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境中寻找希望》教学纪实与反思
2018-12-15刘丽
刘丽
教学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扬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文章,思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2.通过摘录、概括、重组文本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来表达阅读情感。
3.让学生懂得在绝境中寻找希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潘多拉的盒子》。(幻灯片出示故事内容,找坐在最后面的学生来朗读这个故事给大家听。)
师: 故事的最后,告诉我们生活中什么最重要?
生:可贵的希望。
(师板书:希望。)
師:通过预习课通读了三篇文章,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三个孩子的生活境况吗?
生:饥寒交迫。
生:我觉得他们没有快乐。
生:被随意打骂。
生:没有亲人的疼爱。
师:综合大家所说,我感觉这三个孩子真是生活在绝境之中。(师板书:绝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孩子到底身处怎样的绝境,又怀揣着什么美好的希望。 预习课上我们除了通读三篇文章,还用对比的方式完成了预习单。
二、重组段落,寻找希望
师:通过审阅预习单,我发现大家摘录出了文中关键词句,把这三个孩子的悲惨生活境况概括出来了,老师在你们预习单的基础上把这些词句连成了几段话(屏幕出示,指3名学生配乐朗读。)
“在世界的另一边,有这样三个可怜的孩子: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赤着脚在街上走着,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但是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挣到一个钱,害怕爸爸打她,她只好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只有九岁的凡卡,是一个小学徒,因为做错了一点儿小事,老板就揪着他的头发,拿皮带狠狠地揍他,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伙计们也经常捉弄他,他每天都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他感觉生活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
瘦小的扬科因家境贫寒,8岁就做了牧童。他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有次因为听得出神被监工拿腰带狠狠打了一顿。他也只是为了仔细看看地主仆人那把真正的小提琴,被当作小偷。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像是一只被抓住的小鸟,又挨了一顿毒打,打得起不了床。第三天傍晚,小扬科睁着眼睛,他的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的,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嚎叫。
三个孩子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挣扎着,但就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依然怀揣美好的希望……”
师:你们动情地朗读让我们眼前闪过那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一下子让我们走进了这三个孩子的世界里!仿佛看到了三个孩子正在绝境中苦苦挣扎着,我将描写绝境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屏幕出示左右两段文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修改过程,左边是根据我的目的整理出来的一段文字,右边是原文中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绝境生活描写的所有段落。对比看看,你发现我是怎么做的了吗?请大家先看红色画线的句子,“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又冷又饿”“不敢回家”“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原文中都有,是老师从原文中摘录出来的。
师:摘录这个词用得好。(师板书:摘录。)
师:大家再看蓝色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右边原文中蓝色的字有那么多,而左边的文字却这么短,自己读一读……
生:我发现蓝色的字是经过老师概括的。
师:概括这个词说得好。(师板书:概括。)
师:大家再看看这些被放大的词语是什么词?
生:是关联词。
师:对,老师用这些关联词将“摘录的部分”和“概括的部分”衔接起来,使它们过渡自然。就这样把篇幅较长的文章按照我的目的和要求压缩、提炼、重组,最后形成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身处绝境的小片段。那在整个片段里我关注的是什么描写呢?
生1:动作描写。
生2:心理描写。
生3:老师还关注了对小女孩外貌的描写。
师:大家再想想我想让这种描写突出什么呢?
生1:突出小女孩的可怜。
生2:突出小女孩的悲惨。
师:大家真了不起,懂得我内心的想法。我们前面读的那个故事,无论主人公被怎样的苦难折磨,只要心怀希望,就不会退缩,总会期待明天的到来。就像文中这三个可怜的孩子,他们虽然身处绝境之中,但他们依然怀揣美好的希望……
师:下面你能不能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帮助三个孩子在绝境中去寻找希望,去重组一篇描写三个孩子美好希望的小片段呢?你只需要整理你喜欢那篇文章的主人公心中美好的希望就行。可以直接利用上节课的预习单,把它稍加丰富、修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单。
(生动笔写小片段,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师:打扰大家一下,请停一下笔,大家听一听这两个同学的开头,看看谁的文字是在直指希望。
生(女):“凡卡是个9岁的小学徒,他每天过着痛苦的日子,总是吃不饱,他十分想念他的爷爷……”
生(男):“凡卡想起了他的爷爷——一个笑嘻嘻的老头,也是他唯一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曾经一起抓野兔……”
生(齐):男孩。
师:好,大家就像这个男孩那样写下去。
(学生继续写片段,已有部分学生完成时,老师再次让大家停笔。)
师:再打扰大家一下,大家听听这两位同学写的片段,他们都是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美好希望,听完之后告诉我你喜欢谁的。
生(女):“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喷香的烤鹅,多美妙。更好的是她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孩……”
生(男):“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旁,火炉装着闪亮的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最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过来。突然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暖,那么慈爱……”
生1:我喜欢女生写的,她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美好的希望都概括出来了。
生2:我喜欢男生写的,因为他写的既有自己的摘录又有自己的概括,而女生写的只是概括。
师:能够结合刚才的方法进行评价,不错。老师也喜欢这个男孩的,因为他的文章中有近镜头,有细节之笔,比如“闪亮的铜把手”“最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过来”。这是多么充满活力的场景啊。女孩写得也不错,概括得精练,但是如果文章都是概括的,那就缺少回味的地方了。
师:刚才这个男孩的朗读给了我一个灵感,假如现在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可怜的凡卡、瘦小的扬科,请你再去描写心底美好的希望,开始吧!在作品上直接修改,不用重写。
(生修改片段。师巡视,发现一男生写得特别好。)
师:这位男孩请起立,你能把修改完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吗?
生:“我忘不了我那慈祥的爷爷。他总是笑眯眯的,我忘不了和爷爷一起在冬天砍圣诞树的场面,快乐温馨极了。砍完树,无聊了,我和爷爷便抓住那只‘短尾巴鬼。回到家边装扮圣诞树,边吃着喷香的野兔肉,无忧无虑。我只要能和爷爷在一起,即使再贫苦,我也是幸福的。”
师:多好啊,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温情的画面,他都关注了什么描写?
生1:神态描写。
生2:动作描写。
师:是啊,他关注的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爷爷的慈祥,他们生活之中的那份快乐和自由。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让每一个人都站起来交流,下面我们就在小组内把你的作品读给大家听,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想法,马上动笔修改。好,开始吧!
(小组交流后再修改,推选出一人汇报。)
师:刚才我们静静地品读了三个可怜的孩子身处绝境的悲惨生活,下面我们就去细细地品读希望。各组选派代表,配乐朗诵各自抒写的小片段。
生1:“ 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我们依然怀揣美好的希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我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我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温和、慈爱的奶奶,把我抱起来,搂在怀里……”
生2:“我希望可以拥有一架小提琴。我喜欢生活中的音乐,我感觉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鸟叫声、蛙鸣声、流水声,令我十分渴求、神往。我想仔细看一看小提琴,哪怕只是看一眼也好。在我的生活中,音乐塑造了我的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
三、总结写法,感悟“希望”的力量
师:你们的文字就像流水一样,缓缓地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一幅幅温情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真好!可是让我们先跳出来,我们把希望描绘得越美好,就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越缺失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了,用希望的美好去反衬现实的残酷。
师:刚才这些描写残酷现实的文字和你们的文字有一种强烈的——
生:对比。
师:(板书:对比。)不得不佩服这些文学大家,他们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们走进了有着强大冲击力的现实世界里。
师:正是因为心怀美好的希望,才让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临死时——
生:嘴角还挂着一丝微笑。
师:正是因为心怀甜蜜的希望,才让凡卡在睡梦里——
生:看到了慈祥的爷爷正在读着他的信。
师:正是因为对音乐的那份渴望,才让扬科——
生:临死时都睁着眼睛,想要听一听村子里姑娘们动听的歌声。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就像一个小作家。
师:是啊,希望给了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生(齐):就是支撑人们走出困境的力量,甚至是拯救生命的良机。
师:课的开始,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课的最后老师也送给大家一个故事,找一名同学朗读。
“绝境与希望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它哀怜地叫喊求救, 驴子的主人确实想不出办法搭救驴子。心想反正驴子已经老了,况且这口枯井迟早要填上的。于是,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时,驴子叫得更恐怖了——它显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又一铲泥土落到枯井里,驴子出乎意料地安静下来了。它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地抖落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就这样驴子慢慢地升到枯井口,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走出了枯井。”
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们要心存希望,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生2: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助你脱离黑暗的泥潭。
生3:当你深陷绝境时,只有希望能够拯救自己。
师:所以我们要在绝境中——
生:寻找希望。
(师将课题“在绝境中寻找希望”补全。)
师:课的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屏幕出示:无论在多么悲惨的境遇中,都要怀揣美好的希望!生齐读。)
师: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词——
生:希望!
师:好,下课。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小音乐家揚科》三篇文章,都是描写童年生活的,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鞋店学徒凡卡、牧童扬科的悲惨命运。同时,三篇文章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这三个孩子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贫富悬殊的不满。
1.巧用故事,贯穿始终。
学生最爱听的一定是故事。我由故事导入,揭示主题,点出希望的重要性;再由故事结尾,深化主题,让学生感知希望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
2.范文引路,生寻方法。
我在课前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整理出了描写三个孩子悲惨现实生活的3个片段。屏幕出示其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小片段作为让学生分析总结方法的一个例子。学生根据小范文来总结把长文章读成片段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符号的圈画,不同颜色字体的标注,让学生在仔细的观察中,慢慢地体会到摘录、概括、重组的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寻找希望的片段的整理中。
3.关键处点拨到位,精彩处有力升华。
在学生刚入笔出现问题时,我立刻让学生停笔。通过巡视,我让两名学生进行了对比读,让其他学生感受、判断哪个学生的写作是在直指希望,把他们抒写的方向引导过来。当课堂上学生已经把寻找希望的片段寫得初步成型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主人公。此时,他们再去把片段进行丰富和整理的话,就会把他们内心的那份美好的希望描绘得更加有画面感。把希望描写得越美好就说明学生对残酷的现实越了解,就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中三个可怜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地懂得一个人要学会在绝境中怀揣美好的希望,潜移默化中让工具性为人文性做服务。
4.生生评价,互相启发。
本节课,我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比如让学生写完小片段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自觉地拿起笔在修改自己的小片段。学生在读自己的片段时,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他关注了哪一种描写。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学生会尽量认真地关注课文内容,因为“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来概括”;学生会尽量全面地熟悉课文内容,学生会把看到眼中的大篇文字一点点在脑中加以提炼。这样的阅读要求会把学生的阅读引到我希望到达之处。
整节课上我们读了三篇文章,两个故事,写了一个小片段,做到了大容量的阅读,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阅读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懂得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怀揣希望。但是我在对时间的把握上和对学生的点拨上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比如课的最后,当学生把自己抒写的三段美好希望的文字读完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横向对比读,让一个学生朗读卖火柴小女孩儿的悲惨生活的片段,紧接着让另一名学生朗读自己刚刚写完的小女孩儿美好希望的片段。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感受文章,在读中体会强烈的对比表达方式的妙处。可是我看时间快到了就把这个环节删掉了,这证明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历练提升。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文章前面开始往后写,有一个女孩,她是从文章结尾入手,从环境描写入手,从“一铺暖炕,炕上坐着慈祥的爷爷”开始写起的。她的写作思路和别的学生不一样,她更多的关注环境描写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由于我个人的紧张,不记得是哪一个学生写的了。所以这个学生的作品就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其他学生也就失去了一个欣赏作品的视角,有些可惜。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