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祠堂文化
2018-12-18张文锋
张文锋
千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远离中原故土,颠沛流离,一路跋涉往南方迁徙。在漫漫的迁徙路上,客家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
为了防御自保,客家人一般是按姓氏建筑围屋过聚居生活的。每一座围屋必定有祠堂。祠堂是赣南古建筑的标志物,也是耀眼于赣南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祠堂是客家人崇先敬祖的重要场所,是客家人居住地最显著的建筑。一般来说,祠堂越大,显示这个家族的人口繁多,人丁兴旺,所以祠堂也是客家人姓氏地望的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客家履迹里,凝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祠堂文化。
有趣的堂号
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堂号(也叫堂名)。堂号是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志,家族兴旺繁衍的象征;是客家人寻根溯源与崇敬先贤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纽带作用。从地域上说,客家人祠堂的堂号大多源于发祥地,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为祠堂的名号,以缅怀先祖,怀念故乡。如张姓的清河堂,就是源于张姓发源地清河县。为不忘先祖,张姓的客家先民建祠堂就以清河作堂名,有一副堂联曰:“两铭世德,百忍家声。”赵姓的天水堂、叶姓的南阳堂、凌姓的荣阳堂等,都以发源地的地名为祠堂的堂号,其意就不言而喻了。当然,有的祠堂也会以先祖的功业、德行、官爵、著述为根据取名,这叫纪念堂号。
设计迥异的建筑风格
一个家族要保留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必须建祠堂,因此,庄严的祠堂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根脉,象征着一种规制和威严。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圣地,是家族的荣耀,是祖先的功德。
客家人是过围屋聚居生活的,一座座围屋青砖白瓦,高墙大院,散落于古老的乡村,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磅礴雄浑,引来八方来客驻足惊叹。像江西龙南的关西新围、定南的虎形围、广东河源的苏家围、广东梅州的围龙屋、福建龙岩的土楼,不但留有中原建筑的遗风,还独具客家地域特色。
客家祠堂的建筑,在用料方面是很讲究的,要用上好的青砖,用粗、直、结实的木料。祠堂是砖木结构,飞檐斗拱,两根浑圆的柱子立于大门两侧。门楣上方都有文字,两边贴对联,显示的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习俗。
一般情况下,客家人的祠堂共分三进,上、中、下厅堂,中间辟有天井。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散落在民间的皇宫”的龙南关西围屋的布局为九栋十八厅,如此气派的建筑,凸显的是这个家族地位的显赫。
在客家祠堂中,上厅是最重要的,象征着家族权威的重要场所,一般都会供奉先祖的牌位,被认为是祖先的灵魂所在,因而也叫“灵位”。灵位安放是有规矩的,神龛正中间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的出仕者,德泽于民的始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偏殿、侧室。
祠堂的门前都会有一口池塘,岸边杨柳依依,是祠堂最亮丽的风景。祠堂门前的池塘学名叫伴池,伴池是中国古代修建在孔庙大成殿前的一种水池的名称,呈半圆形。为什么客家祠堂前的池塘也叫伴池呢?据老辈人说那是为了辟邪。依我看,在祠堂门前挖一口池塘是为了防火,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客家先民的智慧所在。
崇先报本的文化积淀
龙南县渡江镇象塘村有一座有名的祠堂叫荷恩堂,始建于明代正德辛未年(1511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荷恩堂坐北朝南,占地2000余平方米。整座祠堂四栋建筑,左右两侧为主墙体,高达15米有余。青砖到顶,墙体坚固。飞檐上有走兽饰物,似腾空欲飞,可谓巧夺天工。
荷恩堂正大门两根方形石柱上有一副楹联:“荷宠承麻仗祖宗在天之福;恩明谊美卜子孙奕世其昌。”四进石柱高5米,其陰刻一联为:“象水本源清四派分流喜我公开其先路;龙图家学旧一经垂训愿同族绍厥前徽。”
文化习俗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家庙,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视为血缘崇拜的圣殿。
在祠堂里举行宴会的时候,上厅、中厅主要安排男性,下厅安排女性和孩子。每年的大年初一,客家人都会在祠堂举行宗族聚会。一大早,大红蜡烛在祠堂燃起,先是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然后在祠堂聚餐。
祠堂里举办的白事也是相当隆重的。村子里的老人过世了,都在祠堂里办丧事,从入殓到出殡,整个流程极为庄重,风风光光地把去世的人送上山,入土为安。
在江西赣南一些地方,大年初一还会在祠堂放添丁炮。“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所谓放“添丁炮”,就是头一年新生了男孩的人家都要到祠堂燃放鞭炮,请喝“添丁酒”,以庆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祈祷先祖保佑延续香火,家族人丁兴旺。
除此之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人们还会给祠堂敬上香火,缅怀先人的功绩,祈求得到先祖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