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畜牧业饲草料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12-15李存花
李存花
摘 要:在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群众对于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畜牧业也因此而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可是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饲料草问题却在土地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变得越发的严峻,而本文也是就畜牧业饲料草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畜牧业;饲料草;发展问题;对策
在2015年,我国中央部门就曾在“一号文件”之中明确的提到:“要加快草牧业发展,积极开展‘粮改饲及种养结合试点,以此来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等结构的和谐发展。”在提出这一任务之后,我国农业部门也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开展了粮改饲、草牧业试点,这也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潜力。可是畜牧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环境下,对于饲草料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而就目前我国饲草料实际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还是不够合理,种植模式单一、产业化水平也较为低下,这也直接制约了我国畜牧业发展。
一、畜牧业饲料草发展存在的问题
1.草产品结构与种植模式单一
现如今,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优质饲草,而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优质的饲草品种则十分的少,在种植结构模式上也十分的单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饲草料产品结构也就自然较为单一,像是现如今市场上常见的饲草料产品就是草颗粒、草块、草捆以及草粉等这一系列初级的产品,使用效率、附加值都可谓是十分的低下,再加上饲草料收货、调制、加工等技术也十分的落后,我国饲草料自然而然也无法得以有效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科学
饲草料发展本身就兼顾畜牧业“粮―经―饲”的三元结构,在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以及保障我国生态效益上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地提高畜牧业饲草料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畜牧业粮食产量,还能为畜禽提供较为优质是饲料,同时有效的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是,就实际发展现状来看,饲料作物结构经常会被忽视,在这种产业结构不够科学的环境下,我国畜牧业饲草料自然而然也就无法得以发展。
3.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就目前我国畜牧业饲草料发展现状来看,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也是较为显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产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管理粗放、加工设备简陋、产品质量不高等方面。在这种现状之下所生产出来的饲草料自然而然也就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这样也就无法有效环节饲草料短缺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畜牧业饲料草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饲草料的认识
要想有效的促进畜牧业饲草料发展与进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提高人们对于饲草料的认识,让人们真正意识到饲草料对于畜牧行业的促进作用,因为只有真正意识到饲草料发展的经济以及生态功能,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畜牧业饲草料建设之中。具体而言,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摆脱饲草料的附属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将饲用作物发展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真正将饲草料加工、生产、产品等多方面进行商业化生产,这样也就能够促使饲草料生产经营变得更加的产业化。除此之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以此来有效的促进草牧业发展,从而也就能够改善畜牧业供需矛盾,促进饲草料的健康发展。
2.积极开拓草产业市场
要想有效的促進畜牧业饲草料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积极开拓草产业市场,以此来有效的解决草产品结构与种植模式单一等问题,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具体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在传统草畜环节之中加入草产品生产环节,将草产品加工有效的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也就能够促使我国畜牧业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草产品生产以及经营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与调整,积极使用先进技术来加强饲草料的开发与研究,以此来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饲草料,这样也就能够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3.构建出饲草料储备库
要想有效的促进畜牧业饲草料发展,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构建出饲草料储备库,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地保障饲草料产品质量,还能对饲草料产品进行集约化管理,从而也就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饲草料的经济效益。比如说,在我国比方地区冬春季十分的长,假设还发生雪灾亦或者是饲草料短缺的现象,饲草料储备库就能够及时的解决缺少饲草的现象,这样也就能够减少畜牧业的经济损失,让畜禽能够得以健康生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地区所存在的天然草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饲草料,可是在畜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饲草料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牲畜饲料长时间都是依赖于外购,这也直接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本文也就畜牧业饲草料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促进我国畜牧业饲草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爱荣, 肖占伟, 王彦华,等. 浅谈河南畜牧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2(5):3-8.
[2] 鞠强. 浅谈畜牧业转变趋势及发展建议[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 3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