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班集体下的音乐课堂“竖笛”教学
2018-12-13宣吕娇
宣吕娇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听为基础,唱为中心,动为手段,综合训练”的教学目标。器乐作为“动”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列入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竖笛作为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四至六年级器乐教学中广泛使用,另外竖笛具有携带方便,价廉物美等特点,又可满足孩子学习音乐的要求。故竖笛教学对音乐学习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竖笛教学 音乐教学 有效教学 兴趣
一、有效教学不间断的兴趣培养
随着“器乐进课堂”越来越被重视,竖笛作为器乐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在调查对比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热情将成不断的递减模式,到六年级之后个别班级的指数甚至只有50%。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保持度是不稳定,教师要时刻的关注,不间断的激发学生兴趣。
二、建立信心、兴趣的双向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T威林厄姆”说过: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很脆弱。“解决问题”指的是任何成功的认知活动,会带来愉悦感,增强对事物的兴趣值,反之无法解决问题就会逐渐失去兴致。建立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建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去跨越器乐学习上的困惑
(一)“一课一乐句”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竖笛,学乐器是一心多用,学生难免会有困难,看了谱,忘了指法;想起了指法控制不稳气息。在一堂课中让学生练习完整的乐曲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采用“一课一乐句”的逐渐递进法教学。“一课一乐句”不是让学生把这一乐句吹的多完美,而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掌握一个乐句的节奏、音准等基本要素,并且能够连贯的吹奏出该乐句,使班级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增强兴趣、信心。然后再逐渐加入其他乐句,解决细节问题完善歌曲。
(二)“一习一游戏”
这里的游戏指是融入竖笛基础练习的游戏。反应性游戏:前面也提过了学乐器需要一心多用。通过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手忙脚乱的问题。例如:“纸牌游戏”—以翻纸牌为指令,组合完成空拍拍手拍脚等观测性游戏。再如按孔游戏,根据教师指令快速反应指法,但不吹出声音。游戏学生固然喜欢的,也起到了兴趣激发作用,但这一系列的练习之后都要回归于竖笛教学,不然就是无用功。
歌曲性练习游戏:音阶指法练习是不可少的,单纯的音阶吹奏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在练习中融入歌曲性内容,并作一些小变化,学生会感到特别的愉悦,即提升了兴趣也建立了信心。例如《欢乐颂》就是非常好的练习曲,包含了1-5五个音符,节奏又非常简单,再加上少许的创设(由学生自己创设<版本二>,师选择合适的创编)作为练习曲是很不错的选择。
(三)练习曲目稍作修改
纵观整个音乐教材,里面所涉及的练习曲目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不熟悉的,并且以班级教学来论,有很多的同学的识谱能力是不强的,往往会顾此失彼。在竖笛教学进入到五年级时,学生基本指法都已经熟知,可以从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由于该段旋律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对于学生来说熟悉的事物会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兴趣度。而且在识谱上也基本没问题,纵观该歌曲旋律是以音符5为主体组成的,成音阶式走向,学生比较容易吹奏。在加以伴奏等活动学生的成就感会提升。
(四)教师行为的引领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是不能低估。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例如我们在学习《那不勒斯舞曲》《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在拓展时加入竖笛吹奏。当教师用竖笛娴熟地吹出乐曲,那优美的旋律即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欣赏上来,霎时也让学生手中的竖笛蠢蠢欲动,兴趣马上就激发出来。再融入竖笛教学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除了教师自身的影响,也可借鉴视频八孔竖笛曲《赛马》《最终幻想》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有效教学学生耐心的培养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耐心不仅对他的学习上有帮助,而且对他今后的人身道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教师的作用
孩子毕竟是孩子,一般情况下耐心度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持久,只要想到了或者听到了想要完成的事情,往往会要求立刻兑现。但学习乐器不可一日而成,需要长久的练习方可完成。首先面对学生的“急”,教师就要“慢”。和学生约定的竖笛练习时间就要耐着性子指导学生完成,不被学生的急躁情绪影,随意更改时间。再者耐心的观察学生的行为,要积极的去鼓励学生的小行为(如多坚持了一会儿)。
(二)环境的作用
要给孩子提供培养耐心的环境。学习没有固定的空间和作息时间,将使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甚至造成没有耐心的问题。安吉娜·米德尔顿在《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书中介绍了一种“三分钟”耐性训练法,这种方法被证明是训练孩子耐性的好方法。竖笛课也可以借鉴,比如固定竖笛练习的自主练习时间,坚持下来的并且有一定成果的给予相应的精神或少许物质上的奖励。
四、有效教学听唱动相辅相成
国内外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现“器乐教育的本质是教儿童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也表明了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仍然是音乐,而非器乐。“听为基础,唱为中心,动为手段,综合训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无论是哪种教学课都有彼此的元素存在,识谱、节奏、情绪等音乐要素都是相辅相成的,融为一体的。比如说在练习连贯吹奏时,可以先像歌唱发声练习一样发出有音高变化的连贯的“丢丢丢丢”,在双吐音练习时可模仿跳音发声练习“kukukuku”,这也是戈登教学法中提到的一种有效器乐教學,学生一练也就会了,兴趣也就更浓了。总之,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效率是需要长久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