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在传承和探索中前进
2018-12-13冯玉海
冯玉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传统文化, 留下了无数瑰丽的文化珍宝。“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有教无类”“学而知之”的教育理念;“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珍珠美玉, 是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也是构建学校文化、传承发展祖国优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需要现今社会的传承与发扬。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积淀, 以师生为主体, 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众意识行为规范, 是一个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信念、愿景、努力方向等。因此, 学校文化起着统领、规范、激励和熔炉的作用。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 营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通过学校文化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承学校肇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公元1286年前) , 上溯元代的儒学, 下追明清的学宫、文庙、学堂;新中国成立后, 县镇建有30多所初级小学。2000年合乡并镇后, 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中心小学, 下辖六所完小的格局。几百年来, 漷县镇中心小学虽然数易其名, 但“扎根泥土, 守望家园, 薪火相传”的精神却是先后承继、根脉相连的。2009年, 学校提出了“健康发展, 快乐成长,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人民满意度高”成为了全体干部、教师的共同追求。今天, “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又在百年校园里彰显着无穷的魅力。
学校文化是一种愿景学校文化可以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追求, 其中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环境建设、课程建设等理想与追求。这些追求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既有眼前的, 也有长远的。中心小学秉持“创建师生健康发展的乐园”的发展愿景, 坚信:教育, 是共享生命健康成长的事业;教育的过程, 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的育人过程;教育的最高使命是激活人的生命潜能, 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学校应成为师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绿洲。
学校文化是一种认同优秀的学校文化不是自然生成的, 是需要全校师生用心营造的。只有得到全体师生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并内化为大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之后, 才能真正形成学校文化。因此, 学校在制定各项制度时, 就充分听取了师生的意见, 分别在教代会和全体师生范围内通过, 同时还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 在充分反映师生及家长意愿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框架。
学校文化是一种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只有落地生根, 体现在与其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相一致、相匹配的师生行为中, 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近几年, 学校通过打造优秀学校文化, 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以做事精细化、管理制度化、办学人性化实现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学校始终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核心理念、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统一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 并外化在各种教与学的行为上。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
理念体系研究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的建构, 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原点, 是受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等因素长期影响、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含于师生学习教育中的主导意识和深层心理定式。
学校把文化氛围看成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所必需的养分, 通过多种形式, 构建求真向善、爱美、乐观的健康文化学校, 并通过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建设, 倡导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研究精神和人文精神。学校以“健康为先, 育人为魂, 质量为本, 特色为重”为治校方略, 在“健康发展, 快乐成长, 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引下, 确定了“健康成长, 快乐生活”的校训、“教学相长合作共进”的校风、“修身博学, 乐教善导”的教风和“求真求知, 勤奋乐学”的学风, 努力形成小特色的“健康教育”, 以此来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与境界的教育。
创建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政治家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 环境再塑造我们。”环境是个文化场, 具有导向、约束、凝聚、同化之作用。学校的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 以其“外显内隐”的形式, 使师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暗示与感染。学校力求创建具有健康特色的校园文化, 力求让校园的一墙一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纸一画都在无声地“说话”, 每一个景点、每一句标语都能给人启迪, 每一幢建筑、每一片绿地、每一条道路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个性, 彰显学校的精神, 使人感受一种意境美与音符美。体现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是学校最生动的实践活动。学校在校园活动中力求扩展学生的知识、传授与健康相关的技能, 培养学生对待健康的积极态度, 以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和生命观。
学校结合“健康校园”的特色建设, 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以“健康习惯 (一、二年级) 、健康交往 (三、四年级) 、健康人格 (五、六年级) ”为主题的系列特色实践活动, 使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融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成果, 丰富学校校本课程。学校还分别成立了科技、艺术兴趣小组、合唱队、舞蹈队、管乐团等, 通过科技、艺术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藝术特长, 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涌动着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力量, 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 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也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构筑起优质的平台。
建立科学的制度文化。科学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其他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 它使校园内有严谨规范的秩序, 它使师生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执行规章制度时, 学校强调的是制度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学校考核和激励机制相结合;规范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的制度文化是以人为本的, 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调科研引领的作用。教育发展到今天, 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已是教育工作者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为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学校力求以科研课题研究为引领, 使科研、教研、培训等相结合, 形成发展的合力,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题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积极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的课程标准, 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 学校结合健康教育的办学特色, 提出了构建特色的“健康课堂”, 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等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是构建特色课堂。学校提出了特色的健康课堂, 并梳理出了“趣、活、实、美”几大特点。“趣”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活”即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实”, 要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 课堂训练扎实, 教学目标落实。“美”, 教学中教师做到语言美, 板书美, 氛围美。
二是深化校本教研。学校坚持“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教学”, 以构建健康课堂为主线, 以质量提升为目标, 学科教研活动突出主题, 开展校际间校本教研交流活动, 扩展交流的内容和形式, 增进校际、教师的交流与交往, 共享优质教学经验, 提高干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推动学校均衡发展, 推进健康课堂的构建。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首先, 是注重心理健康的校本课程。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类校本课程, 编写了《快乐成长》校本教材, 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 使学生在体验、参与、训练中提高适应能力。其次, “一校一品”的体育课程。为了夯实体育优势, 各校把特色体育项目开发成了校本课程, 编写了体育校本教材, 使特色体育项目走进了学生课堂, 拓展了学生锻炼的时间与空间, 科学掌握了踢毽、跳绳、空竹等运动技能。这也成了中心校实施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在活动课程的设置上, 学校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尽可能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活动、项目设施、平等的学习机会和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尊重学生自主权的前提下, 学生自由选择到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此基础上, 学校将特色活动渗透到校内各方面工作中, 并与外界开展交流互动, 接受外界评论, 逐步形成了一种以体育项目为龙头, 辅助合唱、舞蹈、科技、管乐等活动的独特风貌。
全力打造教师队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 进而能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办学。因此, 学校文化建设要靠高素质、有专长的教师梯队来实现。这是学校建设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个性特长, 利用青年教师多的优势, 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为教师创造充分的自主空间;反过来, 学校特色的创建过程也是培养特色教师的过程, 二者相互依存。
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2010年和2011年, 学校连续两年在通州区学校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学校。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贯彻学校体育条例先进校”“北京市优秀体育教研组”“北京市体育项目传统校”“通州区篮球、武术传统项目校”“通州区师德群体建设先进单位”“通州区春华秋实课堂教学竞赛先进单位”等131项集体奖。校本教材《快乐成长》也获得了北京市校本课程资源类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教材也已由九州出版社正式发行。
此外, 学生在体育、科技、合唱、舞蹈、英語等市、区级竞赛评比活动中, 多次取得好成绩, 共计740人次获奖;在通州区举办的“春华杯”“秋实杯”“启慧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 多次捧杯。
同时, 教师参加多项市、区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所撰写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多篇获区、市、国家级奖, 并有多篇文章在全国刊物及市区级刊物上发表, 教师在论文、课堂教学、各种竞赛中共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励1700余人次。目前, 学校已有2名市级骨干教师, 9名区级骨干教师, 34名镇级骨干教师, 初步形成了市、区、镇三级骨干教师梯队。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展望
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 要靠几代人的努力积淀, 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共同策划、细心培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学校永恒的使命。
今后, 学校将继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讨和交流, 注重从学校历史积淀和办学经验积累中汲取深厚底蕴, 努力建设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理念先进的课程文化、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 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 在探究中不断升华, 使学生获得幸福, 使教师成为传递幸福的智者, 使学校成为滋养智慧和幸福的家园。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