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让我们把生活当课堂

2018-12-13黄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德育课堂

黄冕

【摘 要】 重庆市教委主任赵为粮在2017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以及区教委十三五规划都对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做了重点阐述。如今,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研学旅行,是一项“走心”的活动,把世界当教材,把生活当课堂,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 研学旅行;课堂;德育

近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再次强调了社会实践研学的重要性。其实,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重庆市教委主任赵为粮在2017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以及区教委十三五规划都对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做了重点阐述。如今,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活动开展的缘由

一是基于国际国内宏观形势考量。近年来,国外研学活动开展得比较好,主要体现在形式多样、参与度广、持续性较强等方面。如:日本,研学旅行被称为“修学旅行”,起源于1946年,小学到高中的实施比率均超过90%,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韩国,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类型的研学旅游,将毕业旅行作为必修课,只有参加并修够学分才能毕业生;英国,被称为“大陆游学”(the Grand Tour),既有家长组织,又有学校组织;再如美国,研学旅游和夏令营、冬令营一样,为满足或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二是基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并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绘了未来教育发展的蓝图,定义了未来人才需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的是10年、20年甚至更远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仅仅靠书本、靠课堂传授的“零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社会,推倒学校的围墙成为一种必然。

三是基于育人目标的实现。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外健内慧”的智慧少年。经过六年“启慧教育”的浸润,期待“实小”孩童在独特而优质育人环境中既能全面发展,又有鲜明个性。在当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导向下,“实小”儿童要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基础,持续自主发展能力和广泛社会参与能力的智慧少年。通过学生基础性发展、自主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使“实小”孩童具有终身学习、科学探究、自主创新、国际理解的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优雅的审美情趣、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研学实践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

四是基于学校“启慧”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启迪智慧,化育生命”的办学理念和“智慧少年”的育人目标,凝练形成学校“启慧”课程体系。形成“启慧”五大学科课程群和“启慧”六系列活动课程。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是实施“启慧”课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学校课程设置的重要途径。

二、怎么做

(一)凝聚共识,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一是组建机构。明确一位校领导专门负责研学旅行工作,组建了由德育室、班主任工作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研学旅行工作机构;

二是加强学习。一方面先后多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及市、区教委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讨论,提升了教师对研学旅行的认识。另一方面借鉴经验。还借鉴先行试点学校成功经验,通过典型案例,让教师认识到研学旅行是有组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要让学生行知结合,“学”有所得、“行”有所获。

(二)关注细节,确保研学旅行的品质

一是开展前期调研。通过交流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及家长的期望,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研学旅行方案。

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安全管理方案》《带队领导工作职责》《带队教师工作职责》等安全保障制度,责任到人。

三是全过程监督。明确要求并督促第三方承辦机构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即必须有与学校安全制度相衔接的安保机制,必须明确各环节安全管理职责,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同时还邀请部分家长全程参与研学旅行,使研学旅行公开、透明。

四是开展安全培训。组织研学旅行安全培训,让学生学会基本安全常识,并听取家长关于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组建特殊儿童资源库。

(三)精心筹划,将研学活动与项目式学习紧密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创新举措,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次有意义的研学旅行将影响其一生。为了更好地提升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我们一方面精选目的地。精心选取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实教育意义的研学旅行目的地,2017年暑期组织开展了“寻根文化、挑战自我”丽江行。另一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前,学校专门组织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与目的地有关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背景资料,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比如了解茶马古道、东巴民族文化、手作古纸等。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风土民情,体验户外与生存,学习益智与工艺、传统生活与匠人系列课程,给学生提供一次走进自然、亲近民俗文化的好机会,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四)评价激励,巩固研学旅行成效

在研学旅行结束后,学校还组织开展演讲、征文比赛以及收集学生研修作品等“后研学旅行”活动,评选先进和优秀,激发学生对“研学旅行”后的深度思考,巩固研学旅行成效。

三、我们的思考

研学旅行对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我们认为需要理清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研学”与“旅行”的关系。研学与旅行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剥离。学是为了更好地行,行是为了更好地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中开阔视野,巩固所学;在研学中了解世界,丰盈自我。

二是“实践”与“育人”的关系。研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好玩”上,要在“所得”上下功夫,凸显研学活动的育人功效,将是否实现了育人功能作为研学活动开展得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尺。我们期望相关部门能够将研学旅行的实施纳入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促进此项活动顺利开展。

三是“合唱”与“独唱”的关系。班级研学活动的开展要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研学课程框架下进行,要确保学校德育课程的落地,搞好“大合唱”。但同时,要发挥好班级特色,调动好多方资源,搞好班级“独唱”,开展好适合班级学生的特色研学活动。

四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目前,社会实践基地、场所、资源仍相对匮乏,需要在“有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衍生,进行丰富完善。充分调动学校、社区、家长以及社会机构,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等,增设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为学生研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五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研学活动拒绝随机性和临时性,要注重学校文化、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传承,注重系统性、一贯性和持续性。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研学旅行,是一项“走心”的活动,把世界当教材,把生活当课堂,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平杰. 浩然文化研学旅行校本课程[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李慧婷. 淡然高雅 踏实研学[J]. 小学语文教学,2018(15).

[3] 陈健. 研学旅行的“地方思路”[J]. 教育,2018(27).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德育课堂
欢乐的课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