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2018-12-19赵京桥
赵京桥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在扩大消费的政策主导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政策环境优越,市场主体多元化并且活跃,商业模式、消费金融产品持续创新,消费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用户群体更加广泛。金融机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自2011年突破1万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突破了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和6万亿元,到2018年第三季度末,金融机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达到8.23万亿元,比2017年末增长20.9%(图1)。
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新兴领域。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成为消费金融创新发展重要领域。互联网正成为消费金融竞争的主战场之一。随着中国网民规模超过8亿,渗透率超过57.7%,网络购物渗透率超过70%,网络消费成为中国消费的重要渠道,因此互联网成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重要服务渠道。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消费者的数字化消费行为正成为消费者信用水平的重要表征,也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风控措施。因此,无论在渠道还是科技上,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另一方面,从消费金融发展目标群体变化来看,伴随拥有征信记录的城市就业人群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消费金融服务主体逐步把目标群体转向具有生产、消费能力,但并未纳入城镇就业和央行征信记录群体——农村居民。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的形势下,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的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分布分散,农村居民缺乏征信记录,金融知识和提前消费意识淡薄,导致交易成本高、风控成本高、教育成本高,对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并未投入大量资源进入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但这并不妨碍部分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逐步探索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搭建适合农村居民的消费金融商业模式,并成功引发政府、各类消费金融市场主体以及资本的关注。
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
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在近两年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和中国消费金融的新发展热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传统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纷纷加大力度布局农村消费金融市场。
从政策导向来看,一方面,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另一方面,扩大消费是国家经济发展,增强国内经济内生动力,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政策目标,而扩大村镇地区消费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之一。2008年以来实施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都是为了扩大乡镇、农村地区消费;近几年来,国务院、商务部等大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的是通过完善农村流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村居民增收;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把农村消费列为新消费领域予以支持,包括“开展农村住房、家电、就学、生活服务等消费信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村电商平台发展的金融支持”等措施。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图1 金融机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
从消费市场来看,农村地区消费拥有巨大市场和增长能力。一是中国农村人口仍有近5.7亿;二是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且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增速,到2018年第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45元,增長8.9%,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538元,同比增长12.0%,增速快于城镇居民5.5个百分点(图2);三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9.3%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31.2%,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此外,伴随农村地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普及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在村镇网点的大量投入,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网络购物意识和应用能力快速提高,网络消费成为农村居民消费重要渠道之一。这也为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金融公司积累农村居民消费记录,形成农村居民信用评分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积极的政策导向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和资本关注农村消费金融市场。在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中,互联网企业是积极开拓者。以阿里、京东和苏宁为代表的三大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各自在县乡级的自建或者合作网点,开展农村居民消费金融业务。以农分期、什马金融为代表的专业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则是通过在县乡级寻找农资、农机、机动车、家电等经销商进行合作,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贷款。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敢于进入交易成本高、征信数据严重缺失的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第一,因为互联网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人口地理分布分散带来的成本;第二,通过与当地熟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人物建立合作,以此撬动网络中的其他节点;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通过自身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数据或者合作方交易记录重新构建了农村居民信用记录。互联网企业的这些能力为其打开了农村消费金融市场的大门,同时农村居民征信记录的积累将是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极大补充。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 2014年至2018年第三季度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化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农村地区存在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地区人口分布分散,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低,征信数据严重缺失,农业收入不稳定等诸多现实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给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当前,除了已经开展业务的传统的银行、信用社,正在大力布点的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依托电商的综合性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以及少数新进垂直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外,市场主体和资本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过去几年学生消费金融市场的火爆状态,市场对于适合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还处于积极关注和谨慎布局阶段。部分先期探索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如农分期、什马金融都以各自的竞争力和农村居民消费金融模式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完成了C轮融资。未来,随着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资金和消费金融企业进入这个市场。
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新兴领域,也是消费金融的新兴领域。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扩大农村消费,增添国家经济增长新动能,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然有大量挑战性问题存在,让诸多消费金融企业望而却步。
征信数据严重缺失。消费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信用,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个人信用数据严重缺失意味着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拥有信用信息,区别在于农村居民信用信息记录在熟人社会网络中,是封闭的,而城市居民的信用信息记录在各类交往和交易记录中,如就业单位、社区、银行、公安局、工商管理局等企业和政府机构拥有大量城市居民信用信息,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供开放使用。尽管央行已经对市场开放个人征信市场,进一步完善当前中国个人信用市场,但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征信依然缺乏大量基础数据。当前互联网企业或利用电商平台消费记录,或利用小额信贷积累农村居民信用记录,并利用大数据建立农村居民信用评分模型,但是短期内仍需要当地熟人社会网络节点作为主要风险控制手段,极大提高了农村消费金融的交易成本和风控成本。
防范消费金融演化成农村高利贷。鉴于大学生消费金融发展所带来的校园高利贷带来的恶劣影响,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要防范消费金融演化成农村高利贷。由于农村地区资金匮乏,资金使用成本高,高利贷普遍存在,农村地区消费金融快速发展极有可能步大学生消费金融后尘,带来较高的农村高利贷风险,影响农村地区稳定。
农村居民生产劳动收入不稳定与消费金融定期还款机制仍需调和。农村居民生产劳动收入是消费金融还款的主要来源,农村留守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农地种养殖收入,另外一种就是打临工。农地种养殖收入受农产品生产周期影响,周期长,而且不确定因素高;临工收入分散,同样具有很高不确定性。
农村居民信貸消费意识有待逐步提高。消费金融实际上是通过负债实现未来的收入提前消费。在英美及欧州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具有较普遍的负债消费意识,但是中国的负债消费文化仍属于舶来品,在农村大多数地区并没有提前消费意识。农村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较低。一方面,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匮乏,对金融产品消费中的权利和责任并没有清晰的理解,极易引发金融产品消费纠纷;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渠道不畅,诉讼维权艰难,特别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消费的金融产品,由于其远程、动态特点,增加了农村居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难度。
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建议
鉴于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和存在的诸多挑战,在未来发展中建议:
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的原则。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必须要充分吸取P2P互联网金融发展教训,从发展初期开始加强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监管,明确平台权责,完善平台治理体系、风控体系、资金安全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在安全、合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发展;进一步推进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工作,逐步降低消费金融公司牌照门槛,把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较强、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纳入消费金融公司监管体系。
坚持发展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列为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任务,提出“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发展农村消费金融市场可以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农村居民互联网消费金融,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挥消费金融作用,鼓励农村居民适度扩大消费,为经济增长增强动力。
坚持保障市场主体和农村居民合法权益的原则。吸取学生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经验教训,建设公开、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完善农村居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时,要加大农村居民金融教育力度,在农村普及消费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利用消费金融的安全意识和积极性。
统筹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征信系统。一是从顶层设计考虑,以开放共享、安全可控原则统筹建设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把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信用系统;二是积极引入市场化征信服务,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风控成本,推动更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市场;同时加强农村居民征信数据保护,防止私人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鼓励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积极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探索适合农村居民生产方式的消费金融发展,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降低农村居民消费金融使用成本和信用损失风险。农业生产特征和风险与工业生产特征和风险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农村居民消费金融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征和“靠天吃饭”的自然风险因素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