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发展脉络探析
2018-12-15张玉清
摘 要: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中的理论流派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到了20世纪中叶,在社会学中的理论观点中占主导性位置,到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脉络做一梳理,着重对思想起源,理论的初步形成等阶段作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呈现,而这些阶段是以社会学家对功能主义的不同见解,不断完善划分的。
关键词: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起源;发展;分化;衰落
帕森斯所编著的《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可以说为结构功能主义奠定了基础①。因此,在当代社会学界,大多数人认为帕森斯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最初提出者,认为把帕森斯称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集大成者也不为过。通常情况下,他的理论被认为在整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1 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
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类比是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但是这种类比方法最初的来源是社会学的古典学者。比较典型的就是孔德在他的著作中就专门使用了生物学概念去解释社会。他认为一个社会是由无数个像细胞一样的家庭组成,它的实际器官就是各种各样的城市和社区。由此可以看出,孔德的有机体类比观点是相当鲜明的,而且,他的这一类比方法对后来的社会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一位社会学家斯宾塞则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他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发展历程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其结构体系呈现出分化与合作的特征。不仅如此,斯宾塞还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结构功能主义的开创者就是孔德和斯宾塞。
2 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初步形成
从整个社会学史来看,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常被视为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真正奠基者,其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因为帕森斯等后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迪尔凯姆的结构功能主义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
迪尔凯姆的贡献在于首次将功能分析方法和因果分析方法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且区分了功能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差别,通过实际研究和统计分析证明了功能分析的重要性。社会学家默顿在发展功能分析方法时提出的显功能与潜功能的划分就吸取了迪尔凯姆的这个观点。更重要的是迪尔凯姆所提倡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以及重视社会整合、社会稳定、社会秩序都对现代功能主义产生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迪尔凯姆才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真正创
始人。
之后的拉德克利夫·布朗则深受迪尔凯姆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他主张社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功能分析是不能离开结构分析的。并且拉·布朗认为一种文化现象所具备的特定功能主义是它满足了一种整体的需要,而不是这一现象满足了那种人的需要。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拉·布朗又假设性的提出了功能统一性,这一假设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的统一体,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要相互配合、协调
一致。
3 帕森斯继承并创新发展了传统结构功能主义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跟意大利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在托帕森斯继承和发展传统结构功能主义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韦伯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韦伯分析社会结构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他关于“社会行动”的深刻见解。除此之外,帕累托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却对帕森斯也有重大影响,尽管帕累托不能算作功能主义者。
在帕森斯看来,行动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只是其中之一,其他3个子系统分别是人格系统、行为有机体系统以及文化系统。对于社会系统来说,其基本结构就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的存在社会系统需要满足四个功能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适应。就是要确保系统能从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而且能够在在系统内部进行分配。第二个条件是目标达成。不仅能确定系统的目标而且能确定每个目标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每个目标。第三个条件就是整合。让构成系统的每个部分部分能够相互协调,从而使得系统成为一个发挥功能的整体。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潜在模式维系。主要是能够让社会共同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能维持一个基本的模式,并且使这个基本模式在系统内部能够常态化,制度化。而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四种功能也需要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模式托管系统和社会共同体系统。以上功能在社会系统内部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而在社会互动中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其中金钱、权力、价值承诺和影响则充当了交换媒介。这种交换则使社会秩序实现了结构化。对于社会系统帕森斯认为应该是趋于均衡的,该系统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是因为满足了四种必要功能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基本可以归结为一个结论,即自我调节的均衡系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帕森斯的理论其实也是承袭了前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超越。
4 默顿结构功能主义超越了帕森斯的理论
虽说默顿和帕森斯的思想风格迥异,但是他们被并称为功能主义的巨子。帕森斯的理论以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统一的“大理论”。而默顿的研究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也就是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社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因此,默顿被称为“经验功能主义者”。默顿以批评的态度认为以前的功能主义理论中存在三大错误:首先,批评了功能同一性观点,即认为社会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作用是不正确的。他认为,现代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全社會的功能,很多东西仅仅对社会的某个部分具有功能。其次,批评了功能普遍性观点,也就是社会的所有活动或仪式都完成了某些对社会有益的功能。但是,在默顿看来并非如此,他认为,有些活动或仪式对社会的某些部分具有功能,但是对社会的其他部分未必具有功能,相反的,可能是负功能。第三是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认为某些制度是不可替代的。默顿则认为,如果功能性前提相同,就可以被一些可以互相代替的社会制度满足。
而提出显功能和潜功能这两个重要概念是默顿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杰出贡献。其中显功能指的是那些容易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人们可以预料到的功能。潜功能指的是那些不易为大多数人所认识的,不明显的、不为人们所预料的功能。可以说他的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超越。
5 结构功能主义的衰落和分化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西方社会学界经历了一段鼎盛时期之后逐渐开始从走向衰落,到了60年代他的学派内部甚至出现了分化。帕森斯理论之后出现的理论主要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本土方法论、现象学社会学等,这些理论跟帕森斯理论的某一方面是对立的,它们对帕森斯理论的某个方面进行了否定甚至批判。其中,冲突理论通过批判帕森斯理论中的“秩序问题”来找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帕森斯过于肯定系统中的稳定性,过于强调文化系统的重要性和内化中“非理性”因素的错误。
交换理论则批判帕森斯过于重视规范行为和心理内化,不承认帕森斯“集体秩序”的先天合理性,这一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协议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它在重实用主义的美国社会中产生,吸取了古典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和功能人类学的观点,继而又引入了齐美尔冲突论、马克思辨证冲突论的精华。
符号互动论虽然接受了帕森斯理论的一些观点,把约束个体行为的规范因素看得很重要,但它强调个体的能动性,符号互动论受到布鲁姆对米德理论解释的启发,把个体之间的协议过程描述为自我表现的载体。
现象学和本土方法论强调个人对文化系统发展过程的贡献,它一方面以胡塞尔的理论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与帕森斯理论相抗衡,最后只能将研究视野缩小到去解释对生活和集体中的工具性因素和经济因素。
以上这些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观點:冲突比秩序更重要,个体在互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比个人的文化因素更重要,结构化的文化规范比实际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别更加重要,社会科学理论的唯一宗旨是进行道德批判,而不是进行科学解释。
总体来说,结构功能主义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了它所经历的一系列过程,虽说到了60年代以后它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思想和方法仍被当今许多社会学家所使用,而且到现在为止,它的影响对社会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注释
①[苏]安东诺维奇.资产阶级社会学理论,转引自:国外社会学参考资料[]198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2]张春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月第16卷第4期.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设.
作者简介
张玉清(1983-),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200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白银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