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探析

2018-12-13宋立虎

中国教育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功利性批判基础教育

摘要:基础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必然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当务之急就是要从目前不科学、不理智、不健全的教育中把孩子解放出来。

关键词:基础教育;功利性;批判

作者简介:宋立虎,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高级教师(开封 475004)。

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有多少? 症结何在? 出路何在? 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的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界都在关注并热议下列问题:中国为何至今未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何难出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答案在哪里? 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孰优孰劣? “中国制造”何时变为“中国创造”? 中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何时能减轻? 中国的家长为何对孩子学习成绩如此苛求? 为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难以得到改变? 片面追求升学率何时休? 择校热为何高烧不退? 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何时实现?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令人困惑、烦恼,甚至痛苦。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基础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

一、急功近利是目前基础教育问题的症结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社会的急功近利导致了目的单一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瞧见急功近利的影子,过早的开发教育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兴趣班是怕孩子升学吃亏,教师课堂教学稍微远离应试教育就会受到家长的质疑甚至反对。眼下的中国社会可以说人人都是“教育家”,人人可以谈教育,最有资格谈教育的教师反而集体“失语”。

因为急功近利,进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全面育人的基础教育被异化为仅对与考试有关的科目与技能的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导向导致基础教育的一切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基础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当知识异化为考点,教育变成考试培训的那一刻,一条狭窄的教育单行道就形成了:知识―考试―分数―升学―就业。知识被区分为“有用”和“无用”,分数决定成功与失败,教育的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日益弱化。即使教育者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闪转腾挪,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更不要说教育者也被功利化了。如此发展下去,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技能演化为分数,学生被培养成毫无生气、毫无人格、毫无思想的机器。所学知识不仅不能转化成智慧,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枷锁。这种后果并不是耸人听闻的假设,由此导致的教育恶果已经显现:校园欺凌,学生群殴,杀害同学甚至教师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许多人将这种恶果归咎于教师,因此,只要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出现,不管事情大小,不论真假,全民围攻。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如何造就一流人才? 钱学森之问还用回答吗? 单纯的知识教育使厌学之风蔓延,蔑视教育、轻视知识的风气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据调查,中国公民年读书数在世界上排位极低,一个只拥有知识碎片而没有文化,一个只醉心奇闻逸事不读书的民族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导致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有识之士不禁要发问:中国的教育的急功近利为何表现得如此狂热和不可遏制? 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与就业的矛盾导致教育的急功近利。从客观上讲,中国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有限,就业压力过大,生存竞争激烈,因此势必将这种竞争延伸到人的学生时代。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技高一筹”,必须“先人一步”。学生学业的竞争就自然成为未来生存竞争的预演。家长就只好将升学就业作为第一要务为孩子设计,急功近利也就不可避免。从国家的层面看,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又是硬中之硬,改善民生是大局中的大局。让百姓多就業、快就业也自然成了当务之急,于是家、国在此形成共识和合力,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国家目前仍然存在的过于死板的用人制度和片面的唯学历论的人才价值取向也推波助澜。这些导致人把追求高学历当作人生特别重要的必修课,把应试能力当作最重要的能力来训练,从而求得“一考定终身”的效果。于是教育直接成了生存就业的工具,教育功能的狭窄化和减弱化成为必然,急功近利成为必然选择。

三、解决基础教育急功近利问题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目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笔者认为,首先是努力做新课程改革的宣传者和实施者。它是我们能抓住的最重要和最实在的事情。新课程改革的设计整体上是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是让国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在目前的形势下,还难以全面、真正地落实到位,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就校长而言,首先,应引领教师学习新课改的有关文件,真正领会新课改的理念、精神实质及具体内容,真正把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性和切入点,成为实施新课改的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其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本校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使国家的课程标准地方化、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使各科的教学目标体系化、具体化、层级化。切实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情感与价值观教育问题。再次,建立有效的教师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建立制度,让教师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做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甚至教育家。另外,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新课改,让他们了解新课改的意义,成为推进新课改的动力。

就教师而言,教师要成为新课改的自觉的研究者、实施者。应克服惰性,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教育教学行为方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等,大胆创新,全面实施新课改。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效、高效课堂。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自觉建立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方式;创造性地创设师生有效沟通的情景。通过“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等反复的课堂督导,努力打造本校的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革除基础教育急功近利之弊任重道远,但我们不能无所作为。从认识到位到积极行动,从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身体力行,再到学子、家长的自省自觉,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功利性批判基础教育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