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悲剧》教学纪实与反思

2018-12-15李林全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凡卡小提琴幻想

李林全

教学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

教学目标:

1. 通过关注结局,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考。

2. 体会主人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美好,理解美好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3. 激发学生对悲剧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注结局,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很多人说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像一棵结了许多快乐果实的树,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童年记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也有三个孩子,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个故事的结局。

师:同学们,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童年,你们想用什么词呢?

生:悲惨,凄惨……

师:是啊,他们的童年和我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就是一幕幕的悲剧,他们都有着不同的遭遇,他们的不幸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们在阅读中,找到了哪些不幸的画面。注意在交流的过程中,先用一句话概括你在哪儿看到了什么样不幸的画面,或者读一读让你觉得不幸的关键词、句。再谈一谈你觉得不幸的理由。

(生讨论。)

二、 寻找不幸的画面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交流交流,你们看到了哪些不幸的画面?我们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说起。

生:小女孩的拖鞋是妈妈留给她的,说明了小女孩家庭十分穷苦,而小女孩在雪地中赤脚走路,更加体现出小女孩命运十分凄惨。

师:是啊,家境的贫寒,天气的寒冷对于小女孩而言是一种不幸。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还有谁也没买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她一个硬币。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小女孩很穷,只能卖火柴,而且還卖不出去,更是雪上加霜。

师:这仅仅是天气的寒冷吗?

生:还有人情的寒冷。

师:人情的冷漠,对小女孩而言是一种不幸。

生:我找到的关键词是“不敢”“打她”“最大的裂缝”“破布”,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家里很冷,也很贫穷,没有钱修房子,也可以看出小女孩的可怜和无助。

师:不仅家境贫寒,而且还没有父母的关爱。这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啊!

生:文中写到小女孩十分美丽。但是小女孩饥寒交迫,没有闲暇时间顾及自己美丽的容貌,进一步说明了小女孩十分可怜。

师:其实小女孩顾及的是什么呢?

生:自己的温饱问题。

师:不仅天气寒冷,而且吃不上一顿饱饭,寒冷加上饥饿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饥寒交迫。

师: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中,不幸的是自然环境的寒冷,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冷漠,可以说,整个世界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冷酷无情的。那么,在《凡卡》这课中,你们又看到了哪些不幸的画呢?

生:请大家翻到75页第8自然段,这里可以看出凡卡在当学徒时常常受欺辱。对凡卡来说这种日子是苦难的,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他十分渴望回去,与爷爷相依为伴。

师:你说在这段文字中凡卡受到别人的欺辱,他都受到谁的欺辱?

生:受到老板和伙计的欺辱。

师:不仅老板欺辱他,连和他一样身份地位的伙计也欺辱他,老板是怎么对他的,文中用了哪些动词?

生:揪,拖,揍,戳。

师: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比比皆是,多么悲惨的生活啊,这样的生活,用凡卡的话来说,简直是连——

生:狗都不如!

师:凡卡的不幸,是老板非人般的虐待,是无尽的黑暗,那小音乐家扬科呢?

生:我找到的关键词是“短工”“寄居”,从这里可以看出扬科从小就寄居在别人家,居无定所,感觉他在别人面前就是低人一等。

师:家境的贫寒,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扬科,对于他整个家庭而言都是不幸的。

生: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我找到的关键词是“一切”“交换”和“满足”,这里体现出尽管扬科有很高的天赋,但他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物质上的支持,他是无法练好小提琴的。

师:尽管他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生:请大家看到第12自然段,这里写的是扬科他想要去拿主人的小提琴看一看,却被发现了,这里体现了扬科的无奈,他只想看看小提琴,却被误以为是偷,体现了管家对他的严厉。

师:同学们是否也关注到了这一段,扬科为什么挨打啊?他仅仅是想要看看小提琴是吗?但是在管家眼里他却是在——

生:偷。

师:扬科他敢偷琴吗?

生:不敢。

师:是啊,小扬科他仅仅只想摸摸小提琴,看看小提琴的模样,听听小提琴的声音,可却遭到管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这又是怎样的不幸啊!

师:同样是和你们一般大小的孩子,你们拥有的是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童年,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她的童年却是——(生读)寒冷的天气,是人情的冷漠,是家境的贫寒。小学徒凡卡的童年是——(生读)老板的虐待,无尽的黑暗。小音乐家扬科的童年是——(生读)管家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毒打。

师:悲剧为什么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不幸的发生吗?那么到底悲剧的魅力在哪呢?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在人眼前,毁灭给人看。那么在这几篇文章中,作者是把哪些美好的东西撕碎给我们看的呢?四人小组再次交流。

三、 寻找美好的画面

师:美好的画面有很多,同样,我们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交流起。你们看到哪些美好的画面?

生:请大家看68页第5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小女孩的想象,她想象自己坐在大火炉前面,其实这种温暖正是小女孩渴望的。同时这里的温暖与前文寒冷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师:是啊,多么美好的幻想啊!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道火光让小女孩看到了怎样奇妙的世界,谁来读?

生: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此刻的小女孩是有多幸福,谁再来读?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生读)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师:幻想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可温暖过后却是冰冷的现实。她还看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

生:她仿佛见到了奶奶,这里写到她和她的奶奶向美好的地方飞去,说明和奶奶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师:这是小女孩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幻想到的画面,在此之前,她还看到了哪些美好的画面呢?

生:请大家翻到第68~69页,第7自然段,从这里我看出圣诞树很高大,很美丽,同时,通过描写富商家的奢华凸显出小女孩的孤独,也看出小女孩很渴望快乐和幸福。

师:是啊,幻想是美好的,这一回,终于要过圣诞节了,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了,此时此刻小女孩坐在圣诞树下,她看到了什么呢?全体男生读——

师:幻想总能带给我们热闹与希望,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是幻觉,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请大家看到第68页第6自然段,这处幻想是非常奇妙又有趣的。这里体现出了小女孩的憧憬,她渴望过上这样甜蜜幸福的生活。

师:是啊,幻想是美好的,喷香的烤鹅就在眼前,此刻的小女孩该多么高兴啊!女生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幻想带来了美味佳肴,可幻想过后,依旧得忍受饥饿的煎熬。一次又一次的美好画面的消失,让小女孩迫不及待地点燃所有的火柴,想要留住所有的美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

师:一次次美好幻想的破灭,到最后却是冰冷的死亡,作者就是这样一次次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我们看。那么在《凡卡》这课中,又有哪些美好的画面被撕破了呢?

生:请大家翻到第76页,第13自然段,这段描写了以前爷爷与凡卡一起去砍圣诞树的画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前的生活十分有趣,十分美好,从这里可以看出凡卡很想回到爷爷身边。

师: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可回忆过后又是一个人在大城市的孤苦无助。

生:请大家看到第77页第21自然段,凡卡梦到爷爷在读他的信,说明凡卡很渴望爷爷能接他回去,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多么美好的梦啊,那是因为梦里都是他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可是梦醒了之后,他又将面对什么?

生:他将面对老板对他的虐待,以及生活的残酷。

师:不对啊!凡卡已经把信寄出去了呀,他的命运不应该得到改变吗?

生:我们先不说这封信是否能寄到爷爷那,就算爷爷收到信了,凡卡也不可能回家,他家里十分穷苦,如果凡卡没有外出当学徒,他们根本无法生存。

师:正是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所以才要将凡卡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封信不能寄到爷爷那里,因为凡卡没写明地址。

师:是啊,地址都不明确,怎么能收到信?

生:课本第73页写到:“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从这里可以看出爷爷也没有家,他只是个守夜人。

师:从爷爷的工作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经济情况。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梦啊!一切的美好只能存在于回忆里,存在于梦里。梦醒时分,仍是残酷的现实,这满满的希望最终等到的只能是绝望。那么小音乐家扬科呢,又有哪些美好的画面被撕碎了呢?

生:请大家看到第5自然段,这里写到扬科在河邊做笛子,我认为扬科很享受这种生活,他每天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担心任何人。

师:他对音乐的喜爱,他的爱好也是美好的!还有吗?

生:请大家看第8自然段,这一段说明了扬科动手能力强,十分热爱音乐,音乐总是给他带来美好。

师:多么具有音乐天赋的扬科啊,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们觉得文章是在写什么?

生:可能写的是扬科追求理想的励志故事,可没有想到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师:美好的理想,超常的天赋,换来的却是毒打与死亡!还有哪些美好的画面?

生:请大家看到第11自然段,我找到的关键词是“跪”“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这里体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即将满足愿望时内心的激动。

师:他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耳朵。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奏乐声。你们听——

师(范读):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凡是乡村里能听得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都是音乐。堆草料的时候,他听到风吹得他的木杈“呜呜”作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扬科所听到的幸福的声音。

四、 回顾结局

师:同学们,同样是和你们一般大小的孩子,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眼里,童年的幸福就是——(生读):冬日里的温暖,是一顿可口的饭菜,是节日的氛围,是亲人的陪伴。在凡卡的眼里,童年的幸福就是——(生读):家乡的美景,是与爷爷相伴的日子。在扬科的眼里,童年的幸福就是——(生读):美妙的音乐,是心爱的小提琴。悲剧,就是让这些单纯美好如此简单的愿望全都一一破碎。同学们,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个故事的结局,你们觉得哪个结局更能震撼到你?说说理由。

生:最震撼我的是《凡卡》的结局,因为凡卡一直沉浸在和爷爷在一起的幻想里,但凡卡的信根本寄不出去,所以他可能要永远地活在老板的虐待之下。

师:看似这个故事没有结尾,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故事的尽头。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最震撼我的是《小音乐家扬科》的结局,我在阅读中,根本没有想到扬科因为想去看小提琴却被管家打死。

师:而且扬科死不瞑目,连大自然都为他抱不平。

生:最震撼我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小女孩是在旧年的大年夜被冻死的,新的一年,大家肯定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但她的生命却是在这么欢乐的日子里结束了。

师:最后定格的画面竟是如此凄惨。

五、 总结推荐

师:其实,不管是哪个故事的结局,他们都是将最美好的愿望一个个撕碎,让你心痛,让你反思,这就是悲剧最大的魅力。课后如果同学们对悲剧感兴趣,可以看一看这些经典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短短的一节课上完三篇课文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本节课选取的三篇课文,都揭示了鲁迅先生对悲剧的解读:“所谓悲剧,就是将所有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美好与不幸这一矛盾冲突。为了辅助学生理解这一核心问题,我设计了学习单,让他们边阅读课文,边思考在这三篇课文当中,有哪些不幸或美好的画面,并在学习单上写下理由。学生课前对文本的阅读,以及课堂上对学习单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关于不幸的画面。在这堂课当中,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不幸画面相应的情节,并且加以评论,能力较高的学生还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品味文段,而悲剧中的不幸并不是悲剧最震撼人心之处,因此这一环节的交流不是课堂的重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帮助学生简明扼要地点出什么是不幸,就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其次是关于美好的画面,这是本堂课的核心环节。因此,在与學生交流核心问题时,所花的时间是比较久的,处理的方式也是多层次的。要想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美好,就要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什么是美好。朗读是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策略,创造情境,通过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在《凡卡》这一课当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看似美好结局背后的悲剧。在《小音乐家扬科》这课中,我引导他们从题目入手,体会结局与预测的强烈反差。

和传统的语文课不同,在群文阅读的课堂当中,我们以交流分享取代了对文章句子的分析,解读,我们从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字带来情感的跌宕起伏。我想,这节课,只要学生能够内心有所触动,能够感知到悲剧的魅力所在,就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凡卡小提琴幻想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锁不住的幻想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