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院校思政课互联互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8-12-13曹月柱胡方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曹月柱?胡方明

摘 要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思政课应当在改进中加强。应用型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以此为原则,直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联互通”、实践教学主体的“互联互学”、实践教学载体“互联互动”和实践教学规划、研究与探索的“互联互促”为新理念与目标,通过顶层设计、理实融合、优化组织架构、强化保障机制来构建新时代思政课互联互融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院校;思政课;互联互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0-0039-04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使其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特别强调学校要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应用型院校不断探索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服务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应用型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现实境遇

自《指导意见》下发后,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在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方面取得一些重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同时,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新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需要秉持“改进中加强”的原则,直面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面临着“改进中加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这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如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各高校都进行了大量探索,作为应用型院校更为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这一探索过程中的重点与亮点。从课堂实践到社会实践,从各门课程的实践到成为一门实践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探索中不断前进。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实践教学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求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2],再一次推进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但不少思政工作者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保有不同的认知:不少教师更愿意在课堂教学方面下功夫,而忽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探索中形式有时大于内容,“做秀”的成分明显大于实际价值的体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往往面临困境[3]。

当前,必须认识到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以下简称《建设标准》)中突出强调实践教学,要求高校统筹各课程的实践教学,做到有学分、有计划、有内容、有经费,并原则上覆盖全体在校学生[4]。这就要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融合与探索,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因此,大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高校学生支教、送知识下乡、志愿行动等活动,都展现了学生的风貌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6]。在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求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定性不明。综合目前學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7],大体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实践活动,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就算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也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二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从所有的思政课程中统筹学分,进行专题式设计,并组织编写相关的实践教程[8];三是将社会实践和德育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畴,实行学分认定。从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文件来看,也一直强调实践教学,并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但没有就课程性质给予明确的定位。

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定量不足。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时与学分的问题。《建设标准》里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本科层次2个学分,专科层次1个学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很难增加学分的境遇。二是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是覆盖课程涉及到的学生还是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建设标准》要求原则上覆盖所有在校学生,这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困难,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三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混乱。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因其课程性质定位不明而存在混乱的问题。有的学校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管理,完成所教课程的实践教学即可;有的学校是单独设置课程和教研室,由教研室进行统一管理;有的学校是由辅导员管理,完成学分认定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实践教学的发展,出现了应付完成任务的现象。

四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后劲不足。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少教师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上来,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明显缺乏后劲,往往出现宣传大于研究的现象。一旦实现了宣传的目的,就不再进行相关探索,其教学团队与研究团队很难形成。

二、思政课互联互融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理念

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系统化的视角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思政课互联互融实践教学模式,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定位于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是为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而服务的。基于这样的定位,思政课互联互融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实现四个方面的“互联”。

一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联互通”。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一直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甚至有的教师直接采取“放羊式”的管理,学生自行完成即可。目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有四门主干课程,缺乏设计的实践教学则容易使学生出现“实践疲劳”的问题,以致于应付成风。思政课互联互融的实践教学模式需着力通过两个纵向的整体设计,即理论专题教学设计和实践专项活动设计实现理论讲堂与实践活动的“互联互通”。

二是实践教学主体的“互联互学”。实践教学不是单向的教育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体验与反馈,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需要发挥“双主体”(教师和学生)作用。特别是因为主体缺位而出现的管理混乱现象,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低下的现实境遇中,更需要探索建立“双主体”模式,组建师生“互联互学”的实践教学团队。同时,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之一,自身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及新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和开展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实现“互联互学”,改变教师设计、学生被动参与的传统模式。

三是实践教学载体“互联互动”。在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都建立起了主题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载体,并开始进行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同时,这些载体的建设也存在着“单干”的现象,即各载体之间不能协同发挥作用。特别是社会实践基地有的只是挂个牌子,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思政课应当逐步建立起以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工作室、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各类实践教学载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联互动”,组织教师进入基地进行实践体验,同时吸纳基地人员建立校外实践指导团队与工作室,与思政课教师共同互动学习与融合,真正挖掘思政教育点,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实践教学素养。

四是实践教学规划、研究与探索的“互联互促”。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往往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最后不了了之,这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并组织力量围绕这一方案有针对性、持续性地开展研究与探索,避免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的碎片化,实现规划、研究与活动探索相长,并与理论教学研究融合,最终实现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内部融合。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树立新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整体设计为引领,以脚踏实地的探索为基础,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综上,思政课互联互融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为载体,以特色实践教学活动为抓手,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工作室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与思政课理论教学“互联互融”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程体系内的互动融合,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三、思政课互联互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理论教育成果内化与升华的责任,迫切需要在顶层设计、教学设计、组织架构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思政课内部融合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一案一项”的整体规划,实现顶层设计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政策支撑和整体设计,在实践中容易出现“碎片化”“功利化”等现象。“一案一项”是指校级层面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和校级层面的重点项目,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各高校应当加快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并单列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整体教学改革的融合。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为例,学校制定了思政课教学改革整体方案,不仅单列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还从“4+1+X”的课程体系、理实融合的教学团队、专项实践教学经费等方面与实践教学方案形成内部融合的体系。同时,学校以重点项目攻关的形式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予以支持,每年投入15万元的专项经费,连续支持3年,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规划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一体两纵”的教学设计,实现理实融合

“一體”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每门思政课程按理实比2∶1进行课程设计,各专题理论教学配套以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与专题相对应的课堂实践、与思政教育点相对应的主题实践和以课程为特色的社会实践,使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理论教学分为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应的设计专题式的课堂实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具有课程特色的“身边的道德故事微电影比赛”和走读式的社会实践(走进医院,体验医德),在课程内部形成了一体化设计。

“两纵”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通四门主干课程的纵向设计,以专题的形式避免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的重复。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门课之间的整合设计,突出各自主题与特色。如社会实践,从纵向的角度设计,同样以“走读”为主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近代上海史的体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突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突出对改革开放的中新现象与新问题的思辨理解。以此为原则的教学设计,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实现理实融合。

(三)“一心三室”的组织架构,实现共学共管

“一心三室”是指以一个中心加三个工作室来架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其实,不少学校在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时都成立了思政课实践教研室。但涉及到各门课程和各类实践,管理任务繁杂,往往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应用型院校思政课教学负责机构应当在此基础上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设专人负责,配备实践教学秘书,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统一规划与管理实践教学。同时,按照功能设立三个实践教学工作室。一是思政育人实践教学工作室,引入校内外思政教育专家共同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工作室,引入社会实践基地人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三是学生自我实践教育工作室,吸引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也可以与学校现有的辅导员工作室合作,吸引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样可以实现各实践主体的互联互学,实现共学共管,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四)“一扶四支”的保障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正所谓“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因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一扶四支”的保障机制,实现持续发展,即扶持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团队建设和经费支持方面予以保障,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与作用。

課程建设支持方面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思政综合课程进行建设,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二是加强主干课程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扎实的课程基础,离开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存在的;三是各专业课程突出课程思政的特色,利用各专业的实践活动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资源。教学研究支持方面主要包括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专项和培养相关研究团队,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化水平,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团队建设支持方面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管理团队、实践教学研究团队和大学生实践团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支撑。当然,还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特别是依据文件要求设立专项实践经费,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重要位置[N].中国教育报,2012-02-04(01-02).

[3]赵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8):82-85.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通知[EB/OL].(2017-09-26)[2018-04-10].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709/t20170926_315339.html.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6]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02).

[7]孙邵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2016(9):78-79.

[8]陈钢.孔庆茵.吴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onference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improvemen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Applied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face with the problems of reality directly, regard the“interconnectivity”betwee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ories teaching, the “interconnection and mutual learning”among the subjects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Internet interaction”of practice teaching carrier as well as the“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promotion”between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and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s well as construct the interconnect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applied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rconn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uthor Cao Yuezh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hanghai Health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201318); Hu Fangming, lecturer of Shanghai Health Medical College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