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红外线治疗对改善透析患者内瘘血流量的疗效观察

2018-12-15林淑霞殷京花闫慧慧吴甫民雷京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血流量内瘘动静脉

林淑霞 殷京花 闫慧慧 吴甫民 雷京红

作者单位: 100076 北京航天总医院血透中心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有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内瘘、半永久中心静脉置管,而自体动静脉内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因长期通畅率好、并发症少,而被作为首选的血管通路,KDOQI指南建议AVF的普及率为65%,因此对自体AVF的维护至关重要。患者的原发疾病、自身血管条件、内瘘过早使用以及穿刺护理不规范等因素直接影响自体AVF的血流量和通畅程度[1],非热康普远红外线具有减缓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皮肤表面微循环、促进伤口愈合多种作用。据报道非热康普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可促进新瘘管的形成[2,3],但在改善内瘘流量及长期通畅率方面缺乏研究。本研究探讨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对提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以期找到更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AVF的患者121例。入组标准:①CKD5期患者;②经内瘘穿刺透析3个月以上者;③动静脉内瘘泵控血流量大于200ml/min者;④无精神障碍者。无严重心肺疾病及其他器官并发症者。告知患者非热康普远红外线治疗的作用,根据患者的意愿,接受非热康普远红外线治疗的71例患者为非热康普组,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31~80岁,平均(52.37±10.2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8 例,糖尿病肾病19例,高血压肾病12例,多囊肾2例,其他10例;未接受非热康普远红外线治疗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6~82岁,平均(54.67±11.45)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11例,多囊肾1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非热康普组采用非热康普远红外线治疗仪(TY-102)照射内瘘,距离内瘘侧肢体20cm,每次照40min,每周照3次,每次于透析时予以照射;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检测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头静脉测量点位于内瘘吻合口近心端3~5cm处,测量血管内径,血流量的测量基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内置软件:血流量(flow)=时间平均流速(Vmean)×横截面积 (πd2/4)×60min。

1.2.2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项目(如血红蛋白、血肌酐、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KT/V);比较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动静脉内瘘头静脉内径及血流量;比较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流量不足、血肿、血管狭窄、血管栓塞。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肌酐、白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的血红蛋白、血肌酐、白蛋白、i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比较(±s)

注:t1、P1为非热康普组治疗前后比较,t2、P2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3、P3为治疗前两组比较,t4、P4为治疗后两组比较

组别 时间 例数 血红蛋白(g/L) 血肌酐(mmol/L) 白蛋白(g/L) iPTH(ng/L)非热康普组 治疗前 71 98.2±7.5 985.1±102.8 38.2±2.4 258.4±189.2治疗后 71 99.8±8.1 959..5±107.4 38.8±3.1 299.2±171.2对照组 治疗前 50 99.4±8.5 958.2±105.6 38.3±2.9 244.4±253.2治疗后 50 101.2±8.3 973.1±106.2 39.2±2.8 289.3±202.3 t1 -1.22 1.45 -1.29 -1.35 P1 0.22 0.15 0.20 0.18 t2 -1.07 0.70 -1.58 -0.98 P2 0.29 0.48 0.12 0.33 t3 -0.82 1.40 -0.21 0.35 P3 0.41 0.17 0.84 0.73 t4 -0.93 -0.69 -0.73 0.29 P4 0.36 0.49 0.47 0.27

2.2 两组患者内瘘护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治疗后非热康普组血管内径、自然血流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血管内径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热康普组治疗后自然血流量优于治疗前自然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自然血流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后各项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血管内径(mm) 自然血流量(ml/min)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非热康普组 71 4.56±0.27 5.58±0.29▲ 466.2±101.2 664.2±204.3▲对照组 50 4.62±0.21 5.01±0.25▲ 475.4±124.8 489.2±136.5 t-1.32 11.26 -0.447 5.28 P 0.19 <0.001 0.66 <0.001

2.3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比较非热康普组护理后血流量不足、血管狭窄、血肿、血管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我国90%以上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选择血液透析治疗,而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自体动静脉内瘘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而充足的AVF血流量是患者透析充分性的根本保证。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是临床较常见的问题,因内瘘并发症而住院的患者占全部血透患者的28%左右,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AVF并发症进行干预,通过长期维持性治疗,能够有效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是临床备受关注的问题。用于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较多,如硝酸甘油贴剂、湿敷硫酸镁或醋酸、外涂含肝素软膏、热磁理疗等,上述方法均具有消炎消肿的功效,但在血管软化、血肿消除、血栓预防方面的效果却不理想[4]。

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仪是利用远红外线特定波长(1.5~400μm)产生的非热效应为主[5],热效应为辅的一种内瘘修复仪,通过热效应使内瘘局部温度升高,达到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提升内瘘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的作用。通过非热效应刺激血红素加氧酶-1(HO-1)、减缓炎症反应、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状和移动的能力、促进血管新生,通过NO增加皮肤表面的微循环、促进伤口愈合等。肖光辉等[2]发现在AVF成熟时使用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仪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效增加内瘘血流量,加速内瘘成熟。贺欣等[6]发现血管条件差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非热康普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后,血管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本研究发现非热康普远红外治疗仪可提高内瘘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内瘘的长期通畅率,这与以往报道一致[3]。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因改善微循环所以可能发生低血压,但本研究未观察到严重副反应发生,因此采用非热康普远红外线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长期照射治疗,有扩张血管、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缓炎症反应、提升内瘘血流量等功能,同时可以局部配合涂抹喜辽妥药膏及外敷新鲜马铃薯片。该方法方便、安全、有效、非侵入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流量内瘘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抖腿是健康行为
浅谈体育课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作用
饭后静卧养肝利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