”测量物体的方法,拓展至用脚测量,邀请父母参与用脚测量床的长度的活动。

“探索”板块的活动,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他们愿意去探究,主动去探究,自主去探究。教师采用连续性的挑战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点聚焦到“探索”活动上,不仅使学生发现身体是测量工具,而且将“探索”的兴趣贯穿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消解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负作用”,助力学习能力提升

(一)优化情境创设,提高合作参与性

合作学习,是科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方式。这就要求科学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简单的合作学习。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的教学中,要用纸带测量水桶一圈的长度。教师请一个学生演示用纸带绕水桶一圈的过程。由于年龄小、协调能力差,学生往往按住了纸带的一端,就无法靠单手完成纸带绕水桶一圈的任务。教师发出“是否有人愿意帮助他”的提示,使其他学生踊跃参与,合作的意识就此萌发。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起点要低。只要学生能做到“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就行。合作的人数以两人为宜,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或协助操作,完成后进行角色互换。当两个人积累了一定的合作经验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人数,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善用错例找茬,提升纠错水平

“探索”板块虽然有明确的活动步骤,科学教师也会给予规范实验操作的指导,但一年级学生尚处于直觉思维阶段,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比较弱,往往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操作,且相互难以用语言表述。此时,教师适时提供错误案例让学生找茬,则是一种有效的纠错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中,以“一拃”为长度单位测量物体,学生在操作中往往出现首尾不相接、不从起点开始等错误。尽管教师重复讲解并反复指出,但收效甚微。教师出示对比图片,请学生发现操作错误,并阐述正确操作的理由(见图2、图3)

除了图示法外,还可以将错误操作拍摄成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请学生找一找操作错误。如图4所示的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中,教师播放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未能保持垂直状态的视频,学生很快发现错误。“找茬纠错”的办法,是将学生错误的操作放大展现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学生自我对照检查,及时发现后纠错。

运用这样的纠错方法时,教师需注意,找茬纠错的对比图片和视频以两个为宜,单幅图或一段视频中也不宜出现多个操作错误。因为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且找茬也需要一定的观察、对话、交流的技巧,故难度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三、发挥一年级儿童善于模仿的优势,注重示范引领作用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还是幼儿园思维方式的延续。爱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模仿的特点,因为模仿是儿童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他们对于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就越开阔,敢于创造的机会就越多。

(一)合理现场示范,提升模仿水平

模仿是儿童的学习路径之一。科学实验是“探索”板块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喜爱模仿的特点,在实验前通过现场示范、视频示范等形式演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有效提高“探索”板块教学的实效性。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用手来测量》的教学为例,虽然教材中有介绍测量单位“一拃”的图示(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但教师通过投影仪示范“一拃”,并以“一拃”为单位现场测量黑板的长度,对学生形象理解并运用“一拃”测量物体,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接触实验的时间不长,教师还应重复示范,便于学生细致观察,正确模仿。当然,请学生示范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就可以请学生示范在纸带上画方格、合作测量以及数格子的正确方法。同伴示范能极大激励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择机视频示范,突破探究难点

心理学研究及实践表明,人在接受信息时仅使用视觉能掌握25%,仅使用听觉能掌握11%,而兼用听觉和视觉能掌握65%。这表明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视频是一种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学习材料,以此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模仿动机,促进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这两课的“探索”板块,教师都可以利用微视频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确定起点、掌握画线等测量方法。同时,微视频还可以利用拍摄技术将测量方法的重点、难点凸显出来的优势,并且可以反复播放观看,突破“探索”板块的瓶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一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对于一年级科学“探索”板块的教学,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俯下身。以幼儿园教师的视角看学生,对学生的要求低一点,指导细一点,活动时间长一点,体验感受多一点……让学生在玩中进行科学探索。二是要沉下心。教师要关注、研究一年级的学生,根据其心理特点,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立场指导探索活动,不越俎代庖,不居高临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索的主动参与者,从小爱上科学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第二小學 311600)

猜你喜欢

板块探索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本周热点板块表现个股
一周热点板块个股表现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2016年1季度A股各板块涨跌幅前50名
一周热点板块个股表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