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禧回銮与河南的御赐匾额

2018-12-18李文君

寻根 2018年4期
关键词:匾额河南

李文君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匆匆离开京城,一路奔波,最后在古都西安落脚。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联军相继退出北京,“西狩”一年有余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西安起驾,取道河南、直隶(河北),回銮京师。本篇仅就回銮途中,两宫在河南境内的御赐匾额一事,谈谈自己的认识。因材料相对分散,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能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两宫在河南

与八国联军议和成功之后,两宫归心似箭,原拟七月十九日起驾,后因“关中秋热,较伏暑尤甚”,加上大雨之后,道路泥泞不堪,河南巩县等地部分道路与刚建好的行宫被山洪冲毁,故推迟到八月二十四日才从西安出发。两宫回銮,路经陕西、河南、直隶三省。陕西境内,路途较短;直隶境内,从正定开始又乘坐火车,以实际停留时间来论,以河南境内最多。两宫八月二十四日启程,到十一月二十日到京,或住或行,共用时94天,其中在陕西境内10天,在直隶境内17天。两宫进入河南,是在九月初五日,进入阌乡县(今属灵宝市)境;十一月十二日,从安阳出境,或住或停,在河南共停留了67天,占了回銮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多。

两宫在河南境内经过陕州、河南府、开封府、卫辉府、彰德府四府一州,阌乡、灵宝、陕州、渑池、新安、洛阳、偃师、巩县、汜水、荥阳、郑州、中牟、祥符、封丘、延津、汲县、淇县、汤阴、安阳等十九个州县,行程约一千三百里。

从驻跸时间上看,两宫在陕西与直隶境内的临时停留,一地多为2至3天,停留多与天气有关。在河南境内,两宫在洛阳驻跸8天,在开封驻跸32天,主要是休整与处理政务的需要。在洛阳停留期间,两宫参观了关林与龙门。在开封停留期间,慈禧太后度过了67岁的生日(时称万寿节),正式废黜了大阿哥溥儁,并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谕旨,开始推行新政。

从停留时间、驻跸地点、行程距离等方面来讲,河南是此次回銮的重点区域,得到了两宫的特别关注。

官方祭祀

有幸获得两宫御赐匾额的,多是纳人国家祭祀体系的祠庙。在清代,官方对山月l河岳、古圣先贤、本朝名臣等,都建有专门的祠庙,供官方在春、秋二季进行祭祀。在体制内,有资格被官方祭祀的神抵,称为纳人祀典;其他在编制外的民间神祇,得不到国家认可,自然也不会有官方祭祀,更不会获得御赐匾额。

清帝出巡时,“圣驾所至及经过地方,岳镇海读,奏请秩祀,其余名山大月}及前代帝王陵庙,圣贤先儒名臣祠墓,在御道三十里以内者,奏请遣官致祭。历代名臣,以从祀帝王庙为断,其忠义卓越者,虽未配飨,亦请致祭。先贤先儒,以配飨从祀先师庙(孔庙)为断。国朝名臣,以人祀贤良祠为断。其未人贤良祠者,奉特旨乃举行”(《大清五朝会典》第16册,线装书局,2006年)。辛丑回鑾,虽在离乱之后,但大体上还是尊崇了这套祭祀礼仪。这种尊崇,除了表示朝廷重视,还有借祭祀山月}河读与古圣先贤,来彰显皇家的祭祀权力,暗示国家无恙,政府照旧运转的政治意义。

回銮沿途的名山大川,在河南境内主要是中岳篙山与黄河。八月初一,在预备回銮,事情千头万绪,忙得不可开交之际,礼部就建议祭祀华山与篙山。两宫随即发布上谕:“中岳篙山,著派陆润庠;西岳华山,著派李绂藻先期前往,择吉致祭。”(《清实录》第58册,中华书局,1987年)李绂藻为礼部左侍郎,陆润庠为礼部右侍郎。回銮途中路经的名山,以华山与篙山最为知名,祭祀等级也最高,故派李、陆两位侍郎分别提前去祭拜。

中岳篙山之外,论重要性,就要数黄河了。一则黄河是四读之一,二则两宫回銮,沿途最为艰险的挑战,莫过于渡河。因此,对黄河河神,两宫也给予了高规格的礼遇。在两宫驻跸开封期间,十月二十三日,派礼部左侍郎李绂藻为代表,致祭河渎之神。(《光绪朝上谕档》,第2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十一月初四,两宫从开封柳园口顺利渡过黄河,慈禧太后发布懿旨,给河神金龙四大王崇加封号,对水手赏银二千五百两。既彰显皇权的威严,也表示了皇家的感激与关怀,无论在神灵层面,还是在平民层面,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皇家的威权与合法性。

篙山、黄河之外,还有对历代名臣与先贤先儒的祭祀。九月二十日,两宫驻跸洛阳期间,“派礼亲王世铎,前往洛阳县周公祠暨宋二程子、邵子、司马光各祠拈香;派喀尔喀亲王那彦图前往洛阳县朱子祠拈香”(《清实录》第58册,中华书局,1987年)。洛阳是古都,周公、程颐、程颖、邵雍、司马光、朱熹等人,均为祔祀于历代帝王庙与先师庙(孔庙)的名臣与先儒,故派出亲王代替光绪帝前去拈香祭祀。

回銮沿途的官方祭祀,彰显了国家权力,稳定了地方秩序,端正了民间风俗,鼓舞了士庶人心,对战后秩序的恢复、人心的弥合有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御赐匾额,便与官方祭祀有关。

御赐匾额

如果说回銮沿途的祭祀,是为了彰显皇家权力,维护社会秩序,那么两宫的御赐匾额,则是将这种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两宫御赐匾额的处所,主要是名山大川、名臣先儒的祠庙。极个别的例外,是两宫自身有兴趣的人物或场所,如陕州大营村耆老、淇县东北高村等。下面就把御赐匾额列表展示,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据《(光绪)大清会典》卷三十五的记载,皇帝巡幸河南,要致祭的祠庙主要包括“篙岳,河读,卫水,周文王庙,汉光武帝、周世宗陵,名臣伊尹、周公、许远、吕蒙正、范仲淹、司马光、王曾、韩琦、岳飞等祠墓,先贤端木子贡、韩愈、程颢、程颐、邵雍、朱子、许衡等祠墓。又祭殷比干墓、关帝墓、晋嵇绍祠、唐颜真卿墓”。两宫的御赐匾额,也基本上在这一范围内。但因记载关系,今天仅有关林、二程祠、吕蒙正祠、开封文庙、比干庙、武穆祠、韩魏公祠七处留了下来。且仅关林、二程祠、吕蒙正祠、开封文庙与韩魏公祠的御赐匾额有文献佐证,比干庙与武穆祠御赐匾额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文献验证。其余场所,篙山中岳庙,周公、司马光、邵雍、朱熹等人的祠宇,有两宫明确派人致祭的记载,但没有关于御赐匾额的信息。特别是中岳篙山,按理说,规制与西岳华山一样,两宫专派两位礼部侍郎分别祭祀,华山留下很多御赐匾额,篙山竟没有一块留存下来,颇不合情理。有的祠庙,如许远祠在豫东商丘,许衡墓在豫北焦作,不在回銮沿途,故没有派人前去祭祀。

再比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十九日的《上谕档》中,保存有一份附单,详细列举了从开封起,直至安阳出境,两宫在河南境内后半程需要祭祀的相关祠庙,具体名单如下:

玉皇庙,古刹大相国寺,二贤祠(祀宋开封尹包拯、欧阳修),僧忠亲王祠(祀僧格林沁),殷比干祠(卫辉府汲县),宋韩琦祠(彰德府安阳县),宋岳飞祠(彰德府汤阴县),文庙,武庙,文昌宫,禹王庙,大梁书院(祀至圣孔子),游梁祠(祀亚圣孟子),明道书院(祀二程子),金龙四大王庙,黄大王庙,朱大王庙,栗大王庙,将军庙,风云雷雨庙,府城隍庙,太白金星庙(祷雨辄应),龙神祠,火神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

这份祭祀名单,共有26处祠庙,其中有御赐匾额的,仅有文庙、比干庙、武穆祠、韩魏公祠4处,所占比例很小;其他22处,有的可能是匾额没有保存下来,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御赐匾额。由此看来,对纳人祀典的相关祠庙来说,能获得两宫御赐匾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

现以洛阳关林为例,说明两宫御赐匾额的一般情形。九月十九日,在抵达洛阳后的第三天,两宫于召见军机大臣之后,辰刻即出宫,渴关帝陵,幸龙门、伊阙。进膳后,复幸香山寺,到未刻才还宫。(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因见关林破败,慈禧太后下懿旨,从内帑颁发银一千两给予修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十七日,河南巡抚张人骏上奏说:修缮关林,共花费白银三千两,除两宫赏赐一千两外,地方政府与士绅又筹银二千两。维修工程自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开始,于当年九月竣工,并“恭將御书匾额六方,敬谨悬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04辑,中华书局,1996年)。据此,两宫御赐关林的匾额,应是六方。上表引《洛阳关林志》记载,今天仅存三方。其余三方匾额的文字内容,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另外,两宫御赐给陕州大营村、巩义康百万庄园、淇县东北高村的匾额,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更多的是停留在民间传说的意向上,其真实性如何,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材料来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境内,除过韩魏公祠祭祀的韩琦以外,其他获赐匾额的几位,如关羽、吕蒙正、岳飞、比干,在小说、戏曲中的名声比在历史中更响,这也许是他们受到爱好戏曲、小说的慈禧太后青睐获赐御匾的原因吧。

总的看来,在河南境内,比起众多需要祭祀的祠庙,两宫御赐匾额的数量不是很多,密度不是很大。从上表的列举隐约可见,御赐匾额的密度与距离京城远近有关,离京城越远,御赐匾额越多;越接近京城,御赐匾额越少。如开封以西,匾额数量还比较多,开封以北,匾额数量逐渐减少。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从客观方面来说,开封以西的前半段回銮旅程,是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核心文化区域,先贤名儒祠宇多,需要祭拜处也多;相对而言,开封以北的后半段,名人祠庙要少一些,级别也要低一些。从主观方面来看,两宫刚开始踏上中原大地时,看景致处处新鲜,等到在开封驻跸一个多月,再踏上归途时,长距离旅行的疲惫,使他们的触觉不再敏感,渐有审美疲劳之势,加上归心似箭,一心想早些回京,再无雅兴御赐匾额了。

代笔者

按惯例,皇帝或太后御赐的匾额,一般由人值南书房的文学侍从之臣选择匾额内容,报皇帝选择圈定后,再由皇帝亲笔题写。遇皇帝年少,匾额过多,或其他原因,经皇帝允许,也可由擅书法的侍从之臣代笔。综合各种文献来判断,两宫在河南题写的御赐匾额,多数为陆润庠的代笔。

晚清刘声木的《苌楚斋三笔》卷六记载:“光绪壬辰(此处有误,实为辛丑,1901年),孝钦显皇后、德宗景皇帝由西安府回銮,凡经过各州县文庙,皆赏给匾额一方。时随跸南书房行走,只元和陆文端公润庠一人,自云沿途匾额四字,皆伊一人所拟,已将孙星衍、严可均同辑之《孔子集语》十七卷典故用罄。惟至中州时,拟上‘中天日月四字。沿途行宫狭小,无异君臣同处一室,亲见两宫点首称善,并加重圈。”据此,上表中所列两宫的御赐匾额,均为陆润庠代笔。可惜的是,他为河南各州县文庙所代拟代题的匾额,因时代变迁与文献记载缺失,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陆润庠是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把家属安顿在保定,取道直隶,奔赴西安行在。以加尚书衔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南书房行走,兼充经筵讲官。他的书法方正光洁,清华朗润,很受欢迎,甚至宫内的太监,也经常找他求字。清末军机章京高树《金銮琐记》第三首诗云:“早朝退值人砖庐,禁御萧闲一事无。宫监知予清睡醒,潜来请作扇头书。”诗注云:“退值人方略馆休息,有南书房太监来求书扇。言陆公凤石为书三百柄,似不及予书,可谓偏好矣。”这位在南书房当值的太监,利用职务之便,接近陆大人,请他书扇面,竟有三百余柄。可见陆的书法深受时人认可,由在南书房人值的他来为两宫代拟代写匾额,也顺理成章。

两宫回銮还都,虽是新败之后,但皇家的威仪,无论是出于礼仪,还是出于威风与排场,都要完整地体现出来。表现之一,就是对沿途纳人国家祀典的相关祠庙进行祭祀,并给一些祠庙颁发御赐匾额。这样做,可以向各位神祇告慰,大清国仍在,山河无恙;可以向天下宣示,两宫没有受到伤害,仍然牢牢掌握着祭祀的权力,掌握着国家。这样做,既展示了政府的权威,也安定了人心,端正了风俗,稳定了社会秩序。看似是小事,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辛丑回銮,是清帝最后一次长距离出巡,也是最后一次大批量地为祀典祠庙集中御赐匾额。十年之后,清朝灭亡,帝制结束,这种颁发御赐匾额的形式,也就成了绝响。

猜你喜欢

匾额河南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不能遗忘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