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提问促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2018-12-13潘世满
潘世满
摘 要:学生在小学阶段会有无数的问题去激发他们的思维。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常常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它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效的问题表现为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能够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让问题问在点子上,借以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呢?认为有效的提问应该体现平等性、数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平等性;数学性;生活性;趣味性;挑战性
一、有效的提问应体现平等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几点。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师生、生生平等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现。故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共同对问题展开探讨。而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只是针对某一个层面的学生,而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小组内成员的努力,都能共同解决的问题。或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较优秀的学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深入钻研;而中等的学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适宜问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简单判断性的、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
二、有效的提问应体现数学性
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应该紧密围绕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处理好问题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关系,在教学提问中体现数学味,避免无用的形式主义,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例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对知识解决的要点,充分体现问题的数学性。
【案例1】
1.师问:同学们,平常大家过生日时高兴吗?那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2.听大家说,我也替你们高兴,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天天这么高兴!
3.刚才说过生日吃蛋糕,下面是小红过生日,妈妈特地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课件演示)。
首先把它平均分成8份,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了1块,妈妈吃了1块。提问:小红、爸爸和妈妈各吃了几分之几个蛋糕?
6.根据我给你们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7.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8.刚才同学们提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非常好!这么数学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那赶快动手吧!
9.学生开始自己解答以上问题,教师巡视,学生做完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10.请问同学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12.说得好,求两数的和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这正是整数加法的意义。
13.还记得整数加法的意义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14.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16.为什么用减法来算?(知道两数的和,知道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用减法来算)
17.分析得真好,这就是根据前面学过的整数减法的意义,它对分数减法同样也是适用的。
19.有不同想法吗?
21.小结:凡是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时,如果不是最简分数的一定要约分化成最简分数。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建立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问题应体现数学性,不能为了让课堂“热热闹闹”的表面繁华现象而提问,毕竟这是数学课堂,目的是让学生习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的提问应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该服务于生活。教师提出问题的内容应该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发掘、选择,体现问题的生活性。提的问题必须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状态,以便激活其数学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我便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案例2】
请你帮帮老师。
师:小番茄每斤3.38元,现在老师想买一斤小番茄,我付了一张10元,应找回多少元呢?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
(生试做,师巡视)
师:请你讲讲是怎么思考的?
生:在10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面添上两个零,再减3.38……
师:为什么要添“两个零”呢?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因为减数是两位小数,被减数也要变成两位小数才可以减,这样数位就对齐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减数是两位小数,被减数是整数,按照小数的性质,把10改写成两位小数,然后按照整数的计算方法来算。
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学生饶有兴趣地为解决老师的实际问题而忙得不亦乐乎。在不断的努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有效的提问应体现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富有童趣,能吸引学生,让学生乐于参與其中。这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以一个有趣的场景引入,提出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兴趣。
【案例3】
师:六一节快到了,小朋友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庆祝一下。瞧,他们请来了小猪和青蛙布置会场呢!这么美观的会场,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围着圈跳起舞。(课件出示,音乐伴奏)
1.观察图。问:小朋友们的队伍是按规律站的吗?
2.对,让我们先找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
出示彩旗图(贴出)(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3.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课件演示)
4.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5.小结:彩旗是按红黄的排列重复出现,所以红旗后面是黄旗。(用笔画出彩旗的规律)
6.课件出示灯笼、彩花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7.你们继续来找一找彩花、灯笼排列和小朋友的队列各有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8.生思考、交流。
9.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學们吗?(引导学生先说出规律再说答案)
10.小结:彩旗、灯笼、彩花是按颜色来摆放的,小朋友是按性别不同排列的,它们都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
有趣的画面、有趣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场景中,愉快地学习着、收获着。
五、有效的提问应体现挑战性
仅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还是不够的,问题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研究等过程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还要利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对问题产生思考解决的欲望,从而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想要去解决的兴趣。
【案例4】
师:请问哪个组获胜?
生:A组获胜。
师:请看清楚这个统计表。如果你是B组成员,对于这个比赛结果,你有没有疑问呢?
生: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
师:那么怎样比才公平?
生:个人与个人比。
师:那么用A组的2号同学与B组的2号同学比公平吗?
师:哪个数最能代表一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呢?
师:引入——平均数。
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解决的兴趣。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学生出于好胜心,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感,让课堂生成闪光的智慧。
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实在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的学问。在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并融入当前课堂教学的背景下,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更应该勤思考、多探索,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不断生成精彩,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应用数学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的愉悦。让我们为推进高效课堂的形成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吧!
参考文献:
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