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2018-12-15王淑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三农乡村振兴发展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蚕桑产业;发展

近年来,太极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完善蚕桑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举全乡之力做大做强蚕桑产业,蚕茧产量保持增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蚕桑产业成为全乡农户增收的骨干产业。

一、基本现状

1.蚕桑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乡建有桑园7000余亩,其中优质桑园面积4500亩,分布在7个村,36个组,养蚕户400余户。已建成小蚕专用共育室25个,共育率达到了100%;室外养蚕大棚1100多个,实现了蚕台省力化养蚕;推广纸板方格簇40多万片,良簇率达到了100%。2018年7个村(居委)共调进良桑苗63万株,新栽植桑园面积1050亩,全年养蚕7500张,可收购蚕茧6000担,同比增长14%,养蚕户400余户,蚕农售茧收入1125万元,蚕农户均收入28125 元, 同比增长16%和19%。蚕茧产量位居全区第一。

2.蚕茧生产质量较高。全乡小蚕共育面达100%,养蚕无病率达95%,养蚕单产达到41公斤,干茧上车率达到95%,解舒率达到72%,茧丝长达1200m。

二、优势分析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太极乡位于黔江西南部,全乡幅员面积64.04平方公里。境内具有温和湿润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4℃,近3年平均降水量为1197mm,海拔为500m至900m,以其得天独厚的土壤、光照、氣候等自然条件,生产出的蚕茧丝长,单产、解舒率、干茧上车率特别高,曾多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彰。

2.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乡党委政府针对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研,积极探索蚕桑产业发展之路。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始终将蚕桑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举旗产业,用心、用情、用智慧抓好。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村(居)“两委”职责,乡党委政府和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细化责任,做到层层抓落实,事事有人管,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宣传用活扶持政策。抓住国家扶贫攻坚这一有利契机,以区政府《关于蚕桑产业扶持政策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充分整合资源的突破口,结合我乡实际,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办法。三是抓好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服务。蚕桑是集种、养殖于一体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饲养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在发展蚕桑产业的过程中,如何让农户又好又快的掌握养蚕技术非常关键,针对这一实际,依托区蚕业管理总站和区蚕业公司技术力量,认真抓好蚕桑技术培训,让蚕农掌握养蚕技术,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群众做好桑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依靠科学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

3.蚕桑产业效益可观。一是投资小、周期短。建设优质桑园的桑苗款由区政府投入,养1张蚕成本仅400元,栽植当年可养蚕;二是效益高、风险相对小。据对养蚕5张以上的农户调查得知,养蚕的经济收入高于粮油1.2倍;三是有黔江区蚕业公司、双河丝绸厂龙头企业作后盾,确保蚕丝产品市场基本稳定。

4.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增收。据调查,我乡从事养蚕的劳动力基本在40岁以上,是蚕桑生产的主力军。按照40-60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每人养蚕5-8张计算,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能够满足年养8000张 (理论上计算)的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

1.蚕桑生产水平低,科技推广仍感乏力。我乡桑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多桑少养蚕现象突出,究其根本原因:养蚕设施较为落后,省力化程度不高,桑园管理初放且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同时,我乡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以老弱病残居多,养蚕明白人少,桑园管理初放,科学管理意识差,科技推广乏力。

2.蚕桑产业覆盖率低,经营规模小。全乡养蚕户400余户,仅占总农户的12%,年养蚕20张以上的大户41户,仅占养蚕户的10.25%。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分布零散,“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成本高,没有成为家庭的支柱产业。50—150亩的户,劳力、设施等皆不配套、导致桑树资源闲置,产业发展缓慢。

3.基础设施不配套,栽桑养蚕成本增大。近年来,我乡在加强栽桑养蚕基础设施方面,正在不断改善,但离产业发展和农户的需求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蚕桑重点村300亩以上集中成片桑园面积,通往桑园的耕作路、 桑园的排水沟和用于管桑养蚕的蓄水池等方面的建设差距较大。桑园施肥、治虫、采摘桑叶及桑叶运输极为困难,尤其是大户,每天需要的桑叶量在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喂养很难得到保障。

4.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多数农户还没有真正把蚕桑产业当成一项重要产业来抓,没有把蚕桑当作庄稼来办,其桑树栽植面积在10亩以下的农户占40%,零星分散,桑园管理粗放,养蚕的效益不明显。 每季养蚕在1张以下的农户,产茧35公斤,养蚕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没有真正形成家庭经济收入主导产业。

四、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

1.坚定信心、统一认识。蚕桑生产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刻,必须坚定信心,统一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领导力度、宣传力度、基地建设力度,打牢基础,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地开展蚕桑生产工作。要努力提高蚕桑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千担村为基础、以养蚕大户为示范、以科学养蚕为支撑,努力增加总量,提高质量。要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来抓,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来抓,作为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

2.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巩固夯实桑园基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的原则,巩固发展7个蚕桑基地村(居),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的发展要求,建成一批规模大、质量优的蚕桑生产基地。做到“四个转变”,即:在生产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零星分散向重点乡镇、村发展转变;在经营规模上由过去“饭上搭菜”当作副业向适度规模培育专业大户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茧质增效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过去偏重行政手段向注重经济手段、效益驱动抓基地示范引导转变。

3.快速推进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发展蚕桑生产上,零星、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就只能是低效益的发展。只有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发展之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一般农户的桑园面积不低于10亩,季养蚕在4张以上,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对条件较为成熟农户的桑园流转规模掌握在20-50亩左右为宜,只要管护到位,年养蚕收入可实现5万元以上,这对一个农村普通的家庭就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性就会自然增长;同时,唯有专业化之路和稳定的效益,才能推动蚕桑生产稳定向前发展。

4.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养蚕效益。一是争取区蚕业管理总站的大力支持,主要是在栽桑、管桑和养蚕新技术、桑蚕机械化、省力化实用技术方面的示范和推广;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蚕水平。按照全乡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同时配齐乡蚕桑技术人员,对行业技术人员,提高行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激发行业技术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制定全乡蚕桑生产技术年度培训计划,对抓蚕桑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入户到位率。完善区乡、居(村)和蚕农科技服务体系,配齐一线蚕桑技术员,确保重点时段、重点环节、 重点区域的入户指导到位。

总之,太极乡发展蚕桑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和创新服务供给为重点,积极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现代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淑华(1981—10—)女,汉族,重庆市黔江区人,大学本科,中級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气象预警信息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三农乡村振兴发展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