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及MRI特征分析
2018-12-17段大兵
段大兵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6)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是极为少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1],发病率不足恶性肿瘤的0.9%,易误诊为肾上腺腺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等[2],术前明确诊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PAL的CT及MRI的图像特征,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例PAL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60岁,平均(45.2±3.5)岁;病程 2个月~1年。临床表现为腹痛5例,血压升高1例,乏力3例,低热伴食欲不振1例,2例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肾上腺功能均正常,其中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例化疗后LDH恢复至正常水平。
1.2 仪器及方法 CT扫描采用宝石CT Discovery 750 HD,扫描参数:120 kV,250 mA,层厚、层距均为10 mm,螺距1.0,肾上腺部位采用3 mm薄扫。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L),剂量80~100 mL,注射流率 2.5~4.0 mL/s,分别于注药 23~28、40~58 s及3 min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MRI扫描采用Siemens Verio 3.0 T MRI扫描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扫查序列包括FLASH横轴面T1WI(TR 140 ms,TE 2.46 ms),HASTE 横轴面 T2WI(TR 1 400 ms,TE 94 ms),HASTE 冠状面 T2WI(TR 1500ms,TE 97ms)。轴面扫描层厚 8mm,层距 2mm,冠状面扫描层厚6 mm,层距1 mm。增强扫描使用MRI专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流率 2.0~2.5 mL/s,剂量 1~2 mL/kg 体质量,团注后20 s开始轴面连续扫描,延迟2~3 min行冠状面扫描。
2 结果
12例(14个病灶)中,单侧10例(右侧6例,左侧4例),双侧2例。手术切除2例,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10例,病理及免疫组化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弥漫大 B 细胞型10例,T细胞淋巴母淋巴瘤2例。
2.1 CT表现 肿瘤呈类圆形8个,椭圆形2个,多结节相互融合4个,最大横截面6 cm×8 cm~15 cm×18 cm。CT平扫表现呈边界清晰的均匀等、低密度,CT 值 24.2~35.6 HU(图 1a),2 例伴液化,其中8个病灶表现为等密度,稍低密度6个,其中密度均匀者10个,不均匀者4个,病灶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12个病灶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 28.5~37.0 HU(图 1b,1c),2 个病灶中度强化,CT值38.5~44.5 HU;静脉期12个病灶仍呈轻中度强化,CT值 35.8~63.5 HU(图 1d),2个病灶强化减弱,延迟期强化均减弱。2例侵犯同侧肾脏及血管,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余均无肾上腺外转移。
2.2 MRI表现 MRI扫描8例(病灶9个),与背部肌肉相比T1WI呈等信号4个,稍低信号5个(图2a),T2WI均呈高信号(图 2b,2c),DWI示病灶弥散受限,均呈高信号。7个病灶边缘较光滑,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晰;2个病灶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同侧肾脏上极,包绕肾门及下腔静脉。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6个,中度强化3个(图2d);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PAL起源于血管周围的未分化多潜能间叶细胞,属结外淋巴瘤,病理类型多为NHL,且以B细胞和T细胞型多见,不伴淋巴结增大,无同细胞型白血病和结外器官受侵[3]。PAL临床罕见,以40~60岁高发,患者多因发热、腹痛、乏力、食欲不振或腹部触及包块就诊,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肾上腺功能不全。PAL的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1]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减退、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爱博斯坦-巴尔病毒(EBV)与大多数免疫抑制患者发生B细胞淋巴瘤有关,其他与B细胞淋巴瘤发生有关的病毒有人类疱疹病毒8和肝炎病毒C。不伴淋巴结及肝大、脾大的肾上腺区软组织团块,尤其伴不明原因发热和(或)LDH升高时,应警惕PAL的可能。部分PAL对化疗非常敏感,正规化疗后肿块可在短时间内明显缩小,因此及时诊断非常重要。本组病理证实均为NHL,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
3.1 CT及MRI特点 PAL可单发,亦可多发。肿瘤体积多较大,表现为肾上腺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团块影,<10 cm者形态多规则,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0 cm者形态不规则,病灶长轴与肾上腺长轴一致并沿肾上腺铸形生长,较有特征性[4]。CT平扫和T1WI上肿瘤密度或信号与肝脏相近,呈等或稍低密度(信号),T2WI均呈高信号,平扫CT值稍低于肝脏或脾脏密度,多数在40 HU以上[5],密度多均匀。本组8个病灶表现为等密度,稍低密度6个,其中密度均匀者10个,不均匀者4个,病灶内均未见钙化。本组2例伴液化,CT或MRI表现为混杂密度(信号)。CT、MRI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均减弱,说明PAL为乏血供肿瘤。肿瘤强化较均匀是PAL的特点之一[6]。肾上腺与肾脏同位于肾周内,因此部分肾脏亦可受累,本组1例侵犯同侧肾脏,表现为患侧肾脏肿大,但皮髓质结构分界仍清晰,密度低于对侧肾脏,未见具体肿块或异常强化影,这与其他恶性肿瘤的肾脏转移表现形式不同[7]。较小的肿瘤可保留肾上腺形态,较大的肿瘤可包绕或挤压肾上极、肾门或相邻的血管。肿瘤早期对周围组织无侵蚀或破坏,晚期可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血管、肾脏、腰大肌、脾、胰腺粘连[8]。本组1例病灶包绕肾静脉。
3.2 鉴别诊断 PAL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该病以NBL为主,肿块密度亦较均匀,但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常累及同侧肾脏及腹膜后淋巴结。②肾上腺转移性肿瘤,常为双侧发病,基本为多发病灶。CT平扫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常见,肿瘤边界不清,强化方式与原发灶相似或呈环形强化。③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瘤体积大,单侧发病为主,边界清晰,与PAL在形态上相似,嗜铬细胞瘤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液化坏死部位无强化。嗜铬细胞瘤多为功能性,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为其特征性表现[9]。④神经源性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居儿童腹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肾母细胞瘤[10]。肿瘤密度不均匀,低密度液化坏死多见,可伴斑片状或沙砾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而PAL罕见钙化、强化程度低于前者。
综上所述,PAL 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体积较大,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呈乏血供肿瘤表现,钙化、淋巴结增大和结外器官受侵罕见。熟练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术前诊断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