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艾”呵护健康(二)
——防患未然 艾灸保健效果好

2018-12-19单桂敏

保健与生活 2018年22期
关键词:艾炷关元穴多汗

单桂敏

古代就十分重视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艾灸的强身益寿功效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而且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做好养生灸,寿长病不扰

现代人的作息时间很难遵守自然规律,更容易出现体虚气弱的问题。艾灸养生,不但简便易行,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我常教患者用养生灸来调理身体,自己也常常做,感觉虽然上了岁数也不老,整天接待患者也不觉得累。

我们常说“邪不压正”,指的是一旦人的正气不足,不能克制邪气,反而被邪气所“克”,就会生病。所以,不调正气、补阳气怎么行?《扁鹊心书》中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对于老年人,补充阳气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效果。关元穴和气海穴两个穴位就是适合所有人用的养生灸。关元就是丹田,是藏精的地方。气海,顾名思义,是“气的海洋”。这两个穴位是全身阳气的总开关。艾灸这里,可以让灸火的热力和艾绒的药力直达精宫,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经通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正常的功能,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古代人讲究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我觉得也要与时俱进,可以用温和灸代替直接灸,不用发灸疮,一般人也容易接受。但是因为温和灸的效果不如直接灸,所以灸的次数就要增加,可以每周1~2次,身体虚弱的人可以每周2~3次,每次10~15分钟。

当对关元穴施灸两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通窜”感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所以,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为止。

方法:温和灸关元穴、气海穴,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

除了关元穴和气海穴,还有很多穴位可以用来做养生灸。脾胃不调、形体消瘦的人可以灸中脘穴,中脘穴是胃之募穴,专门针对食谷不香、饮食不化等脾胃虚亏的问题。《医说》里有云,“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主纳谷,灸此穴能升阳益胃。

艾灸增强免疫力,不再动不动就生病

免疫力是指人体抵抗外来侵袭、保护人体自身健康的能力。如果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感冒、扁桃体炎、哮喘等疾病会反复发作。

那么,灸哪些穴位能增强免疫力呢?能增强免疫力的穴位有很多,如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神阙穴等。每天温和灸1~2次,每次1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可以增强免疫力。

神阙(肚脐),属任脉,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神阙穴向内连着人体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神阙穴又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中医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

如果想要加强效果,或者身体耐受力好,可以用隔姜灸或隔蒜灸。姜要选老姜,蒜要选独头蒜,这样效果好。把老姜或独头蒜切成3毫米厚的片,用牙签扎几个孔,然后放上艾炷,贴在肚脐上。等到有烧灼感的时候,把姜片或蒜片稍稍抬起来,或是换一个艾炷,这样持续灸5~8壮就可以了。艾灸结束后,还要用毛巾擦一下肚脐周围,以免姜、蒜的汁液刺激皮肤。

记得有位广东的风湿病患者,晚上浑身疼痛,夏天还要盖毛毯,吃了中药、贴了膏药都没用。平时不敢去超市(有冷气),夏天不敢穿凉鞋。他把姜放在肚脐眼上,再把小艾炷放在上面,就这样,这位患者单纯地艾灸了神阙穴,一个月后他就觉得自己的手脚热了起来。

方法:温和灸关元穴、中脘穴、神阙穴,每次10分钟左右。

关元穴在腹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3横指宽)处,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图翼》中说:“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扁鹊心书》中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十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主治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月经不调、痛经、神经衰弱、晕厥等。

足三里穴古称“长寿穴”,是足阳明胃经俞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属于胃经的合穴,是补脾培本的要穴,具有健脾气、和胃气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旺盛,则人体正气充沛,不易感受外邪,所以足三里穴也是全身的强壮要穴、急救要穴和肚腹疾病的常用穴。凡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损所致的脏腑、肢体虚证均可取本穴。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对呼吸和消化系统均有良性调整作用。

方法: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左右。

艾灸升阳气,调理肾阳虚

有位不到30岁的女性刚结婚,性生活并不频繁,但每次性生活后总是疲惫,人也越来越瘦了,怕冷,气色特别差,别人都觉得她特别憔悴。她想过很多办法,医生说她是肾阳虚,吃过中药,还有中成药,如右归丸、八珍颗粒等都不管用,一吃补品就上火,于是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肾阳不足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多因素体阳虚、久病不愈、年老体弱所致。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上面案例中的这位女性就属肾阳虚,对此,我建议她温和灸命门穴、肾俞穴、太溪穴、复溜穴,每天1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难经》称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命门之火简称命火,是储存在命门中的真阳,产生热能,是推动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生理活动的基

方法:取命门穴、肾俞穴,每天1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本动力。明代名医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即是说命火之于人体,犹如天上太阳。人有了这一点命火,就能生气蓬发,健康成长;反之,就会疾病丛生,寿命不长。艾灸本来就有纯阳的效力,艾灸命门穴不亚于“火上浇油”。而肾俞穴益肾助阳、太溪穴生气,这都是补肾的常用穴位,适用于各种肾虚的症状。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太溪穴直上2寸。肾多虚证,“虚则补其母”,而复溜穴为肾经之母穴,故取本穴多行补法,能够滋阴补肾。

方法:取太溪穴、复溜穴,每天1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

精力不足是阳虚,艾灸让你每天活力加倍

我身边很多年轻人反映每天都觉得特别累,做事时精神不能集中,偶尔会精神恍惚。去医院也检查不出来什么问题,就是浑身不适,仿佛要感冒,却又不太像。其实,这些都是由于身体阳气少、动力不足造成的,这也是亚健康的表现之一。

有位刚30岁的IT行业男性,本应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因经常加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他来向我咨询的时候,症状已经比较明显了,畏寒、易出汗、口淡无味、食欲不振,感觉身体懒洋洋的,没什么劲儿。这个小伙子就是典型的阳虚体质。我建议他艾灸合谷穴和复溜穴两个穴位,这个方法可以治疗多汗。多汗多与肾虚有关,复溜穴对补肾很有效。每次艾灸的时间不用太长,15分钟左右就行了。每周可灸3~4次。

功效:艾灸合谷穴、复溜穴可以缓解多汗症状。

功效:艾灸督脉,可以激发一身之阳气。

有人问,合谷穴和复溜穴究竟是治疗多汗还是治疗少汗的?如果多汗,可以用这两个穴位控制和治疗多汗;如果少汗,也可以用这两个穴位帮助调整。因为针灸、艾灸这些疗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所以,这两个穴位既可以治疗多汗症,也可以治疗少汗症。此外,还可以隔姜灸督脉。督脉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总管一身阳气,所以也有“阳脉之海”之称。把老姜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大片,沿着督脉从颈部贴到臀部,然后摆上一个个小艾炷,从头、尾、中间三个地方点燃,让艾炷自然燃烧。这个办法可以激发人体阳气,促进阳气在身体循环。阳气足了,人就精神了。

猜你喜欢

艾炷关元穴多汗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Chinese Acupuncture
为什么自来水管会“出汗”?
乳腺癌手术后“多汗”的中医治疗
儿童夜间多汗是什么原因
艾灸神阙、关元穴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养身祛病的特效保健穴位——关元穴
隔姜灸治疗五更泻1例
周围性面瘫用苇管灸
隔姜灸治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