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再谈生命化作文

2018-12-13孙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感受理性

孙瑾

【摘 要】 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作文的基础,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生命化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从感受、理性、文字三个方面,基于生命意识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写作。

【关键词】 生命意识;生命化作文;感受;理性;文字

作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作文又是初中教学的难点甚至痛点。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始终难以摆脱功利化、模式化的困境,学生面对作文无话可说乃至弄虚作假,尽管众多教师和专家为此作出了大量努力,但这种状态至今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这一成果引发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对初中作文教学同样具有“拨乱反正”的重要意义,生命化作文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生命化作文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011版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是对写作本质的界定,也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根本要求。显而易见,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作文的基础,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那么任何作文教学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作用,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舍本求末,将作文教学等同于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一方面,这是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以获取作文高分为目的,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套路来写作。另一方面,还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取决于他的本性和天赋,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训练学生如何使用语言。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生活敏感,对未来充满期许,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也正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求,通过表达来寻求共鸣,通过表达来自我确证。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而写作是最高级的一种。诉诸于写作的表达是严肃的,是有痕迹、有仪式感的;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反复地辨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本身就是一项精神活动;最重要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是语言的存在,语言文字的使用塑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应试为目的的模式化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真情实感”,与学生的表达欲求相背离,不仅伤害了学生的生命感受,也伤害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亲和性,使语言文字成为异化于学生的工具。长此以往,学生通过作文来表达的通道就会被切断,面对作文自然没有兴趣和热情,感到无话可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六大素养,并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人文情怀”作为一个基本要点,其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珍爱生命”是另外一个基本要点,指出要“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新课程标准也一再指出,要“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等。这些论述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要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有限,进而去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生命意识作为底色,一个人才会真正具备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其精神的自我才会茁壮成长。社会文化、传统习俗和时代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会塑造一个人的生活观念,这种观念西方有别于东方,古代有别于今日,但生命意识却是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根本。

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其核心是一个在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自己”,是学生对自我生命的体认。作文实践中,“文中无我”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作文通常没有血肉,让人感受不到作者生命的律动和气息,从根本上看是因为生命意识的缺乏。反之,但凡能在文章中读出一个独特的“我”,哪怕文字表述上有些瑕疵,也会让读者感到欣慰。这就是初中作文在当前的突出表现,呼唤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每个学生,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生命化作文教学的“助产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与人对话和辩论,不断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从而启发对方自己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被称为“精神助产术”。其隐含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拥有正确的结论,只是被遮蔽或者迷惑,而蘇格拉底则帮助对方一步步走向它。生命化作文教学与此类似,其前提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辨析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学生会走向自己的生命意识,以此为基础的作文表达是主动的、积极的,语言和技巧的训练是具体的、生动的,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是相辅相成的。这可以被称为生命化作文教学的“助产术”,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指导方式和课程设计也会是无限丰富的。笔者认为,以下是这种“助产术”可以着重考虑的几个方面。

(一)感受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而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关于各种人、事、物的感受,问题在于感受的不丰富、不细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生活素材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生命化作文教学也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要注意两点:第一,对于幼儿和小学生来说,认真观察生活是要求习惯的养成,而对于初中生来说,认真观察和体验某个特定事物是可以做到的。初中生更应该培养专注力,专注于与自己有关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并且逐步扩大范围。第二,没有纯粹的感受,初中生在强化自身感受的同时,要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考。总而言之,从生命化作文的角度来讲,初中生要增强主动性感受。

(二)理性

作文要表达思考,但真正的思考并不等于积累一些观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素养中提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点,这是对各学科普遍而言的,生命化作文同样适用,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却需要更富有创造性的指导。地球是不是球形,可以通过科学假设和验证来判断,而作文中的理性思考需要更贴近生命本身。从初中生的一般特征出发,有两个办法值得尝试,一是设定人生偶像并尝试更换偶像,二是反复地品味和解读某些经典论断或名人名言。这会促使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不断清晰,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基于生命意识的理性思维。

(三)文字

文字是作文这种表达方式的独特载体,通常的作文教学会要求用词准备、语言生动、文从句顺等。从生命化作文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不单纯是外在的表达工具,如果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去记忆、纠正词句表达,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语言文字都是内心的表现,其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其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真正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和对话,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特的个体,这是对教师智慧的最大考验。此外,可以训练学生对字词的专注和思考。每个词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当穷尽一切努力理解它时,实际上是要呈现这个词语可能出现的各种语境,而语境就是学生内心世界某一面的表现。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生命意识和文字能力的同步强化。

生命是充满创造性的,生命化作文教学也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上述三个方面依然是从现有的教学实践延伸而来的,在具体办法上更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板。生命化作文教学,指向的是学生的生命意识,但如果教师自身尚缺乏生命意识,内心世界尚不够饱满,那么这种教学也是无法实现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 核心素养:开启素质教育新阶段[N]. 中国教育报,2016-5-18: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感受理性
欲望膨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