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
2018-12-13陈开学
摘 要:中华名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千年以来的礼仪传统规范着国人的言行举止。今日国人,更应该积极弘扬名族优秀文化,懂礼貌、讲文明、有礼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 小学生 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视和落实,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学校生活中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尚且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教师把《品德与社会》称为“副科”,考试考什么,老师重视什么,往往把品德与社会课改上成数学语文课。这种错误的引导,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也忽略了自身文明习惯的养成,认为只要成绩好,少点礼貌、缺少素质也无所谓,对父母、老师不尊重,没有爱国情怀,盲目崇外等等。孩子的成长出现了偏差,形成了孩子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更加偏重于人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礼貌、有爱心、有良好品质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效实施人格教育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做到“身正为范”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言行修养。要提高专业素,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理念知识,使自己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学科知识,与时俱进。要常进行反思教育,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除此,教师还要有较高的言行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的语言行为要规范,做到文明大方,端庄严肃。
二、用生活实例达成课堂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只偏重于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教学模式呆板,导致教学效果差。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了解学生的情感爱好、兴趣以及性格特点,只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要重视创设合理教學情境进行引入,使其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教学实例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使学生懂得家人对自己疼是爱,严厉也是爱。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小到大的代表性照片,同学们互相传看,并比较和现在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是家人的爱才使我们一天天成长。要做到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广泛收集学生生活中与课程讲解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去。这样,德育课就不再是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课,生活化的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在真实情景的实践中激活了思维,触动了心弦,让学生学会了思考与反思,实现了自我发展与完善。
三、将课堂目标转化为学生行动
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而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于自己,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形成良好品德意识框架的前提下,在身临其境体会感知良好品德价值的基础上,从内心由衷地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行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把学到的德育知识,真真运用到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把课本上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真正从小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这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会起到很大作用。
结语
古今中外的教育史,都把德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具备一定程度的德才走向生活,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担负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此,我们应当全力以赴,让“品德与社会”真正担负起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郭明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学周刊,2016(06):142-143.
[2]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01):192.
[3]苏键.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7-9.
[4]谢凤霞.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4-66.
[5]刘荣连.浅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建构教学情景诱发教学兴趣[J].教育现代化,2017(06):236-237.
作者简介
陈开学(1977—),男,四川南充人,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