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景观意象营造中空间形态的解析①

2018-12-19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关键词:村落意象景观

丛 昕 郭 敏(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陆 婧(江苏省地址调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8)

张清海(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一、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的营造

传统村落从最初单纯的农业生活生产空间,逐渐向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美学等多方面功能延伸;其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景观的独特意境,为世人提供了视觉与精神的休憩场所,而意象的营造正是通往意境的创作途径。

1.村落景观意象

综合王云才[1]、陈威[2]等学者的研究,村落景观可定义为限定地域范围的整体景象,它是区别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张捷则认为景观意象是人们对自然和人工构成的一定地理景观单元及其物质空间的知觉过程中形成的产物[3]。而笔者认为村落景观的独特魅力在于田园文化及闲适、隐逸的生活方式而促进生发的整体空间环境。意象,出自《周易》“圣人立意以尽象”,这里古人所指的是卦象而非艺术形象,但此“意”此“象”却为中国传统艺术打开了通往意境的道路,并为当代的景观设计师指明了“意”——精神、情感、审美与“象”——物象、艺术形象、景观构成之间的关系。凯文•林奇教授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对意象解释为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认为:“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4]。 笔者认为此概念与“立意以尽象”有相同的思路: 以意指导象的构成,以象表达意的理念。然而意境的发生并非创造这一单向通道的,还包括主体的体验过程,村落景观意象元素的创建,终将由受众主体认知进而感知。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真实的自然知觉经验,正是组织的动力整体,感觉元素的拼合体则是人为的堆砌。因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或相加,整体不是由部分决定的,而整体的各个部分则是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由此笔者认为村落景观意象的营造目的在于以物境引发意境,重点各构成因素在有效且合理的整体空间环境中建构。

2.村落景观意象的构成

(1)景观之“意”——“意”为景观的精神内涵。传统村落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及城市游客。对当地居民来说,景观精神的要义在于归属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景观向往的最佳写照,因而他们对精神的侧重点在于回归自然以及归隐。村落景观意象的审美需求可以归纳为地域性、乡村性,以及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2)景观之象——物境的构成要素。陈威在《景观新农村》一书中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村落景观意象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两类: 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其中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居环境要素则包括了村落空间格局、乡村建筑、道路、水系、民俗等,这部分要素能够体现乡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乡村文脉的传承。其中村落地形、空间格局、建筑、道路、水系等要素构成了村落意象空间。

二、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形态

村落的营建是物质空间的集中,但空间的组合形式反映着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当地的人文精神。例如北方的村落多呈现“堡”的空间组合形式,一方面满足防御功能,另一方面亦是北方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的表现。又例如,湘西土家族双凤村隐蔽在湘西大山的深处,散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谷坡地,且随等高线有机的分布,表达了“自古以来土家村寨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居住特点。村落的特质往往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聚集方式,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关联和历史文化内涵等非物质形态通过空间这一物质形态来实现[5];因此村落空间形态有机的组合了景观意象要素,形成完整的感知路径结构,是乡村意境表达链中的框架。

1.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形态的构成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总结了城市设计五要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并提出了“可意象性”概念。城市空间结构与村落空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一方面是尺度,另一方面是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单体村落空间形态的讨论应建立在相对微观的体系中。集于功能引导形式、人文决定物质偏好的前提[6],笔者认为传统村落意象空间应在建立保护意象元素的格局下,依据形态特征划分空间类型,使各类意象元素紧密契合于空间结构。

1.1 村落景观意象空间格局的建立

总观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首先是空间格局的建立,依据该村落意象的自然地形和核心要素,划定保护区、控制区和协调区三个层级的规划范围。以平衡传统景观意象要素“保护——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村落景观意象空间类型

(1)点状空间,传统村落中的点状空间包括:建筑、节点

(2)线状空间,传统村落中的点状空间包括:道路、水系、巷道

(3)面状空间,传统村落中的点状空间包括:聚集空间、交往空间

(4)非物质文化空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的意象元素的保留和传承需要一定物质空间的支撑,要根据非物质要素的特征选择村落空间位置。

三、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形态解析的研究实例

1.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浙江省桐庐县具有1900余年历史的深澳村作为调研对象,以调研与分析作为研究方法;通过解析空间形态的构成特征,总结古村落景观意象营造的方法,探索意境传播过程中的“创作”;而后通过向受众人群发放问卷,调查受众人群对村落景观意象的感知情况,亦是探索意境传播过程中的“体验”。在数据分析方面,引入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进行景观意象空间的形态解析[7]。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8]。本文选择DepthmapX作为句法分析的软件。

2.深奥村景观空间形态解析

2.1 深澳村现状

深澳村位于浙江省北部桐庐县东16.5公里处,面积约65万平米,老村面积约为全村面积的1/2;其西面是杭新景高速,北面应家溪穿村而过汇入富春江,东部临山。深澳村被七常公路和应家溪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为主要历史保护街区和历史地段,外部主要是后期规划产业和迁移的村居。

2.2 深澳村景观空间形态解析

(1)深奥村景观意象元素分类表

(2)空间格局

?

图1 深澳村老村范围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村内现规划以“老街•民国记忆”和申屠宗祠为两大中心保护区域,以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为支点,卵石路连接中心与支点,形成建筑保护网络;水体以遮风潭水库和应家溪为起点和终点,以深澳大塘为中心,以各个澳口为支点形成水体保护网络;在“非”字形中间散布有五个休闲空间,村口为开阔的旅游集散广场,另有晒谷场老街入口区块正在规划中,如图1所示。

图2 深澳村传统建筑分布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3 拓扑深度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4 整合度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深澳村空间可大致分为四个区域,最外围有大面积农田,为农业生产区域,此区域有较为完整的农业景观;在七常公路和应家溪外和农田之间为村民居住生活工作区域;内围为历史文化地段和街区,同时也是村民进行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保护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为商业区域。

(3)点状空间分析

①建筑空间:深澳村建筑为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老村中部和南部,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大部分是三进院落,最大的是恭思堂,为五进院落三间厢房并两旁建有抱屋。老村建筑排列紧密,故巧妙利用天井解决采光问题。传统建筑除宗祠外均为两层,村落建筑高度极为统一。

以两进四间建筑为例,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X分析传统建筑空间。将建筑平面在CAD中转化为凸空间块,在depthmapX中得到其拓朴深度如图3所示,整合度如图4所示。整合度越高表示空间的可达性高[9],可见,在深澳村传统建筑中最能够吸引到达交通的是前厅,其次是后厅,卧室一般不容易吸引人到达。这样的空间布局使深澳村游览空间内有人居住的传统建筑的开放对村民的生活影响较小。

②澳口:除建筑外,澳口在深澳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图5所示。澳口作为村民日常用水的平台和取水点,大致分布在主要道路的交点和拐点,老村现存澳口13个,仍保留着澳口的使用功能,同时也产生了摄影、游览等新的功能。

图5 澳口分布情况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6 路网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4)线状空间分析

①道路:老村面积约为全村的1/2,有四个主要入口,分别为老村村口入口、邮局入口、深澳村小学入口和晒谷场入口。内有东西走向两条主街道老街和后朱弄,街之两侧各有3条弄堂,形如”非”字,80年代,北端公路两旁建成新街与老村相衔变成”韭”字形。老街长500余米,宽约3米,卵石铺面,中间嵌青石板,后朱弄长约450米,宽约3.5米,铺装同老街。两条主要道路将老村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次要道路宽约2米,卵石铺面,主要为南北走向,小路宽1米至1.5米不等,卵石铺面。老村内路网较为密集,每隔10米左右必有一交叉路口,建筑分布十分紧密,如图6所示。在空间句法中,轴线法即用最长且最少的轴线穿过所有凸空间,依照这个原理在CAD中绘制深澳村道路的轴线图,导入DepthMAP中进行计算(图7-10)。

通过检查在Node Count这个值中线条的颜色确定该轴线图是有意义的[10]。从DepthMAP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道路由蓝到红表示深度值增加,深度值越大整合度越高,由此可见,深澳村道路的整合度核心在后朱弄、新街、老街三条主要道路上,即这三条道路的可达性最高,在散点图中也可以看出来。因此,规划中将老街和后朱弄入口的宗祠作为重心、将新街作为商业区发展,加强这三个区域的建设可以增强游览者对村落的观感,突出村落特色,在规划上具有合理性,在走访观察中也发现这三个区域是给游客留下印象最深的区域和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

图7 轴线计算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8 Node Count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9 散点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10 线段分析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②水系:深澳村水系规划较有特色,图11所示,引山泉,筑水渠,开澳口,通过明渠和暗渠与深澳大塘相连接,出水口汇入应家溪,沿应家溪每隔50米左右,可以看到出水口,溪边还砌有平台,用于日常清洗,也可增加安全性。明渠走向与路网相近,通常用于雨水排水和清洗灌溉用水,暗渠全长800余米,走向不明显,主要是汇入溪流的部分和引山泉连接吃水塘的部分。除使用功能外,卵石路旁的水渠水流潺潺,给人以身处溪畔的感受,与自然相和谐,符合游客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要求。整个水系有五个层次,充分调控着地面和地下水资源,将饮用水、生活水和污水分开处理。

(5)面状空间分析

①功能分区:深澳村空间可大致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2所示,最外围有大面积农田,为农业生产区域,此区域有较为完整的农业景观;在七常公路和应家溪外和农田之间为村民居住生活工作区域;内围为历史文化地段和街区,同时也是村民进行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保护区域与生活区域之间为商业区域。

②休闲空间:深澳老村内休闲空间经过了整修和新的绿化栽植,保留了原有的亭廊和较有特点的植物,如芭蕉、槐树等,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健身设施、休闲桌椅,绿化使用了较为现代的规整式做法,可以看出老村路网、澳口都是方形的,绿化的风格也与之呼应。休闲空间主要集中在老村中部偏南的区域,可见在深澳村的规划中,这片区域属于休闲游憩区。这与传统建筑的分布和游览点的分布一致,如图13所示。

图11 明渠及澳口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12 空间区域划分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图13 休闲空间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6)景观意象元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深澳老村是明显的“田”字形路网,道路层级分划随宽度和铺装变化非常突出,各个路口的指示标志简洁明了,极具导向性,在节点处还有特色的“易理深澳”地图,全村传统建筑分布一目了然。深澳建村时先造水系和主要道路,后住人家。因而水系是一个完整的环状,路网也较为规整,从建筑分布图和澳口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建筑围绕澳口而建,距取水点澳口的距离都较为均匀合理。由于传统建筑大多分布在村落西南部分,所以休闲空间也集中在这一区域,在走访中发现,村民经常在休闲空间进行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道路横穿村落,后朱弄原先是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连接村口,宗祠和文化大礼堂两大重要建筑均位于此处入口处,在新村落逐渐形成后,深澳村在新老村落区域之间规划了七常公路,在老村旅游的带动下,公路两边逐渐增加了商业建筑,形成以食宿为主的新街。后朱弄逐渐失去了与外界连通的主要作用。村口作为老村和新街的入口仍保持活力;邮局入口则由于新街的发展而被遮掩在新建筑之后。

图14 受众群体的整体感知调查分析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3.深澳村受众群体的整体感知调查

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最后共收集有效样本54份,其中居民31份,外来访客23份。选择的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年龄在25-55岁占83.33%,职业为普通群众占59.26%,学历以高中和本科为主,分别占35.19%和29.63%。

对于村落整体规划印象,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被访者对于深澳村的整体感知认为规划合理且景观意象良好的占88.89%,体验较差的占7.41%;对于深澳大塘周围的仿古建筑,64.81%的被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其中24.07%表示喜欢仿照传统的建筑;对于民宿被访者认为非常好,赞成将传统建筑进行一定改造的占27.78%,偏向赞同的占29.63%,认为一般的占22.22%,不赞同的占22.22%。从结果来看,深澳村的景观意象受到大部分村民和游客的认可,村民认为现居生活环境舒适宜人,对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游客体验认为深澳村传统风貌保持良好,游览区域路线流畅,有适宜的休憩空间;村落对于大塘周围景观的改造没有影响村落整体风貌,改造后的空间功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民宿的一般看法被访者持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民宿形式可以让人更好的体验村落,了解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民宿所引起的对于传统建筑的改造会破环传统文化的流传,失去精神文化内涵后建筑的外在形式就失去了意义,但深澳村的两家民宿均得到受访者较好的反馈,这说明人们虽然对于民宿的发展有忧虑,但设计合理的民宿依旧有发展空间,可以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四、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营造的启示

1.深澳村改造中的优势举措

深澳村在规划时对空间进行了分级处理,根据主要道路给空间划分了七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建筑风貌基本一致,区域特色较为明显,道路的层级分划更为明显,有效的控制了改造对村落自身结构的破坏。

深澳古村的规划较大程度上保存了村落原本的风貌,村民生活空间、游客游览空间和商业空间过渡自然,旅游没有完全改变深澳村的村落形态,深澳村规划巧妙地将旅游与村民日常生活分离,形成旅游业与农业共存又互不影响的状态。

水系是该村落建村的依据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景观意象元素,保护完善。明暗水渠交替围绕全村,在雨天亦可作为排水系统。因此在很多村落水体被农田废水污染的背景下,深澳村的澳口仍然保持一定的清澈并能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对少数传统建筑的改造(民宿改造)基本没有脱离村落整体风貌,大多数村民和游客对此认可。

2.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形态构建原则的探讨

2.1 尊重村落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11];而根据“形态依赖”的理论,空间结构的增长一般都基于原有的形态背景,总体是一个不断修正的渐进过程,而空间形态的非稳定性又是激发空间结构增长的动力。

2.2 以原有居民的行为活动为导向

村落的功能在不断转变更新。许多传统村落已进行工业革新、旅游市场的介入,村落的受众群体已从单一的原住民变为务工者、游客、管理者等多种人群的复合体[12],人的行为活动也从居住—农耕的单一模式向无限种可能发展;例如云南丽江,如火如荼的旅游市场彻底置换了原有居民的生活环境,而古城也就此沦为一片仿古建筑包裹下的商业街区。要保留传统村落的景观意象,须以原住民的行为轨迹为设计导向,在“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将受众群体分级处理,以此保护原住民的生活空间,也就保有了村落延绵的根基。

2.3 景观意象元素与空间格局的高度契合

高度契合的前提,是对传统村落景观元素的整理和分级;同时结合村落的自然环境特征,将“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模式落实至村落空间去。对于非物质景观意象元素与空间的契合度则需以其特征为前提,综合考虑;例如河北蔚县西古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这项技艺的展开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西古堡在村落修复性改造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非遗作为景观意象元素传承和保留的重要性,为其修复了古堡外围高墙,以满足这项非遗技艺的展示需求。

五、结语

传统村落在面对重新规划设计时,“修旧如旧”是总体原则,旧房易修、旧途可造、旧景易复,但意境并非是在修修补补中即可传承,其意象的营造不能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应建立合理的体系;笔者希望通过探讨意象营造中空间形态的构成,为传统村落改造、提升提供景观意象空间的框架及构建原则。

猜你喜欢

村落意象景观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意象、形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