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在普外科患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2018-12-18王小苗
王小苗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 儿科, 陕西 汉中, 723000)
疼痛和心理是普外科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疼痛可引起患儿一系列生理应激和心理变化,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同程度影响其生理功能和疾病转归[1]。音乐疗法是音乐、心理学和医学三大领域交叉渗透的产物,其通过音乐特有的频率、声压和节奏调动人的精神感应,达到调节情志、校正心理的效果[2]。随着现代治疗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音乐疗法(MT)在术后镇痛、修正术后心理等方面越来越受关注[3]。本研究探究其在普外科患儿术后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普外科患儿12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需要进行普外科手术者; 年龄5~14岁; 无沟通、认知障碍性疾病; 患儿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 合并听力障碍性疾病或其他感觉异常者; 通过协助仍无法完成本研究量表调查者; 具有专业音乐训练经历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64例和MT组64例。常规组男31例,女33例; 年龄4~14岁, 平均(8.86±4.79)岁; 腹部手术32例,颅脑手术17例, 其他手术15例; 住院时间5~24 d, 平均(15.56±5.76) d。MT组男34例,女30例; 年龄4~14岁,平均(9.10±4.46)岁; 腹部手术35例,颅脑手术16例,其他13例; 住院时间7~26 d, 平均(16.43±6.34) d, 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与术后护理。术前护理中,注意提醒患儿及其家属注意患者饮食、休息和用药。术后定期监测患儿体征指标,若出现不良事件,及时处理; 对于术后行动暂时不便的患儿,勤为其擦拭身体、更换衣物,保持创口干燥,避免感染; 术后关注患儿情绪心理变化,及时疏导,采取药物和自我忍耐法等多种方式综合镇痛; 指导家属对卧床患儿进行定期按摩,防止褥疮; 在患儿耐受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
MT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以音乐疗法进行术后护理,干预时间为患儿入院至出院。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制定计划: 治疗师对患儿心理状态及特征进行全面评估,询问患儿及其家属情况,了解患儿的音乐爱好类型,根据其心理状态、应激特点和外科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音乐疗法计划。依据音乐对人的作用不同,将其分为镇静性、解郁性及兴奋性3大类型,镇静性音乐如《春江花月夜》、《肖邦的圆舞曲》等,解郁性音乐如《匈牙利圆舞曲》、《春天来了》等,兴奋性音乐如《狂欢》、《娱乐生平》等,根据不同患者的性格特点针对性的播放音乐。② 被动式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前,保持病房安静,患儿可采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治疗师及家属与患儿进行15~30 min的交流,鼓励患儿回想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根据交流时患儿展现的情绪不同,使用MP3或音响播放不同类型音乐,音量60~80 dB为宜,每次播放30~60 min。对于久哭不止的患儿可播放《溜冰圆舞曲》等轻松活泼的旋律,协助其摆脱悲伤情绪。③ 主动式音乐疗法: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儿学习弹奏乐器,在弹奏过程中体验音乐。患儿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治疗师不定时组织患儿演示学习成果或举行简单演唱会。④ 混合式音乐疗法: 在术后镇痛和康复运动中,治疗师可指导家属学习音乐按摩疗法和音乐运动疗法,在按摩或运动时选择适宜音乐,舒缓情绪。以上音乐疗法可在患儿情绪失调时随时进行,但应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1.3 观察指标
① 镇痛作用: 于患儿术前、术后24 h及经音乐疗法干预完成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4]评价患儿疼痛,总计10分,其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② 生理指标: 监测2组患儿术前、术后24 h及音乐疗法干预后24 h心率、血压变化。③ 焦虑抑郁状态: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5]评价患儿焦虑状态,该表由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组成,分数与焦虑度成正比关系;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6]评价患儿抑郁程度,总计30分,分值与抑郁程度成正比关系。④ 睡眠与疲劳: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儿睡眠质量,总计21分,分数与睡眠质量成反比关系; 采用Flinders疲劳量表(FFS)评定患儿疲劳度,总计31分,分数与疲劳度成反比关系[7]。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疼痛比较
术后24 h, 2组患儿的VAS分数均显著升高(P<0.05); 音乐干预后, 2组患儿的VAS均显著降低(P<0.05), 且MT组音乐干预后VAS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比较 分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术后24 h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儿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比较
术后24 h, 2组患儿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升高(P<0.05); 干预后, 2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 且MT组干预后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 2组STAI、CESD比较
干预后, 2组S-AI、T-AI、CESD均显著下降(P<0.05), MT组干预后S-AI、T-AI、CESD得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2 2组患心率、血压生理指标比较
与术前比较 ,*P<0.05; 与术后24 h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表3 2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比较 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2.4 2组PSQI、FFS比较
干预后, 2组PSQI、FFS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 MT组干预后PSQI、FFS得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匹兹堡睡眠指数、Flinders疲劳量表比较 分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与常规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创口疼痛、牵扯疼痛及心理疼痛是普外科患儿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其中心理性疼痛放大生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使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术后恢复效果[8]。
音乐疗法以音乐为干预媒介,通过患者在音乐体验过程中的动态关系作用于大脑右半球,达到系统干预生理节律和心理情绪效果的护理方法[9]。《黄帝内经》指出,人体五脏对应五音,因此,音乐可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起到正心作用,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3大类: 一是音乐唤起患者审美共鸣,转化消极情绪,减轻应激; 二是音乐作为生理、物理场的物质能量,引起人体生物波和谐共振,从而影响器官活动; 三是音乐作用于垂体、下丘脑,增强神经细胞兴奋,促进有益物质分泌[10]。本研究将音乐疗法用于普外科术后患儿的护理,发现患儿疼痛感、心率和血压均显著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和疲劳感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更优。给予音乐疗法后,患儿对疾病的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中,心理性疼痛减轻,不良情绪得到纾解,从而降低疼痛指数和焦虑、抑郁程度。
作为外源性振动源,音乐与生物波产生共振,调节心率、血压等生理体征[11]。观察患儿术前及术后24 h的心率、血压情况可见,2组患儿心率、血压均高于正常稳定水平,说明患儿对手术产生了生理应激,而音乐相当于心灵治疗师。有报道称, 0.5 h的音乐体验效果约等于口服10mg镇静剂[12], 故MT组患儿实施针对性音乐疗法干预后,患儿疼痛感减轻,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更接近正常水平,说明音乐疗法有利于促进患儿生理、心理应激水平显著改善,与瞿春华等[13]的报道结果一致。此外,本研究MT组患儿干预后疲劳程度和睡眠质量均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音乐疗法有助于患儿心理状态的良性转变,进而促使患儿疲劳度下降,睡眠质量转好。分析原因,这主要与音乐的细胞兴奋作用等有关,神经细胞兴奋有助于促进五羟色胺等调节情绪因子表达,进而转化负性情绪,减轻应激反应,改善睡眠,进一步表明,音乐疗法作为非药物性的干预手段,可通过影响人的深层意识,改变人的情绪状态,且无任何不良作用,不引起任何并发症,具有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14]。可见,音乐疗法在普外科术后护理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