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源润泽生命
2018-12-13杨桂林
杨桂林
大道无形,教育无痕。用乡土文化构建属于学校独特的文化语言,这将会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有品位的教育人。
——题记
一、缘起:一份源自政府的人文情怀
我校创建于1904年,地处南黄海之滨,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小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老树发新花,取得骄人成绩。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书香校园基地校等美誉。
2013年12月,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李堡镇党委、政府决定投入数千万元将我校异地重建,并列为县委县政府十五件为民办实事工程。2014年春季开工,2016年6月完工。新校区的启动,标志着学校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遇期。新时期,学校大楼矗立,硬件设施完善,功能总体到位。然而,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仅有豪华的建筑,先进的设备,而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这样的建筑物充其量只是一座空房子、一件装饰品、一个花架子,如果学校建筑、环境,能烙上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胎记”,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每个人的心窝里,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让学生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校园情结,时时刻刻都在怀念着、向往着、追忆着,这样的校园文化必将成为学校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气质。
面对新校区洁白的墙壁,整洁的教室,宽阔的道路,学校文化如何传承和构建?如何在新学校中寻求属于学校自己的文化语言?是我们管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探寻:一种来自各方的故土情结
站在老校新建的时代节点,如何将悠久的乡土文化在学校得到传承,将学校的精神得以赓续,让每面墙壁讲述历史情,让每条道路浸润经典事,让每个园子饱含精气神,让校园的每一处都浸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校本特色,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解读人文资源,塑造“三贤广场”
李堡,据史志记载已有1170多年历史,唐代称为“赤岸乡”,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一度称“三贤镇”。为什么被称为“三贤镇”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当时当地出了三位贤人,一位是乐于助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尤敬国;第二位是少年丧父,鬻草养母,好学不倦的姜日章;最后一位是深通佛学,医术高超的玉皇阁寺僧脱凡。李堡人不数典忘祖,三位贤人的美谈世代相传,这不正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吗?于是,我们将校园大门前近八百平方米的广场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历史典故制作了三位贤人雕塑,雕塑后配以十六米的长轴画卷,画卷上镌刻着三位贤人的先进事迹以及李堡的人文历史。三贤广场的建立,不仅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让每位师生从三贤故事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更让来宾了解到李堡的文脉延亘和风土人情。
(二)挖掘历史资源,构造“文化长廊”
新校区五幢教學楼之间用连廊相连,形成了南北近二百米的长廊,如何让长廊的每面墙壁都能讲述历史。我们充分挖掘李堡的历史资源,分楼层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一层长廊为“千年古镇,百年老校”大型浮雕,分为抗击倭寇、三打李堡、百舸争流、赤岸社学、广益学堂、李堡小学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围绕具体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精心的制作:如“抗击倭寇”再现了明万历十九年,倭寇入侵苏北沿海,劫掠百姓。李堡人(时称李家堡)筑堡自固,以拒倭寇。“百舸争流”以李堡“中国剪折机械之乡”、“编织之乡”、“大棚蔬菜之乡”为蓝图,描绘了新时代李堡宜居宜业,蒸蒸日上的美好画面。“赤岸社学”、“广益学堂”则根据历史记载再现了百年之前学校的办学场景。二层长廊、三层长廊,围绕民风名俗展示了李堡民间艺术、文化人物、民间习俗等主题。师生行走在这样的走廊里,抬头之间,就能耳濡目染,知晓历史,乡土文化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个人。
(三)引用地名资源,巧造“个性大道”
据史料记载,唐时,这里是渔帆点点,盐灶丛丛。“赤岸在县东北迤亘六七十里,脉接蜀岗,土高色赤”,唐朝时名为赤岸,因地势高泥土赤红、傍依海岸而得名,因此我们将校园内一条大道取名为“赤岸路”。另一条大道“广益大道”源自李堡小学原校名——广益小学,用广益作为路名,既寓意着莘莘学子成长在广博学识的大道上,又将学校悠久的办学史得到了传承。
(四)依托校本特色,建造“主题景点”
一所百年老校,积淀了深厚的办学文化和校园特色。如何把这些校本特色融入到新学校,在新校区传承和发展?我们依托园林,精心建造了四个主题园:竞园、志园、仪园、趣园,将学校品牌项目融入到每个园子中。乒乓球运动是我校办学特色项目,从七十年代到现在,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紧扣乒乓球文化,我们建造了“竞园”,园内乒乓雕塑、乒乓健儿介绍、乒乓运动造影等很好地诠释着悠久的乒乓文化。少先队活动是我校的教育品牌,曾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南通市红旗大队”、“海安县少先队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设立了“志园”,园内“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辅以“勤志”、“养志”、“明志”为主题分设三个区域,以石书造型贯穿整个园子。“养志”、“勤志”在于读书勤学,“明志”在于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园子中的雷锋像,与明志造型遥相呼应。
作为海安县“首批书香校园”、江苏省“书香校园阅读基地学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让书香文化弥漫校园上空,浸润师生心灵,这是我们思考的话题。在教学区,除了教室中设立读书柜外,教学楼每层分门别类设置不同的开放书吧,如英语吧、童话吧、经典吧、科学吧、前沿吧,艺术吧等,每个开放书吧根据不同的主题营造出不同的风格。教室外长廊分年级展示好书推荐内容,让儿童在优雅的环境中阅读,可谓“阅读无时不在”、“分享无处不在”。
(五)弘扬办学特色,精造“楼宇文化”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文化的气息。一进大门处,“亮我守真”的校训石赫然耸立,既体现了全校师生对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执着追求和默默坚守,又彰显了历代李堡人敢于创新与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所有楼名均以“亮”字为首,综合楼——“亮德楼”,以德为先,立德树人。亮采楼,展示师生个性风采,绽放师生独特魅力。“亮识楼”、“亮智楼”、“亮毅楼”为三幢教学楼,寓意亮出学识、亮出智慧、亮出毅力,“亮健馆”为师生食堂和风雨操场,意在品尝健康的食物,拥有健康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心理。每幢楼名都追求着“以文化人”的至高境界。
三、深思: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情韵
(一)学校环境文化,应该成为乡土文化的博物馆
《周礼》云:“以乡之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给当代学校、现代课程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乡土教育不应该从学校课程里割裂出去。历经百年的沧桑巨变,李堡实验小学越发感到延存历史的重要性。纵观国内外百年名校,与其说是教师育人,不如说是文化育人。我们渐渐明晰了这样一个理念:学校应该成为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百年学校精神的延存,也能够了解到李堡一千多年来的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如今,在李堡这片热土上,寻找李堡人文历史的“前世今生”,我校的环境文化地带无疑是保存最完整、最全面、最权威的记忆场所。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长大后,还能从学校的集体记忆中“记得住乡愁”。
(二)学校环境文化,应该成为师生智慧的磁力场
校园环境文化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师生的智慧,广开言路,广纳学识,聚合力,增共识,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校园环境文化的设计师。我们组织行政组成员赴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名校参观学习;我们专门派人到泰州、如皋、海安等地档案馆查找有关学校的历史记载;我们在“海安漫思”网络论坛上发布征集校史馆馆藏史料和实物的公告;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双休日通过咨询家人或走访亲戚、邻居了解李堡的历史;我们组织教师整理并梳理各方反馈的资料,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多方求证;在设计过程中,安排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參加校园环境设计信息交流会、方案说明会、讨论会等,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思维碰撞、智慧交流,力求让校园环境文化设计凝聚每个人的才华与智慧,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文化”语言。从三贤广场到文化长廊,从个性大道到主题景点再到楼宇文化,一字一句皆学问,一景一物总关情,这些无不凝聚着师生乃至社会人士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三)学校环境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气质的代言人
教育是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文化是在传承中不断弘扬和创新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必须珍视乡土文化的传统,着意寻根。我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十分注重通过融入乡土文化中显性的、物态的、历史积淀的、发展凸显的元素进行自然对接。目力所及,备受青睐;心之所感,倍感亲切。当一些退休教师来到新建学校里,感受到不是陌生,而是一股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物品,熟悉的名称,熟悉的故事。学校环境文化,因喜爱而入境、入目、入心。对具有浓郁“李堡元素”的人文、历史、地名等资源的科学开发、有机整合和合理利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品质凝聚和特色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打好精神的底子”,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是“善莫大焉”。
回望来时路,我们抓住异地新建这一时代节点,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契机,打造亮我文化生态校园。有对自然资源的有机开掘,有对办学传统的理性反思,有对先进经验的合理借鉴,也有对时代精神的深刻领悟,还有对现实问题的不断审视。我们集众智、聚合力,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绚丽多彩的美丽画卷。让儿童从走进校园第一天起,就浸润在这份画卷里,慢慢长大。在长期的学校发展与情感沉积中,校园环境文化渐渐成为乡土文化的传统元素与精神基因,成为校园情感的依凭与精神家园的归附。她犹如婴儿出生时,长在身上的胎记,永不消逝。这正是我校亮我文化创新实践的初衷和旨归。
(作者单位:海安市李堡镇教育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